-
警惕这些骗局!高考生及家长们一定要看!
高考考试完,考生们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不过也不要完全放松警惕,这时候各种高考骗局纷纷上线,一不小心可能就会中招!快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骗局一:低分能“跳档”录取 每年招生期间,都会有人自称有办法让不够一本线的考生录取到一本院校,不到本科分数线的能录取到本科院校。 提醒:现在都是电脑录取,考生分数没到投档线,无法提档! 骗局二:花钱买“内部指标” 骗子称其有“内部指标”、“机动指标”、“高校自主招生指标”、“点招”等。 提醒:如有“补录”,各地高招办会进行网上公开征集志愿录取,不会以打电话的形式告知家长。 骗局三:冒充军校招生 冒称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一些骗子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国防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公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许诺教育部门认可学历、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作等。 提醒:军校招生无内部指标,不会计划外扩招,更不会向考生和家长收取上万的高额费用。国防生招生,不存在“内部招生指标”,也没有提前“预录”一说。 骗局四:提前获知录取结果 利用大家不熟悉招生程序,骗子鼓吹自己“上面有人”“保证录取”,公开叫价。 提醒:考生及家长应该以本地教育部门官方网站或者报考院校的官网网站公布的录取信息为准,切勿听信提前获取的谣言。 骗局五:伪造虚假查分网址 诈骗分子通过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姓名、考号、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诈骗。 提醒:查分请认准指定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查分网址,同时谨防各类涉及查分、录取的相关短信。 骗局六:伪造录取通知书 骗子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银行账户内。 提醒:有些学校会在自己的招生网上公布录取考生的通知书信息,再不然,可以电话咨询被录取的院校。切勿相信自身没有报考的院校所投递来的录取通知书。
-
端午节来临,这些消费提示要牢记
端午佳节将至,粽子作为传统节令食品,已经大量上市。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购、贮存、烹煮和食用粽子时勿忘“安全”。 一、正规渠道,质量保障 消费者在选购粽子时,应选择储藏条件较好、符合卫生要求的正规商场、超市和市场。 选购预包装粽子时注意标签信息是否齐全,如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购买后应保存购物凭证。 若通过网络渠道购买粽子,应选择具有正规运营资质、信用评价高的网站和店铺,警惕网络骗局。 二、感官辨别,安全卫生 端午时间气温较高,各类致病菌极易生长繁殖,导致粽子变质、酸败。建议每次少量购买、及时食用,未食用完的粽子应及时放置在冰箱中冷藏或冻藏。 选购散装的新鲜粽子时,选择出厂时间较近的产品,还应鼻闻粽子是否有霉味或其它异味;选购预包装的速冻粽子或真空包装粽子(常温粽子)时,应注意查看粽子是否按照产品包装上注明的储存条件存放,另外要检查外包装是否完整或真空包装是否漏气涨袋,粽子的尖角容易刺破软包装材料,若破损,易造成细菌侵入从而引起粽子变质。 另外,购买时勿过度追求粽叶颜色,正常粽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高温蒸煮,颜色会发黄发暗。 三、科学食用,营养健康 粽子需要蒸煮较长的时间才能煮熟煮透,尤其是含有杂粮或杂豆的粽子。另外,速冻粽子因淀粉返生、脂肪凝固等原因,不宜直接食用,应当煮熟煮透后方可食用;冷藏或冻藏过的粽子,食用前也要彻底加热。 粽子大多属于高碳水化合物(糖、淀粉等)、高能量的食物,如甜粽、肉粽等,因此不易消化,不宜多吃。老年人消化系统机能减弱,为减轻胃肠负担,更应要少吃,对于糖尿病、三高、肝胆等疾病患者,在食用时应尤为慎重。另外,食用时最好搭配蔬菜、汤羹等,以均衡营养,更易消化。
-
媒体曝光失信案例204件 161件失信主体为企业
据“信用中国”网站消息,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日前发布《2019年4月失信风险警示报告》指出,4月份,通过大数据舆情系统对主要媒体曝光的失信案例进行监测,共收录归集有关媒体传播量较高的失信案例204件。其中失信主体为企业的有161件,占比78.92%。涉及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例最多,占7.35%。 《报告》通过大数据舆情系统共归集有关媒体传播量较高的失信案例204件,主要涉及电信网络诈骗、虚假广告、非法集资、侵犯知识产权、法院判决不执行、套路贷、不合格产品等行为。 《报告》指出,4月份,通过大数据舆情系统对主要媒体曝光的失信案例进行监测,共收录归集有关媒体传播量较高的失信案例204件。从失信主体来看,失信主体为企业的有161件,占比78.92%;失信主体为自然人的有35件,占比17.16%;失信主体为社会组织、政府及事业单位的有8件,占比3.92%。 《报告》明确,从失信行为类型看,4月份失信案例主要涉及电信网络诈骗(7.35%)、虚假宣传/虚假广告(5.39%)、非法集资/集资诈骗(4.90%)、侵犯知识产权(4.90%)、法院判决不执行(4.90%)、不合格产品(4.41%)、套路贷(3.92%)、骗保(3.43%)、刷单刷评/刷单炒信(2.94%)、伪造材料证明(2.94%)等行为。 《报告》提到,从收录案例所涉事件主体的地域来看,4月失信案例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区,以上五个地区合计占比达57.07%。
-
电信网络诈骗瞄向“投资理财” 控制后台数据骗你没商量
手头有闲置资金的张某被拉进一个微信群后,听了“专家”在群里发表的投资意见后,3次投资均获得一定收益,结果没想到最后一次没赚不说,本金还赔了一大半。当河南省平顶山市公安局建设路分局民警找其核实相关情况时,他还半信半疑地说:“有赔有赚是很正常的事,我被这个投资平台骗了?” 5月27日,谈及此案,平顶山市公安局建设路分局政委王华伟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我们侦破的这起电信网络诈骗案,案值大,作案工具复杂,证据多为电子化的,取证难,作案手段隐蔽性强,社会危害性大。” 截至目前,该分局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5名,缴获作案电脑130多台、手机200多部、银行卡200多张、硬盘44张,捣毁诈骗窝点3处,冻结涉案资金1100多万元。 此案仅是河南省公安机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一个缩影。 河南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共打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158个,刑拘嫌疑人员1324人,破获各类电信诈骗刑事案件8273起,缴获涉案手机卡3262张、银行卡2161张、手机及电脑2376部,冻结查扣涉案赃款1.25亿元、车辆59部、房产1处。 平台投资交易账户突然被平仓 “我通过微信交友群加入一个炒作‘富时中国A50指数’的平台,通过炒作稀土产品在平台上先后投资16.8万元,有赔有赚。但后来我发现,平台投资交易账户突然被平仓,所有资金无法提现。我打交易平台咨询电话,工作人员说这是暂时现象。我是不是被骗了?”李某到平顶山市公安局建设路分局案件侦办大队报案称。 民警根据李某提供的资金流、信息流等相关资料初查发现,该平台在境外,资金账户在广东,而炒作稀土产品的交易公司在包头,且具有合法注册手续。 是正常交易行为,还是涉嫌电信网络诈骗?建设路分局副局长关亚洲说,该案是新类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隐蔽性强,具有迷惑性,民警经分析研判和参阅南方公安机关办理的相关案例,并请教证券交易方面的专家,认为该平台涉嫌电信网络诈骗,遂立案侦查。 “随着侦查深入,该案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关亚洲说,建设路分局抽调各警种精锐力量组成专案组,分头进行调查取证。 专案组民警在广州等地通过线上线下交叉核查发现,该案背后隐藏着一个公司化运营的电信网络诈骗团伙,该团伙以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某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为幌子,通过微信以推荐股票或交易产品为由拉人入群,团伙成员在所谓“工作微信群”散播赚取巨额利润的图片,取得被害人信任后,吸引其投入大量资金,然后更改控制后台数据,骗取其大量钱财。 经过30多天的细致摸排、乔装跟踪,专案组初步查明整个网络诈骗团伙组织架构、人员层级,在广州市公安机关协助下,55名嫌疑人全部被抓获,作案用电脑等物证全部被固定。 理财“专家”推荐产品实现小赚 “被害人都是通过QQ、微信号受邀请入群的。实际上,这个群只有20人左右,目标客户最多2至3人,其余人均为团伙成员,也就托儿。”建设路分局案件侦办大队大队长张栋介绍说,微信群里会有一个人以帮人理财的“专家”身份出现,向群员推荐交易产品,团伙成员根据分工,有的提出质疑,有的会“现身说法”称前几天赚了钱,第二天,提出质疑者会称自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赚了钱,并称要继续在“专家”引导下赚大钱。这样,目标客户在团伙成员引诱和利益诱惑下,就会投资一定数额资金试试赔赚,少则两三万元,多则四五万元,投资交易平台前几次会让其小赚,以便吸引其继续投资。 “当目标客户尝到甜头后,就会加大投资数额,投资交易平台就会让其亏本,并在数秒之内将其资金转走。如果客户发现上当受骗,在微信群里提出质疑,平台就会冻结其账户,群主就会将其踢出群。报案人李某就是因此被踢出群的。”张栋说,投资交易平台是虚假的,犯罪嫌疑人可以更改后台数据,可以操纵赔赚,也可以随意编造“暴发户”的信息引诱客户。 专案组进一步查明,这样的微信群有数十个,群主会不定期发送关于投资理财的视频资料,让群员了解投资理财的秘诀和窍门,一般维持15天左右即被解散或停止活动,具备较强的诱惑性和反侦查性。 民警在对主要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过程中,他们自认为犯罪手段隐蔽,证据固定困难,回答问题避重就轻,拒不供述犯罪行为,反复强调是正常交易行为。 专案组民警经走访证券类专家,对主要犯罪嫌疑人作案电脑存储文件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电子证据展开讯问,最终全面掌握该诈骗团伙的组织架构、诈骗手段和流程,拿到了至关重要的定案证据。 案件中许多嫌疑人也是受害者 “犯罪嫌疑人年龄都不大,大都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最大的也不超过30岁。其实,他们也是受害者。”建设路公安分局局长郭关照没有侦破大案后的喜悦。 郭关照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呈现多种新特点,犯罪组织形式由“简单结伙”向“公司化”转变,组织日趋严密,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实施流水线式的诈骗活动,犯罪技术更加隐蔽化和高科技化。 涉案的某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用人程序较为严格,每个员工都要通过面试。嫌疑人张某说,其大学毕业后到该公司应聘,面试官除考验其思维反应外,还要认真询问其是否经常上网聊天、是否熟悉电脑操作、是否会在网络上与人沟通等细节问题。 “刚开始,我不知道公司从事的是违法行为。后来才发现不像正常的公司。”张某说,公司给他们的薪酬待遇是底薪+提成,底薪3000多元,提成高时多达10万多元,提成来自微信群里目标客户的投资亏损额,客户亏得越多,他们的提成就越高。 “电信网络诈骗的巨大危害在于,其交易平台大部分设在境外,骗取的资金会被迅速转移,全部追回的可能性很小。”郭关照说。 截至目前,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的55名犯罪嫌疑人,除1名患病被取保候审外,其余54人均被平顶山市卫东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办案民警提示说,请勿相信非官方网站、微信群、QQ群所提供的投资理财讯息,不要盲目进行网络投资理财,对操作流程不熟悉的投资最好向相关监管机构咨询其合法性,以免上当受骗。如果一旦进入这些交易平台,不要相信“股票分析师”“理财分析师”的推荐意见,也不要相信他们推荐的分析软件,如果发现被骗,应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
用大数据看牢“救命钱”
医保基金不是“唐僧肉”。“盯”紧每一分钱,确保医保基金用在关键处,才能更好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能大大缓解人们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由于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完善、民营医疗机构不当逐利,一些医疗机构想方设法通过吸引患者就诊、提高人均就诊费用、增加就诊次数等方式,来提高营收。如何打击欺诈骗保,越来越成为医保工作的重要事项。 骗保行为之所以发生,一方面在于套取医保基金的花样繁多,诸如收买病人、虚假住院、多记虚记费用等等,令人防不胜防;另一方面在于定点医疗机构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医保资金,但对医保基金“出水口”的管理仍比较落后,加之医疗行业信息不对称,患者的需求往往由医生引导决定,这让骗保可能性长期存在。 医保基金不是“唐僧肉”。堵住监管漏洞,不仅需要加大打击力度,加大检查力度,加大曝光力度;从长期来看,更需转变医保领域的治理理念,用健康大数据甄别合理、必要的医疗行为,“识别”出欺骗行为,减少骗保现象,看牢“救命钱”。 健康大数据是指居民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信息大数据,包括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诊医疗服务信息、药品、电子健康档案等数据。有了这些数据,可以结合当地人群疾病特点、就医习惯等,对每位参保居民进行健康“画像”,“算”出其可能的就诊行为,使医保能精准识别合理、必要医疗服务行为,杜绝“假住院”“过度医疗”等怪现象。 从疾病前端入手管控费用支付,将带来医保领域治理理念的变化。如能通过医疗、药品、医保大数据的连通,撬动“三医”联动改革,共同维护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那么医保将不再是简单的付费,而将成为健康保障的重要一环。比如,实现医保的监控与支付智能化,将倒逼医师临床诊疗、用药行为更加规范,有利于医疗机构管控成本,从而为薪酬制度改革、服务价格改革腾出空间,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三方的积极性都将得到充分调动。 目前,我国正在用大数据进行医保智能监控,努力破解骗保难题。去年我国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行医保智能审核和实时监控,将临床路径、合理用药、支付政策等规则嵌入医院信息系统,严格医疗行为和费用监管。最近国家医保局公布的《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管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构建本地区医疗保障智能监控信息系统”。天津、上海等地已经开始运用大数据来监管基金的使用,用大数据分析和筛查疑点。用大数据推动靶向监管,必将有助于让骗保行为无处遁形。 打击骗保并非一蹴而就。用大数据监控的技术手段,辅之以重拳打击的惩戒措施,并发动每个参保人自觉守护“救命钱”,将有助于形成“不能骗”“不敢骗”的氛围。“盯”紧每一分钱,确保医保基金用在关键处,才能更好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
高考临近谨防诈骗 这些小伎俩家长千万别信!
高考即将来临,各位学生家长积极备考已到白热化阶段,而无孔不入的骗子们也已开始蠢蠢欲动,各种考前考后诈骗行为层出不穷,济宁网警日前温馨提示,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提高分辨能力,增强防范意识,切莫上当受骗。 1、“准考证丢了”行骗。每年最常见的,一定要注意!利用网友的热心在微博和朋友圈传播“某某同学多处寻找高考准考证”、“朋友捡到一个准考证,请大家帮忙扩散,千万别耽误考试,联系电话134xxxxx"这样的信息。但其实这是吸费陷阱,如果有热心拨打该电话号码,话费就会被莫名其妙的扣除。网上的不明电话请不要随意拨打,不仅局限准考证联系电话。此外,此类信息也不要随意转发,免得“好心办坏事”。 2、“准考证丢了可补办”行骗。不少考生的家长会受到类似短信“您的孩子xxx准考证丢了,补办需缴纳xxx元补办费用,为了不影响考生入场,请尽快打款给xxxxxx账户”。由于高考不能带手机,家长无法联系上考生确认情况,又怕真的丢了不补办不能进考场,就很容易上当受骗。如果考试忘带或遗失了准考证,可以报告监考员,考点办公室会通知考生领队或学校核认考生,若确属考生本人则为其开具书面证明。考生出示学校领队开具的书面证明后,即可准予进入考室参加考试。当然考完后需要准考证核验成绩才有效,所以需要考后按程序找当地招考部门补办。 3、“出售高考真题”行骗。很多骗子号称有内幕消息,有认识的“命题老师”等幌子,对考生进行“考前指导”或者直接出售“真题”,而这些都是需要收费的。可是,一旦钱打给骗子,骗子可能直接拉黑,甚至随便发点试卷应付了事,误导考生。据了解,参与高考命题的人都要签保密协议,承诺身份保密,不向任何人提供与高考命题有关的咨询意见,不参加任何与本项考试有关的补习、辅导和助学活动等。 4、“贩卖作弊设备”行骗。不少骗子在网上兜售各种作弊器材,声称可以通过安检,并表示买了设备就可以帮助联系答题,传答案。其实现在高考越来越严,屏蔽和探测无线通讯器材的设备也更加给力,想要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应该,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消极备考不说,一旦被发现反而会受到严厉惩处。
-
警惕山寨牛奶“傍名牌”横行农村市场
商标显著标注“特仑”“经典”等字样,外观、包装酷似知名品牌牛奶。记者近日在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等地采访发现,在一些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小超市、小商铺销售的大量貌似名牌牛奶的产品,实际上是复合蛋白饮料。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立案调查,并已报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案机关已向产品来源地监管部门发出协查函。 山寨牛奶“傍名牌”充斥农村市场 记者近期走访山东农村的部分超市、商店发现,写有“经典”“特伦牧业”“特仑圣牧”“经典牧场”等字样的商品被成箱摆放在显著位置。这些商品看上去和知名品牌的牛奶十分相似,每箱价格40元至60元不等,比真正的名牌牛奶价格低十几元到二十元。 记者询问销售人员,这些商品是不是真牛奶?对方坦言不是。“那为啥还这么贵?”对方含混地说:“里边有核桃,营养价值高。”记者看到,不少周边村民整箱购买,据说节假日销量更高。 据悉,内蒙古乌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今年年初在市场检查中发现大量山寨牛奶,多标注有“特仑”“经典”等字样,很容易和一些知名品牌混淆。检查共查扣涉嫌违法产品2600余件,涉及经营企业48家,涉及生产企业10家。经查,这些违法产品多产自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检查中,一款违法产品包装箱上标明生产厂家为“凯迪乳业”。记者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找到这家公司,发现工厂大门紧闭,处于停产状态。工作人员称,公司正在按照市里要求停产整顿,待产品达到标准后才能恢复经营。记者查询发现,这家公司曾因食品、商标等问题被行政处罚过5次。 记者采访发现,另一家涉事企业——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勃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也已停产,并处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之中。 德州市夏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庆师说,现在消费者都愿意购买大企业的名牌产品,认为质量有保证,但不少农村消费者对商品标识、食物成分等认知模糊,一些小企业趁机打擦边球,傍名牌,通过相似外包装和商品名称浑水摸鱼。 “至尊白金奶”“高钙奶”实为饮料,有的生产厂家无资质 内蒙古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样送检结果显示:这些看起来貌似牛奶的商品其实是复合蛋白饮料,并非牛奶。一些产品存在食品配料成分虚假标注、商品条码与标识生产厂家不符等问题;还有一些产品的生产厂家甚至不具备相关生产资质。 记者发现,一些山寨牛奶用醒目字体标注“至尊白金奶”“高钙奶”等,但仔细查看其包装箱上的配料表,发现主要成分为净化水、奶粉、香精、食品添加剂等,产品类型属于复合蛋白饮料。 在河南省一家涉事企业——商丘市宁陵县现代乳业有限公司,宁陵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家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一种乳味饮料,并非牛奶。 在河北省宏晟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沧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对产品包装、产品配料及产品资质进行了检查。该公司的多款产品存在虚假标注的情况,一些名为“牧场奶”“香蕉牛奶”的产品均为乳味饮料,厂家用非常小的字体在产品包装上标注了“乳味饮料”字样,消费者很难注意到。经查,该公司的生产许可为乳味饮料,而非乳制品或奶制品。 执法人士表示,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应当清楚、明显,这些产品违反了上述规定。 业内人士认为,山寨牛奶以假乱真,在骗取农村消费者钱财的同时,也增加了食品安全隐患。有些产品打着无糖、低糖的广告,实际糖分很高,而且几乎都勾兑了过量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糖尿病患者和老人喝了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此外,部分山寨饮料打着“高钙牛奶”的旗号,实际上营养价值低,儿童长期饮用对身体无益。 违法成本低,销售渠道隐蔽 山寨牛奶屡打不绝,记者调查发现,违法成本低是主要原因。记者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发现,东营市凯迪乳业有限公司曾因虚假宣传、商标问题被行政处罚,其中一次被罚款2万元,一次被警告并罚款3万元。 此外,山寨牛奶的生产和销售渠道一般都很隐秘,增加了监管难度。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监管处副处长陈爱民介绍,有的山寨牛奶生产企业与监管部门“打游击”,往往在夜晚偷偷生产、运输。销售渠道也很隐蔽,往往通过其自有销售渠道供货给批发商,有的是点对点单线联系。 多位基层监管人士表示,对山寨产品傍名牌的问题,一方面要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名牌企业合法权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商标注册,对于跨类别同名注册、同领域相似名称注册等均要谨慎,避免无良企业钻法律空子“挂羊头卖狗肉”。 此外,在农村市场泛滥的山寨牛奶大多质量不合格,相关部门应该将此作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进行监管。 张庆师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力,让生产者不敢生产、销售者不敢销售,让山寨牛奶没有藏身之地。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要仔细查看商标、成分等内容,对于价格明显偏低的商品要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
“微信实名认证”骗术又来了 反诈中心提醒谨防上当受骗
近日,深圳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接到多起冒充微信客服诈骗警情,骗子以需要“实名认证”为由,诱使事主点击木马链接,骗取银行卡信息,最后套走验证码,导致银行卡被盗刷。 “根据规定,您的微信需实名认证,今日24点前未认证将停用所有功能,为避免给您带来不便,请登录XX网址进行认证。”今年3月25日,家住深圳市罗湖区的邵先生收到这样一条来自95017的短信后,信以为真地登录了短信中的网站,并按提示填写了自己的身份证资料、银行卡卡号、银行卡密码以及验证码,随后发现所填的银行卡里的钱分三笔被转走,共计9738元。 “这类诈骗手法去年10月份就开始出现,目前又有多人上当受骗。”深圳市反诈中心负责人王征途说,不法分子通过伪基站屏蔽了真正运营商基站的信号,利用虚拟微信客服号码“95017”发送包含虚假钓鱼网站的短信,这是骗子为了让事主点击木马链接的借口而已,微信官方不会离开自身应用功能,更不会通过短信方式通知填写或完善任何资料,尤其是涉及填写身份证、银行卡或账户密码等包含隐私信息的资料。 反诈中心提醒,切勿点击不明网页链接,更不要填写社交账号密码、手机验证码、银行卡密码等涉及财产安全的重要信息;目前微信并没有进行所谓的“二次实名认证”。
-
警惕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
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近期,上述不法分子的行为引发监管关注。8月24日,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指出“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 银保监会指出,上述非法集资行为具有网络化、跨境化明显的特征,依托互联网、聊天工具进行交易,利用网上支付工具收支资金,风险波及范围广、扩散速度快。“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租用境外服务器搭建网站,实质面向境内居民开展活动,并远程控制实施违法活动。一些个人在聊天工具群组中声称获得了境外优质区块链项目投资额度,可以代为投资,极可能是诈骗活动。这些不法活动资金多流向境外,监管和追踪难度很大。” 其次是欺骗性、诱惑性、隐蔽性较强。银保监会指出,这类非法集资行为利用热点概念进行炒作,编造名目繁多的“高大上”理论,有的还利用名人大V“站台”宣传,以空投“糖果”等为诱惑,宣称“币值只涨不跌”“投资周期短、收益高、风险低”,具有较强蛊惑性。而在实际操作中,不法分子通过幕后操纵所谓虚拟货币价格走势、设置获利和提现门槛等手段非法牟取暴利。 同时,一些不法分子还以ICO、IFO、IEO等花样翻新的名目发行代币,或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以IMO方式进行虚拟货币炒作,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 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是,这类非法集资行为存在多种违法风险。“不法分子通过公开宣传,以‘静态收益’(炒币升值获利)和‘动态收益’(发展下线获利)为诱饵,吸引公众投入资金,并利诱投资人发展人员加入,不断扩充资金池,具有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等违法行为特征。”银保监会指出,此类活动以“金融创新”为噱头,实质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 银保监会提示,“请广大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乱坠的承诺,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
-
发红包就返利?民警提醒:小心掉入诈骗陷阱
当你发出微信红包后,素未谋面的对方会返一个钱更多的红包回来,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你信吗?偏偏有人相信了,结果掉入了诈骗陷阱。据悉,近段时间以来,四川南充市通讯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类型是兼职刷信誉、冒充公检法、贷款诈骗,此外还有虚假投资、冒充客服退款退税等类型,也出现了微信红包返利这一新型诈骗案件,市民需加强防范。 今年2月中旬,家住高坪区江东大道的黄某玩手机时,发现校友群内一名“校友”正在发红包。随后,该“校友”单独与黄某取得联系,并拉黄某进入一家公司群,在群里不停地向网友发红包、宣传“红包返利”活动,声称只要网友点击活动链接发送一定金额的微信红包,就可以收到“返利”。黄某对此非常感兴趣,问及这个活动怎么玩。对方表示,发10元红包可返20元,发50元可返80元……如果发1500元的话则可返10000元。该活动有5个项目,前三项所需金额都不高。黄某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点击链接,先发送了一个10元的微信红包,很快就收到一个20元的“返利红包”。 在前两个项目中,黄某都得到了金额较低的“返利红包”。尝到甜头后,她又点击了第三个要发300元的项目链接,但这次发了之后并没有得到“返利红包”。对方告诉她,第三个项目是发1500元返10000元,并以黄某金额不足无法返利为由拒绝了她。迟疑了一会儿后,黄某有点不甘心,又给对方发了1200元的红包。这次发了之后,依旧没有得到“返利红包”。对方又称黄某超过了支付时限,需要发3000元才能得到“红包返利”,同时承诺返利金额将更高。黄某为了赚更多钱,便按要求又发了1500元红包过去。发完红包后,对方称“返利”要通过银行账户返还给黄某,并称24小时后才到账。24小时后,黄某不但没收到“返利红包”,连微信都被对方拉入了黑名单。此时,黄某才意识到被骗,急忙报警。 南充市反通讯网络诈骗中心民警介绍,微信红包诈骗是一种新型诈骗类型。诈骗方式为,通过建立一个群,在群里开展“红包返利”活动,受害人在最初尝试得到甜头后,就会加大红包额度,一旦红包额度提高后发红包过去就被拉黑,无法再联系上对方。还有一种就是受害人加入兼职微信群后,群里有人推送“红包返利”信息,甚至发“高额返利”的截图进行引诱,受害人加对方微信发红包过去,随后便被拉黑。 民警称,诈骗人员抓住了受害人贪小便宜的心理,前期返还小利让受害人先尝甜头,后期诱使受害人加大投入从而完成诈骗。民警提醒市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请不要被对方所说的暴利所诱惑,更不要轻信“高额返利”“以一返十”等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