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试衣员免费收各种快递”“时间自由月入上万元”……近段时间,在一些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刮了起一股“试衣员”兼职风。 然而,多位网友近日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自己掉进了兼职“试衣员”的诈骗圈套。据介绍,不法分子先给受害人提供一些金额不大的任务并很快结算费用,博取受害人信任后,再安排刷单等各种任务且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又设置障碍无法提现,使受害人越陷越深。 来自山东青岛的林女士向记者回忆说,自己是收到某短视频平台推送的“寄拍试衣师”报名链接广告,抱着兼职赚零花钱的心态报了名,按照客服指引注册了一款App,被拉进了一个接单群。 “刚进群,客服就转了20元邮费给我,说邮费他们出,并在几天后寄来了衣服让我拍‘买家秀’上传,任务完成的很顺利,我也拿到了费用。”林女士说,因为“试衣”过程比较长,客服就提示她期间可以“刷单”挣钱。 刚开始是接“新人认购单”,每单费用2.8元,任务很简单,就是关注网店、进行评论等,林女士轻松完成。 就这样,没几天,林女士赚了几十元,也逐渐放松了警惕。 紧接着,客服提出林女士完成考核,可以接“员工认购单”了,不仅每单费用提高到5.8元,还有本金20%的返利。具体操作是:林女士先出钱下单拍下衣服,作出好评,然后商家再把本金、返利、接单费用等转账给她。认购金额分为5档,分别是101元、505元、1001元、3003元和5005元。 第一天,林女士挣了300元,提现成功。 第二天,林女士被客服告知没有小金额单了,于是她选择了一单3003元的。之后她被拉进一个5人社交群,群里的“指导员”让大家一起操作拼个大单。支付完3003元没一会儿,群里突然有人说自己操作失误,导致未能下单成功,且大家支付的3003元均被“冻结”。 怎么解冻?“指导员”说得再申请一个“复合单”,需要每人支付13680元。对于这笔钱,当时的林女士很焦虑,加上群里其他人的催促,她一下子“乱了阵脚”。 “当时只想把已经投进去的钱弄出来,人家说什么我就信什么。”林女士回忆道,支付了13680元后,提现又出现了问题,还得申请一个需要每人支付2.8万元的新单。 等林女士意识到群里其他人可能是托、自己可能被骗时,她已经支付了4.5万元。林女士向客服提出疑问,立即被拉黑并踢出了群。 与林女士有类似遭遇的人并不少,经历的诈骗手法大同小异。有的受害者称,在正式成为“试衣员”之前还交了一笔数百元的入会费;还有的受害者被要求去拉人头,“拉一个人分230元”。 记者调查发现,受害者以在校大学生和“宝妈”为主,年龄集中在20岁至40岁之间,主要是在网络平台上获取的产品试用或服装寄拍的招聘信息。 5月17日,记者在多个网络平台搜索“试衣员”时,页面都跳出了反诈提示:网络求职须谨慎,请勿轻信陌生人传递的兼职、副业信息,切勿掉入诈骗陷阱。此前,部分广告账号也被平台封号。记者从多名受害人处获悉,当地警方已对他们的报案立案侦查。 “我在派出所做信息采集时遇到一个大姐,也是做类似网络兼职的,被骗了40多万元,而且其中一大部分还是贷款。”林女士说,这种“认购单”其实就是往对方的账户汇款,只要钱一到账,诈骗团伙立马转移,有的团伙还在境外,所以钱很难追回来。 对于短视频平台出现的涉诈行为,甘肃省反诈中心5月6日发布预警称,随着短视频的日趋火热,不少骗子瞄准了这块“肥肉”,伺机实施各类诈骗。主要诈骗方式有: 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兼职广告,受害人添加对方为好友后,对方以“刷短视频可以赚钱”为由,引诱受害人在虚拟网站进行刷单。待受害人多次充值转账后,却无法提现。 通过短视频平台私信联系人,逐渐和受害人发展成男女朋友,以自己“有渠道可以帮助受害人赚钱”为由,诱骗受害人在陌生网站进行投资赌博,受害人多次投资后却无法提现,对方也失去联系。 诈骗分子冒充短视频购物平台客服,告知受害人其购买的物品质检不合格,要进行退款业务,诱骗受害人在陌生网址内填入自己个人信息及短信验证码,随即转走受害人账户内的资金等。 对此,甘肃省反诈中心提醒消费者,观看短视频时切勿相信虚假广告、勿添加陌生好友、陌生来电不接听、陌生群聊及时退出。凡是邀请您刷单或者投资理财的都是骗子。如若接到自称是平台客服的来电,请和平台后台正规客服联系核实。请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为您的手机加一层安全保障。如遇诈骗,请立即拨打报警电话。 记者发现,还有不法分子将目光瞄准那些网络诈骗的受害者,声称支付一定费用就能帮其追回钱款。“我把被骗经历发到网络平台上,几天后有人私信说能帮我追回被骗的钱款。”来自海南海口的刘女士说,没过多久,平台显示那个人的账号异常,已经被限制登录了。 目前,在相关短视频平台上搜索“试衣员”,搜索结果首位为国家反诈中心反诈宣传短视频,搜索结果下方还会出现“谨防诈骗陷阱”提示信息。多名被骗网友表示,希望平台能严格审核,承担监管职责。
近年来,一批利用研究生考试中考生信息盲点和焦虑的心理,打着“调剂保录”名号的机构应运而生。这些调剂培训机构以“内部信息”为诱饵,以“保过”为承诺,来达到敛取钱财的目的。 失去读研机会的同时,王文迪还失去了8800元。这是他给一家调剂服务机构支付的“保过费”。 李成则支付了6.5万元的“保过费”,但最终还是无学可上。 5月5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关闭,2022年考研正式落幕。 调剂被称为考研路上的最后一公里,如果考生初试通过国家线但没有通过报考学校的院校线,或者通过了院校线但复试后未被录取,这时考生还有一次“上岸”的机会——参加考研调剂。 但因为各个院校每年的调剂时间、名额和标准都不确定,这就导致不同考生之间存在着信息差。利用考生信息盲点和焦虑的心理,一批打着“调剂保录”名号的机构应运而生。这些调剂培训机构以“内部信息”为诱饵,以“保过”为承诺,牢牢拿捏考生的七寸,一路牵制考生走完这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些“入坑”的考生不但最终无学可上,还面临退款难、维权难的境遇。 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考研”的投诉有5167个匹配结果,关于“保过退费”的投诉一共1676个。在考研调剂虚假宣传,消费者要求退费的案例中,金额从千元到万元不等。 业内人士披露,所谓“保过”,不过是通过“概率游戏”来达到敛取钱财的目的。 律师彭艳军认为,机构打着“保过班“的名义招生,这种夸大其词、语言模糊的宣传涉嫌虚假宣传,违反了《广告法》的规定。而如果教培机构真的如其宣传中所称和院校有“内部合作”,性质就更加严重,除了虚假宣传之外,一经查实则会构成刑事犯罪。 “只要交六万五,就一定有学上” 李成大学毕业两年,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希望通过考研提升学历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他报了政治科目的培训班,认识了一位赵姓老师。 2月21日出分,李成考了313分。3月11日,2022年考研国家线公布,李成比国家线高出将近40分,“国家线没有多大参考价值,大多数人都过线30-40分。”但是距离他报考的一志愿院校则还差10分左右,他失去了复试的机会。在赵老师的学习辅导群里面,信息也开始涌现——“需要复试保障和调剂的同学请尽快联系我”,甚至还出现了“保录”这样的字眼。李成有些着急,他联系了赵老师进行咨询。 他报出专业、分数等基本信息后,赵老师根据他的成绩和专业报价6.5万元,提供了二三十所院校作为申请选项,学校的地理位置分布在东北、广西、云南等地。 赵老师声称能联系上这些院校的老师,保证这些院校能够留出名额,只要李成交了足够的钱,就一定有学上。 焦虑之下,李成打算试一试。一方面,这位赵老师在考研政治培训上有名气,李成上过他的课,“觉得这么大老师不会骗我”;另一方面,赵老师在群里发了不少成功调剂案例,“他说一些刚过国家线的学生在他的操作下上了偏远地区的211。那我只是想上个普通学校,觉得他绝对能帮我,就是这种心理。” 3月底,李成通过银行转账向赵老师个人账户支付了6.5万元,签下了“保录协议”。在这份协议中,双方的目标是确保李成进入协商范围内的意向院校复试范围,并考取其意向专业。协议中只写明一所学校,但在后期协调的过程中,赵老师提供的选择一共有二三十所学校,实际报上考研调剂系统的有十五所左右。 协议规定,如果调剂没有达到最终目标,乙方扣除5000元作为操作费,余额全部退还。 李成需要在协商范围内的院校开放调剂系统时进行申请,完成申请后告诉赵老师。“赵老师说剩下的事他去运作。”李成要做的就是等待结果、准备复试。 第一所申请院校以失败告终,“你分太低了”,赵老师向李成解释。他们又开始了其他学校的尝试,都没有进复试,“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是分太低,今年形势严峻这套说辞。”李成回忆。 其间,赵老师几次保证,以李成的情况申请这些学校百分之百没问题。“他说会跟相关院校老师商量扩大复试比例,比如说要是你排在130名,他就跟学校商量扩大到150的复试范围,但最后都没有实现。” “最后那所学校,他也跟我说已经跟院长联系好了,百分之百,明天必录取,结果到最后又不成功”,一个月的战线已经把希望消磨殆尽,几乎已经没有可以申请的学校了,李成觉得自己入了套。 新京报记者以考生的身份联系到赵老师。赵老师告诉记者,他今年带的报名保录的学生全部成功“上岸”。赵老师称,在考研的不同阶段,他提供的保录服务不同,如果是在考研初试之前报名保录,他的“保录”包含提供原题、划考试范围、批卷放宽、复试保过等服务,费用超过十万,整个保录过程由他个人联系学校进行操作。不同院校和专业,他收取的费用也不同。 如果是在调剂阶段报名保录,包含的服务是复试保过。记者向赵老师询问保录过程是否有保障时,他回复:“这个靠互相信任。”他向记者介绍,如果在考研之前报名保录,由于专业课考试导致考研失败的全额退款,由于公共课考试导致失败的不退款,初试过了,复试没有过的退还全额的40%。 5月4日,一名新传专业370分的学生向赵老师咨询2023年考研保录,赵老师提供的保录学校有河北某大学、曲阜某大学,费用为14万,并保证百分之百保录。但据网友统计,2022年河北某大学新传专业录取的最低分大概为373分。 王文迪是医学类的考生,报考了超声影像专业硕士。他的成绩是340分,与理想院校失之交臂后,他选择了调剂。 他通过微店向一家调剂辅导机构支付了8800元,订单名称显示为“复试保过班”,合同名称也是“复试保过班”。合同规定辅导课程一共有25个课时,分别由三个老师负责,一个日常英语问答,一个专业课辅导,一个调剂老师。上专业课的老师是正在某医科大学学习影像专业的学姐。 王文迪对老师上课的水平不满意,前后一共上了两节课,加起来是三个小时。这家机构后续也没有再给他排课。 他加上调剂辅导老师的微信,按照对方建议,填报了很多学校的超声影像专业,没有一个收到复试通知。后来更换为临床医学专业,也没收到通知。 再后来,老师直接“摆烂”,不回信息,让他自己看调剂系统,什么学校有名额就填什么学校。 最后,调剂辅导老师建议他去基础医学,这个专业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就能上,并不需要调剂机构任何辅助,“因为对于基础医学,我算高分。如果我去基础医学,我还用得着他们吗?” 4月12日,眼看超声影像专业已经没有多少名额,王文迪开始去微店申请退款,理由是:培训机构没有履行承诺,一是课时不够,二是调剂没有成功。 这家培训机构的老师称,合同中规定,中途退课属于中途放弃,不退钱,如果最后没有录取退三千五。机构负责人在微信中回复王文迪,因为成本高,只能退3000多元,“咱走的是量”。他同时还补充道,“如果你不挑学校,不挑专业,我肯定保证让你今年有学上。” 协商未果,王文迪开始在微店上投诉,微店根据王文迪提供的聊天记录和截屏,判定双方都有责任,让双方自行协商,如果超时未协商一致,微店支持扣除三课时费用,支持培训机构退款7150元。 目前,王文迪还没有和对方协商一致,而这家培训机构对微店的判定结果拒不执行,微店已对这家店铺进行处罚,下架了该店里的所有产品。 记者添加了这位负责人的微信后发现,他已经开始宣传2023年考研“保录”,一张名为保录初复试班的宣传图片里,初试标价14888元,复试5000元。 记者向他咨询2023年考研辅导,他推荐了一对一高分学长专业课辅导,从初试到复试保过,价格不超过2万元,“这个保过班已经是最便宜的了”。当记者询问如果不过能否退费时,他回答,不到2万的班是普通的保过班,“即使不过也退不了多少钱”。如果报“更强的保过班”需要支付4万元,包初试复试和调剂,如果没录取,可以退一半。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57万,比2021年报考人数377万人增加了80万人,增长率为23%,创下历史新高,成为我国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以来,增长率最高的一次。 随着考研人数的日益增长,提供各式各样服务的考研机构层出不穷:考研择校分析、封闭式集训、复试保过班等等。 祁航是一家考研机构的创始人,他总结:“长期来看,在这些业务中,利润最稳定的就是录播课,风险最大的则是调剂业务,因为它要么是赚个整理信息的辛苦费,几百块给你一份整理好的各院校调剂情况;要么就是空手套白狼,收个高价保证院校录取考生,不过就退款,赌一把概率,只要报名的人多,总能赚到钱的。”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的考研调剂服务五花八门,从几百元的调剂信息整理,到几千元的调剂一对一择校指导,再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保过”,应有尽有。 祁航介绍,“保证录取”是很多机构都会开设的一种业务,考研机构往往宣称自己有关系,能获取到内部的调剂信息,并有专业指导老师进行一对一调剂指导,保证考生被机构合作的定向学校录取,如不录取,则全额退款。 祁航告诉记者,大多数考研调剂服务中,机构所宣传的“一对一”定制指导服务其实是“一对多”,调剂指导老师往往将同一个信息文档群发给每个考生,给考生提供的调剂指导分析也仅是根据模板进行轻微调整。 祁航说,这些保过班利用“暗箱操作” “内部关系”来作为障眼法。很多考生凭借自己的成绩和水平过调剂也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了解相关院校公开的调剂信息,按照流程参与复试、进行调剂,就能被录取,而机构谈及的所谓“暗箱操作”根本就没有生效,“保过”只是起到了一种安慰剂的作用。 而机构宣传中所说“如不录取,全额退款”的承诺也有着隐形条款,在什么条件下退费、什么时间退费、退多少费用都由机构决定,就出现机构以各种原因拒绝退款的情况。 在祁航接触的案例中,有些机构最终确实能退款,但退款的时间并不及时,需要考生用研招网未录取的截图等信息提出申请,有时还会以“领导审批较慢”“财务系统出了问题”等各种理由推托退款。有成功获得机构退款的考生发帖表示,几经催促的退款在交费半年多后才返还,并且是由某理财机构的账户打来的。 更细的分工 祁航说,在更模式化运营的机构中,则有着更细的分工,还会有专门的宣传人员。比如“教务老师”就是专门负责推销机构服务的人员,他们会加入各大考研交流群,有些专门负责在群内活跃发言,趁机打探出考生们的意向院校和基本情况,并以直系学长学姐的身份私信考生,分享自己的“报班经验”,从而宣传自己所在的培训机构。此外,机构还会安插很多“水军”,在公众社交平台和群聊内互相跟帖,以此显示自己机构的可靠性。 魏书林曾报名了一家知名考研机构的全程班,成功考取研究生后她也回到了这家机构兼职。 魏书林所在的机构为调剂的考生提供了在线智慧系统进行信息查询,负责数据更新的工作人员用代码爬取网络上各个院校的数据,机构内院校在读的学长学姐也会进行调剂信息补充,考生点进系统之后,可以选择自己的专业,就能看到可以调剂的院校信息。 祁航发现,考生往往会向上一届考研成功的学长学姐“取经”,但很少去寻找那些失败的经验,而被调剂机构欺骗的考生常常也只能是自认倒霉。 在祁航的经历中,相对于成熟的机构来讲,考生个人的投诉和举报往往显得弱势,无法与之抗衡。大部分机构会有工作人员直接与考生对接,有时也会建立一个付费保过考生的交流群,但群内学生被禁止发言,以防报班的考生们相互交流,进行联合举报。 社交平台的曝光也会被“控评”,魏书林曾在某社交平台不同问题的回复区发帖吐槽自己所在的机构很“坑”,但这些帖子都以“侵犯企业利益”的名义被删除了。翻阅这家机构的相关评论帖,“基本上要么就是一句话‘我觉得不好’,要么就是长篇大论说这个机构特别好。” “天价保过”或涉嫌犯罪 针对类似的“天价保过”调剂案例,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彭艳军律师认为,如果培训机构或个人利用非正当的行贿手段去做了相关的“内部疏通”工作,则相关人员可能会涉及行贿受贿等犯罪。 如果培训机构或个人以“有内部关系、百分百录取”为虚假承诺,实质上未做任何工作,最终并未达到任何“保录”目标,且事后拒不退费,则他们的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他人钱款,涉嫌诈骗罪。 针对李成的案例,彭艳军分析,如果赵老师实质上只是利用自己的从业经验和信息优势来帮助考生增大录取的几率,但却总是虚假承诺“有内部关系、百分百录取”,以此来做噱头,那么他的行为属于以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构成消费欺诈,可以由市场监管部门处以行政处罚。 李成签署的协议名称为《2022年考研调剂服务协议》,在协议中,赵老师收取6.5万元高额费用后到底提供哪些具体服务?“整个协议中对这些关键事项语焉不详,令人费解。” 另外,对于协议中的大量有利于赵老师的不予退费的免责条款,彭艳军分析,这些免责条款实质上属于经营者单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义务、减免自身责任的霸王条款,通常为无效条款,考生可以获得相应的退费。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考生无法退款的情况,我本人接到过很多类似的咨询。”北京盈科(昆明)律师事务所韩卓伦律师认为,“保过班“在法律上属于一个灰色地带,相关的法律规定并不完善,违法操作的情况比比皆是。但维权之路往往是艰难的,主要原因是证据不足,或最终培训机构无可供执行的财产。 彭艳军分析,在王文迪的案例中,关于“中途退课属于中途放弃不予退费”的条款属于霸王条款,有违公平原则。“微店的处理决定系根据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双方的过错,确定各自的责任,比较合理。” 除了李成和王文迪,还有的考生吐槽自己的遭遇:交费2980元,“给三个学校的联系方式让我自己打电话联系,最后没一个进复试。”有的考生花99元才能进群,群聊内容为复试和调剂的官方信息、基本准备步骤,听课人数将近200人,一次课过后群解散,负责人消失。 彭艳军认为,机构打着“保过班“的名义招生,这种夸大其词、语言模糊的宣传涉嫌虚假宣传。《广告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的内容。相对应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可以对其展开调查并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保录包过”严重威胁考试安全 记者梳理发现,针对考研培训机构的乱象,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部门都有相关政策规定或整治要求。在2015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安全工作视频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就指出,一些考试培训机构变换方式,打着所谓“保录包过”等旗号进行“助考”活动,严重威胁考试安全。各地教育考试部门要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针对新情况,集中开展清理整顿,严厉打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 2022年,教育部《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严禁招生单位内部任何部门和工作人员举办或参与举办考研辅导活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目前国家针对校外培训的治理是全口径的,但现有的实施分轻重缓急,“相对来讲,针对成年人的校外培训治理力度不如九年义务教育大”。 储朝晖观察发现,每一年都有“天价保过”的新闻,但这些机构仍有市场空间,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人通过这些路径走通了”。在储朝晖看来,目前的研究生录取仍然以应试为主,“这样就给培训机构钻了空子”。 他指出,如果评价体系是多元的,综合的,培训机构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没有固定的知识范围,那么培训机构也就不会迅猛地大范围扩张。 彭艳军律师也提醒考生,“被动入坑”情有可原,但“主动入坑”实属不该,考生们要通过正规合法途径和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考研梦,而不是去迷信“保过”等非正常手段。 如果已经“入坑”,彭艳军建议考生通过以下四种途径解决:与机构协商解决纠纷;向相关部门投诉;申请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如认为涉及刑事犯罪,可向公安部门报案。 韩卓伦律师建议,投诉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看签订协议的主体是谁,若主体是学校,则向当地教育局投诉;若主体是普通的培训机构,那么应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或消费者协会投诉;第二,看对方是否存在无证办学,虚假宣传或者不开发票私账收款等情况,可向对应的教育局、市场监管局或当地的税务局投诉举报。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突然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本地疾控中心的。你是否会立刻感到恐慌?4月28日,山西省太原市反诈中心向社会发布信息,4月以来,借新冠肺炎疫情实施诈骗的警情已发生多起。在此,警方提醒民众,此属于“冒充公检法”骗局最新升级变种。 “你好!我是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你是李×吗?我们发现用你的身份证办理的实名制手机卡频繁对外发送虚假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散布疫情恐慌。事情严重,你将会被刑事拘留……”近日,太原市民李某接到一个自称是“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对方准确说出了李某的身份信息。李某答复对此事并不知情,对方却称,若不是本人行为,请及时报警。说完后,双方挂断了电话。李某正犹豫要不要报警时,电话又响了:“你好!我这里是市公安局,疾控中心反馈你的手机号发布虚假疫情信息,我们这边需要了解下情况,请配合调查……” “警官”表示,警方已知晓发布虚假信息不是李某本人行为,是李某买房时的身份证复印件流出,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现在需要李某配合协助抓获罪犯,争取立功表现,如果李某泄密,就要对李某及家人实施抓捕。为方便协助破案,需要添加李某的微信。 一会儿是“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一会儿是“警官”,此时的李某已对此事深信不疑,立即添加了“警官”的微信。之后,“警官”与李某利用微信视频聊天,视频中的“警官”身穿警服、佩戴警号,还为李某进行了电信诈骗宣传。 随后,“警官”让李某按照“警方办案要求”提供了自己的住房情况、家庭成员、商铺经营情况、名下资产情况。其间,李某家人曾询问李某在做什么,微信里的“警官”见状,立即表示案件涉密需要安静,让其到附近酒店开一间房,独自办理入住并全程保密。此后的骗局手法,便是要求李某将钱款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警方介绍,该案例的诈骗手法以实时疫情防控作为切入点,让受害人在多层骗局中信以为真。例如,先采取“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来迷惑受害人,后由“警察”出面协助破案,让受害人降低警戒心。微信视频亮出“警服”“警号”,并宣传电信诈骗和个人信息保护教育,打消受害人的最后一丝疑虑。其实是话术在变,套路不变。 在此,警方郑重提醒: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QQ和微信等社交工具办案,也不会在电话里要求受害者提供银行卡、密码以及验证码等信息;如接到不法分子通过冒充公安民警或其他执法人员,谎称受害人涉案,要求受害人配合调查的情况,请拨打110核实;请广大群众积极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识别电信诈骗,避免上当受骗。
今年以来,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围,投资门槛降低,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蠢蠢欲动,通过虚构养老理财项目混淆视听,明目张胆地诈骗敛财。守护好老百姓的“养老钱”,必须将刀刃对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犯罪。近日,金融监管部门对养老涉诈App、非法养老服务机构等频频出手,有力震慑了不法分子。 随着群众养老需求的日益增长,由人口老龄化催生的“银发经济”迅速发展。不法分子似乎从中嗅到了这块蛋糕的香味,把黑手伸向老年人的钱包,他们以“服务老人”“关爱老人”为旗号变着花样肆意坑蒙拐骗。 具体来看,不法分子通过设计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剧本场景,扮演名医、荐股讲师等角色,为不同老年人量身打造“方案”。从此前破获的涉老诈骗案中,以“投资养老”“养老银行”“以房养老”最为典型。例如,不法分子在网上发布理财广告,伪装成功人士把老年人拉进“投资群”分享经验,诱导老年人下载第三方理财投资App,在老年人提现成功并尝到甜头后,再引诱其加大资金注入。殊不知,往往这些平台早已被不法分子在后台掌控,且能随时操纵相关数据。一旦老年人投入巨资,不法分子就会设障碍阻其提现,卷款跑路。 涉老诈骗屡禁不止,究其原委,一方面是不法分子以投资返利或消费返利为诱导,给予老年人口头承诺或是签订空头合同,这种做法精准地抓住部分老年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骗取老年人信任后便上演“空手套白狼”的戏码。部分老年人由于缺乏对金融诈骗的分辨能力,无形之中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隙,最后落得钱包被掏空的结局。另一方面原因是对老年投资市场的监管还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老年金融消费者在购买养老理财产品时要选择具备正规资质的金融机构,切勿听信“高收益、无风险”“稳赚不赔”的投资承诺。对金融机构而言,也应及时做好新型及常见的金融诈骗宣教结合工作,增强老年人法治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引导老年人在投资前多与子女商量,以免贪图小利陷入骗局。 整治养老诈骗还离不开多部门和各机构的通力合作。中央政法委、银保监会等单位近日就打击养老诈骗共同“亮剑”,传递出非常明确的信号,那就是防范和处置养老诈骗力度不仅没有放松,还将再度加码。要提高通力合作的成效,首先,要及时整治存在诈骗苗头隐患的机构、企业,健全完善行业监管机制,实现国家监测平台与地方监测平台互联互通。其次,要继续从严细化落实监管政策,为规范行业发展、铲除涉养老诈骗土壤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最后,为压实行动质效还需各方保持沟通,遇到问题不扯皮、不推诿,才能真正起到药到病除之效。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补贴政策出台后,不法人员准备借此实施诈骗。 家住辽宁沈阳的市民小刘收到一封标题是“新政补贴调整”的电子邮件,显示发送方是单位的企业邮箱,内容称“接社保部门通知,国家将发放补贴,不列入工资范畴。请收到邮件的同事自助办理,认真填写,以免补贴不能准时入账。”然后就出现一个二维码,提示扫码自助办理。 小刘扫码进了一个网页,在该网页上输入了完整的银行卡号、姓名以及手机短信收到的银行验证码。不久,他就收到银行发来的一条扣款短信,提示小刘的账户在POS机被扣除了1.3万元。随后小刘在公司的微信群里,看到公司负责人事的同事发消息提醒,公司的企业邮箱被盗了,已经报警。 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冒充公司人事部门、财务部门通过邮箱向公司员工群发邮件,称根据国家政策发放工资补贴,需及时扫码登记领取,将被害人引流至“钓鱼网站”,被害人在“钓鱼网站”中填入银行卡号、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资料后,通过将被害人的银行卡绑定支付等方式实施盗刷。 警方提醒,请勿点击电子邮件或短信中与资金补贴有关的链接(即钓鱼网站),更不要提供个人信息、银行账号信息、验证码等内容。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为保障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导广大消费者树立品质消费理念,过一个快乐的小长假,陕西省消保委发出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遵守各地新冠病毒疫情防控部门规定,文明、理性、健康消费,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防护物品要备足,防控意识不放松。鉴于目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广大消费者需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及时关注疫情动态,尽量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但也要牢记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所以提醒消费者在出游前,要提前考察旅游地的一些政策规定和旅游消费信息,谨慎前往,确保无误;出行前要备足口罩、消毒剂等防护用品。建议消费者尽量选择自驾市区或周边游,进入景区时要服从景区工作人员的疫情防控指导和管理,主动配合防控工作,出示健康码、测体温。 入住酒店要当心,健康状况要关注。消费者在入住酒店时要主动配合当地防控检查和信息登记,进入房间后确认是否已进行全面消杀工作,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要立刻联系当地医院或疾控部门。 按需购买防浪费,理性消费树新风。不少商家为刺激消费,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比如“先升后降”的虚假打折,“买一送一”等表述模糊的促销方式,促销活动中凑整赠券、使用赠券不找零等使消费者掉入循环消费,消费者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理性购买,切莫冲动消费。这其中也不排除部分商家利用这些幌子抛售积压陈货、滞销产品、残次产品,有的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应擦亮眼睛,安全消费,避免掉入促销活动消费陷阱。 网络购物要看区域,安全消费保健康。疫情未止,网络购物依然是许多消费者的首选。但近期国内多地发现快递物品被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因此建议消费者最近非必要不从网上购物,尤其不要从已经发现疫情的区域采购物品。必须购买的,尽量从非疫区店铺选购商品。收到快递信息的,尽量做到无接触收取,收取快递时要注意做好自我防护。 餐饮消费倡文明,践行绿色新风尚。陕西省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尽量减少与亲戚朋友的聚餐,如果在外就餐时应选择证照齐全、信誉好的餐饮服务商家订餐,点餐前注意查看菜单价格,留意是否明码标价或事先询问价格和收费标准,提防“低价高收”等消费陷阱。消费者用餐不仅要注重餐饮卫生,使用公筷公勺,还要根据用餐人数合理膳食,可以通过饭店推出的小份菜、半份菜,丰富种类,同时满足同桌进餐者的不同需求;倡导“光盘行动”,剩余餐食主动打包,要拒绝野味,不攀比,不炫耀,不浪费,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外,积极践行绿色低碳消费新风尚。 依法主动维权,共促消费公平。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旅游消费中,一定要注意索取并妥善保留购物发票、收据、支付记录等消费凭证,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当本着合法、正当、公平原则,首先与商家协商解决,如果和解不成,可向陕西省消保委或有关部门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相继举办,以“冰墩墩”“雪容融”毛绒玩具为代表的系列特许商品受到热捧,一些不法人员趁机打起了歪主意,未经授权私自仿冒、销售假冒特许商品来牟取非法利益,严重侵犯了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北京警方主动与北京冬奥组委沟通对接,建立常态联络机制,严打各类涉冬奥侵权假冒违法犯罪,其间共侦破侵犯涉冬奥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9起,刑事拘留24人,打掉涉案团伙11个,捣毁生产、销售、储存窝点14处,涉案网络店铺全部关停。 案例1:夫妻网店售卖“山寨”冬奥会服饰被抓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西城公安分局接群众举报,一网络店铺销售假冒“北京冬奥”标识服饰的线索,后经冬奥组委核实确认相关产品未经授权,涉嫌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对此,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会同西城公安分局成立专案组,全力开展侦办工作。 工作发现,郭某、冯某夫妻二人从事网上定制服饰生意,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从外省市购入大量仿制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标识,之后将相关标识烫印到空白服饰上,再通过自营网店对外销售。2022年2月9日,专案组对涉案网店、供货库房、快递转运点组织开展集中收网,查获郭某、冯某等多名涉案人员,捣毁生产、储存窝点3处,查扣生产加工设备1套。2月17日,通过对涉案的上游厂家进一步深挖,在当地警方的大力配合下,专案组又一举打掉了上游窝点。目前,西城公安分局对7名涉案人员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查获印有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标识的假冒服饰、商标等1300余件,关闭涉案网店2家,涉案侵权产品已全部下架,案件正在进一步工作中。 案例2:利用社交平台售卖假冒“冰墩墩”玩偶 2022年3月,有群众向通州公安分局报案称,自己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购买的“冰墩墩”玩偶疑似伪造。后经北京冬奥组委核验,该群众网购的吉祥物玩偶为仿制品。据此,通州警方立即开展侦查,经连续多日缜密侦查,一个销售假冒“冰墩墩”吉祥物玩偶犯罪团伙浮出水面。 3月8日,通州公安分局环食药旅支队将陆某某查获,该人供述了其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销售假冒“冰墩墩”玩偶的违法事实。3月9日,通州警方在外省警方的大力配合下,将陆某某的供货商王某某、吴某某等2人抓获,并查获假冒“冰墩墩”玩偶360余个。 目前,王某某、吴某某2人被通州公安分局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陆某某被依法移送市场监管部门进行行政处罚,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据办案民警介绍,陆某某嗅到销售假冒“冰墩墩”有利可图的“商机”,在从吴某某处进货后,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对外销售。而吴某某同样也是为趁机“挣快钱”,从王某某处收购假冒“冰墩墩”玩偶,再加价倒卖,从中牟利。 警方提示,根据《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规定,未经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以商业目的使用奥林匹克标志。广大消费者购买相关产品请到官方指定的渠道购买,并自觉抵制侵权假冒的商品。若发现相关违法犯罪线索请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北京警方将对此类违法犯罪保持“零容忍”,依法严厉打击。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发生显著变化,“银发经济”不断兴起,并且呈现品质化、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4月27日,广东省消委会介绍,去年以来,该会接到多宗老年人因保健养生消费导致的投诉。如去年12月,广州一名70岁的消费者在一家理疗店接受按摩服务后出现剧烈腹痛,第二天就医发现肋骨骨折;去年4月,一对夫妇在某“工作站”购买了20万元号称能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保健品,事后发现根本没有效果;今年3月,两位80多岁的老教师经销售人员上门推销,花费14280元购买了声称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的饮水机,之后发现被骗…… 当下,不少老年人不再满足于基本生活需要,而是追求多层次的健康服务和精神文化需求,消费方式逐渐从生存型走向享受型,对推拿按摩、艾灸足浴、美容采耳等养生保健服务以及各式各样养生保健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但同时因商家套路多或老年人相关知识缺乏、维权意识薄弱而产生的消费纠纷也日益增多。 为引导正确消费,维护老年人消费安全,指导老年人理性进行养生保健消费,广东省消委会特别向老年消费者发出消费提示: 一、理性看待疗效宣传。不要轻信“免费”“专家”“治疗疾病”等宣传用语,不贪小便宜,增强自身辨别能力,选择正规门店消费。若身体不适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治疗,正确看待养生保健作用及保健品的功效,不能以此作为治疗身体疾病的方式。 二、认清自身身体状况。因身体机能逐步衰退,承受能力不强,老年人在选择养生保健类服务时,要特别注意选择符合自身身体状况的,应尽量选择较为温和的服务项目,避免因不当保健造成身体伤害。 三、根据实际需要购买。在购买养生保健类服务及保健品时,最好征询家人意见,综合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尽量避免一次性购买太多项目或支付大额费用,做到按需购买,理性消费,避免过度消费或财产损失。 四、增强防范意识。不良商家采取打亲情牌、健康牌、礼品牌和节日促销牌等各式手段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养生项目。有的用礼品等小恩小惠进行吸引,有的打着免费体验、免费旅游的幌子进行推销,有的利用健康讲座、专家义诊进行洗脑,甚至假造诊断书吓唬老人骗取钱财。针对商家的这些招术,老年消费者务必要保持清醒和定力,加强警戒和防备。 五、保护个人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消费时,不要将自己的家庭成员、经济收入和身体状况等信息随意泄露给销售人员,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成为消费欺诈的对象。在发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立刻告知子女或家人,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可通过向当地消费者委员会投诉或拨打12315、12345的方式,依法、主动、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同时,广东省消委会也建议子女和家人要多关爱、陪伴家中的老人,积极引导老人科学理性看待养生保健类服务及保健品的作用及功效,关注老人心理、生理健康状况,倡导科学有效的健康养生方式。
中国人自古就有戴玉、玩玉、藏玉的习惯,近年来,网购、直播带货销售模式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直播间”购买翡翠。为提醒消费者防范消费陷阱,规避消费风险,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联合广东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特别发出网购翡翠玉石消费警示。 普通消费者应谨慎理性购买毛胚翡翠 据了解,有些翡翠电商直播间销售“手镯板料”,通过在板料上圈出手镯形状并标号进行售卖,消费者购买后由商家进行加工为成品。这类未经过切割加工的玉石毛料不能完全从表面上看透翡翠的成品效果、是否含有瑕疵,而且在切割加工过程中是否会浮现裂痕,裂痕多少、走向只能凭经验大概估量,不能绝对准确判断。因此,购买毛胚手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带有“赌运气”的性质,普通消费者如果不掌握专业知识,仅仅根据主播片面说辞就冲动购买,可能出现实际成品与预想不符的情形,从而造成损失或引发消费纠纷,建议消费者谨慎理性购买。 “低价处理”还是“化学处理”?警惕商家文字游戏 翡翠“A货”俗称“天然翡翠”,仅经过物理加工打磨,品质和价值上均比经过化学处理的“B货”“C货”高出很多。而某些直播间通常会标注“工厂处理翡翠”“缅甸处理翡翠”“处理翡翠毛料”等宣传语,有的商家则只在一长串文字中写上“处理”二字,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往往会以为商家是低价“处理”搞促销活动,实际上却可能是商家在玩文字游戏,销售经过化学“处理”的翡翠,消费者购买后如发现问题要求退货,商家则辩称交易前已经注明是经过“处理”的,并且属于加工定制,不予退换。消费者应警惕商家玩类似文字游戏,认准“翡翠A货”购买,要求商家出具权威质检机构的检测证书。 灯光下瑕疵色泽难辨,勿被“美颜”蒙蔽双眼 俗语说:月下美人灯下玉。珠宝首饰特别是翡翠,一般在射灯灯光的衬托下会显得更加温润、颜色更加漂亮。而一些直播间都是在室内通过全方位的灯光照射,并且都是带滤镜效果,美化翡翠色泽、掩盖瑕疵,让消费者容易心动。而实际销售的货品往往与直播展示效果存在色差、尺寸差异、瑕疵差异等,让消费者觉得货不对板。实际上,饰品在自然光下最能体现真实的一面,消费者在观看直播时,切勿被“美颜”蒙蔽双眼而仓促购买,应尽量要求主播在自然光下多角度转换商品,仔细看清楚饰品各部分特征,可截图或拍照保存,有条件的可线下看货,防止货不对板或遭换货、损坏等情况发生。 直播推销套路多,提防夸大、虚假宣传 有些不良主播在直播时为诱导消费,往往会编造谎言、使用话术套路等方式,骗取消费者信任,如谎称自己是工厂老板、谎称直播场地在缅甸交易市场、利用“水军”在直播间当托、主播与供货的老板现场进行砍价表演、滥用专业术语妄图以次充好等,用各种套路吸引消费者下单购买。消费者要保持理性,时刻以商品品质和性价比作为是否购买的依据,购买时要细读商品详情介绍,详细了解商品特性,耐心询问商品的各项细节问题,例如售前质量保证、物流保价服务保障、售后保障退货换货的条件及范围等,不轻信各种销售套路,避免落入消费陷阱。 此外,个别翡翠直播间还存在主播或客服引导消费者到平台外私下交易、出具假冒鉴定报告、泄漏个人信息等问题。消费者若要选择网购翡翠,要选择正规、知名、信誉好、售后服务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购买,尽量使用第三方支付担保交易,不与主播私下交易,拒绝直接汇款至个人账户的要求。同时,要有取证维权意识,及时保存好主播推荐的首饰图片、视频、活动页面,购买后主动索取并保留好发票及相关票证,一旦遇到消费纠纷,可先与商家、平台协商处理,如协商不成,可到相关的行业协会或权威机构进行专业鉴定并出具评估报告,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 翡翠分类小知识 参考国家标准GB/T16553-2017珠宝玉石鉴定的有关内容,翡翠“A货”俗称“天然翡翠”,属于“硬玉”,是指翡翠经过传统工艺切割、雕刻等物理方法加工处理,不改变其内部结构、颜色和硬度,只改变其形态和外观,使其结构致密、细腻,硬度较高,颜色自然,质地润泽,通常会越带越润。 翡翠“B货”俗称“漂白、充填翡翠”,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常用强酸浸泡方法)、高温处理后,除去其内部的杂质,再注入透明的胶体填补裂隙,使其变得更加晶莹通透。“B货”其天然结构已被破坏,结构松散,耐久性差,价值较低,光泽较暗淡,长时间存放容易发黄,但透明度很好、水头极佳。 翡翠“C货”又名“染色翡翠”,指经过人工染色的翡翠。通常“C货”除了染色处理还会进行漂白、充填俗称“B+C货”翡翠。 经化学处理的翡翠(“B货”“C货”“B+C货”),长时间和人的皮肤接触,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如引起皮肤过敏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