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由金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婺城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等单位承办的“信义金华·德耀八婺”2024年四季度“金华好人”发布仪式在金华婺城区文化馆举行。 在热烈的掌声中,来自金华各县市区的“金华好人”代表身披绶带,依次接受表彰。此次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金华好人”名单中,金华全市共有23例24人上榜,分为助人为乐类、见义勇为类、诚实守信类、敬业奉献类、孝老爱亲类5个类别。 现场,一段段视频短片、一场场现场访谈、一个个文艺节目再现了身边好人的善行义举,诠释了金华市民的崇高品德和可贵精神,带领大家走近好人、致敬好人,聆听他们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婺城区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广泛开展各类好人选树活动,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形成和谐美好的社会风尚。该区先后入选“中国好人”5名、“浙江好人”37名、“金华好人”131名,获评“全国道德模范”1名、“省级道德模范”2名、“金华市道德模范”11名,数量和层级都走在金华市前列。 据悉,接下来,婺城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坚持深挖细评“选”好人、多样宣传“树”好人、真情实意“敬”好人、引导群众“做”好人,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奋力推进高能级现代化都市核心区建设提速成势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近日,市民乔先生将一面锦旗送到南京520路公交驾驶员张建洋手中,感谢其帮助找回遗失的5万元现金。 12月13日晚8时,乔先生携带装有5万元现金的背包,在迈皋桥站登上520路公交车前往六合,抵达终点站时,因匆忙下车不慎将背包遗忘在后排座位上。 当晚8时35分左右,当班驾驶员张建洋完成运营任务进行车厢清扫时,发现了这个无人认领的背包。由于包内未找到任何身份信息,张师傅立即拨打110报警,并向车队报告情况,妥善保管财物等待警方处理。 几乎同时,乔先生也发现了财物丢失并报警求助。经警方协调,乔先生赶到车队核实情况。通过调阅车载监控录像确认后,在民警见证下,张建洋将失物“完璧归赵”。 面对失而复得的巨款,乔先生激动不已,事后还专门拨打12345热线表扬张师傅拾金不昧的精神。
12月24日,呼和浩特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一行来到呼和浩特市乐行出租汽车公司,看望慰问捡到9万元现金归还失主的出租车司机李宏侠,授予她“青城好人”的荣誉称号,为她送上鲜花、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5000元慰问金,对她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誉。 “当我发现乘客在后座上遗落了这么多现金后,立即帮忙收好,并第一时间给公司打电话,正准备把钱交回公司时,接到了失主打来的电话。”李宏侠说,开出租车6年来,经常会捡到乘客遗失在车上的物品,她每次都会联系乘客送回,或者交回公司,而这次是她第一次捡到这么多现金。 12月20日,李宏侠在恒大雅苑南门搭载了一名乘客前往万正小区北门,这名乘客下车后不久,她发现后座上有一个红色手提袋,里面装有大量现金。因无法联系到失主,李宏侠立即给公司打电话说明情况,正当她驱车前往公司,准备将现金交回公司寻找失主时,她接到了失主的电话。于是,两个人便相约在乐行出租汽车公司进行失物的移交。不到两个小时便找回了遗失的现金,失主安先生心情非常激动,他说,这些现金有急用,总共有9万元,是他准备给十多名工人发放的工资款。为表达对李宏侠的感谢,失主安先生专门制作了一面印有“拾金不昧风格高 服务周到品德好”的锦旗送给李宏侠。 捧着沉甸甸的荣誉,李宏侠心情很激动,她说:“这份荣誉将激励着我,继续为乘客做好服务,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还会这么做。” 据了解,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涌现出张海兵、李子华、方福海、李宏侠等许多拾金不昧的出租车司机。呼和浩特市交通局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二大队市场办工作人员马志强说,这些驾驶员拾金不昧的事迹值得所有出租车司机学习,他们会定期对出租车司机进行文明驾驶教育培训,在驾驶员中倡导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以小善传递大爱,擦亮呼和浩特市“城市流动的名片”,传递社会正能量。
“你好,请问这里是如皋法院吗?我是权权的爷爷,我在家收到了权权的传票,权权常年不在家,既然原告起诉到了法院,希望法院帮我们核实下具体情况,如果是真的,我会替他还掉。做人要讲诚信,绝不能让别人白白吃亏。” 法官助理石燕当即联系原告核实借款事宜并告知被告家属主动与法院联系,征求原告意见是否同意调解。在得到原告肯定的答复后,再次拨打权权爷爷电话,向其详细阐述了解到的案涉借款经过以及相关证据,同时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爷爷表示来法院本部太远了,又怕村邻看笑话。 随后法官助理本着为其提供便利服务的原则,双方约定在被告住所地辖区的搬经法庭调解处理该案。 近日,权权爷爷如约而至,表示儿子、儿媳正在外地打工,孙子常年不在家,不想因为一次失信行为影响孙子一生,愿意替孙子偿还该笔债务。随即拿出报纸包着的一叠现金,原告表示既然爷爷出面解决此事,愿意做出让步。最终爷爷一次性支付7000元,原告当场撤诉,本案顺利了结。 “钱还清了,我的心里也舒坦多了。人无信不立,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古话。我也想通过这件事告诉我的孙子,做生意不怕亏本,钱没了可以再挣,诚信没有了,就啥都没有了,一定要做一个清清白白、讲诚信、对社会有贡献的好人呀!”权权爷爷高兴地说到。 权权爷爷替孙还钱的故事再次启示我们,构建诚信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参与、携手共进,以实际行动诠释诚信美德的深刻内涵和“大爱如皋”的无私情怀,汇聚成皋城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马鞍山市当涂县黄池镇西河村 村民 陈先长:我们从这条渡船过去(到河对岸集镇)大概只要花一至两分钟,那如果说没有这个渡船,南边要从福山大桥,北边要从太白大桥,就是骑车也要两三个小时。 刘庆今年50岁,2007年,在外务工的刘庆接到了舅舅打来的电话。开了40年渡船的舅舅希望他回乡做摆渡人。 马鞍山市当涂县黄池镇西河村查湾渡口 摆渡人 刘庆:(舅舅说)两岸的村民出行没有渡船也不方便。思前想去,我从外地回来了,2007年开始接了舅舅的渡船,一直干到现在。 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们,刘庆将原来的小渡船更新为能载客40人的钢壳船。十几年来,随着摆渡成本不断上涨,很多人劝刘庆提高渡船费,但他始终坚持一人一元,甚至还设立了45元一年的渡船年票,不限次数,随到随走。 马鞍山市当涂县黄池镇西河村 村民 周基富:他(刘庆)还坚持没有涨价,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比较方便(实惠),过河时哪怕就一个人,他也载过去,他不算自己的成本,方便着群众,确实是一个真正的良心人。 马鞍山市当涂县黄池镇西河村查湾渡口 摆渡人 刘庆:我舅舅生前常跟我讲“渡人就是渡己,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来我这边坐船的,老年人居多,我就想着宁愿自己吃一点亏,少赚一点,也不能给老年人增加负担。 为了不耽误村民过河,刘庆一日三餐都在船上解决,忙起来,更是匆匆吃上两口就结束。在窄小的驾驶舱内,刘庆驾驶着挂浆机,每天都要来回摇上200多圈,从凌晨到夜晚,一站就是十五六个小时。一份善举,多年坚持。2023年,刘庆和舅舅吴本立荣获诚实守信类“中国好人”。 马鞍山市当涂县黄池镇西河村查湾渡口 摆渡人 刘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伍军人,既然老一辈人把渡口交到了我的手里,我就要负责到底。或许渡口在以后的某一天会被淘汰,但只要渡口在一天,我就会继续坚守在这里。
在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老街,有一家南方爱心理发店,干净明亮的店面,络绎不绝的顾客,一切看似平常。但是细心的你会发现,店内有一块特别的红色告示牌—— “90岁以上高龄及重残居民可享受免费理发服务,60岁以上老人理发优惠,每次7元,烫发40元。”“本店附近,困难的低保户、环卫工人免费理发,行动不便高龄老人和残疾人可免费上门理发。” 这样的“优惠政策”,店主郑祥生坚持了27年。郑祥生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不仅仅是因为爱老敬老,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1997年,郑祥生来到合肥在庐阳区双岗社区开了一家理发店,靠着多年的诚信经营和不断奋斗,在合肥买房安家。然而,2013年,郑祥生住进新家不久,就遭遇了一场意外。“灯的镇流器掉到床上,把家里烧得一无所有了。” 邻居们得知他家遭遇火灾后,纷纷捐衣捐物捐款,有送米的、送油的、送被子的……在邻居和街道社区的帮助下,郑祥生一家渡过了难关。 郑祥生回忆,当年理一次发的价格是1.5元,而一位常来理发的老人却掏出了20元。郑祥生知道,来店里理发的老人大多经济不宽裕,但他们依然愿意帮助自己,这让他非常感动。 郑祥生将这份感恩之情放在了心上,跟左邻右舍仿佛产生了一种不能分割的感情。“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将‘优惠政策’延续下去,因为他们在我最困难时伸出了援手。” 27年间,郑祥生总计为邻里免费理发6000多人次。他还坚持多年不涨价,日常老人“洗剪吹”仅需7元,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和重残行走不便的居民,他还提供上门服务。此外,他经常去敬老院、医院等处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用自己的奉献回馈温暖他的社会,他也因此先后获得“合肥好人”“合肥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如今,郑祥生已经年过半百,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会把南方爱心理发店一直开下去,继续用平凡的行动回报邻里,这样才对得起当年自己的一份承诺和邻里的关爱。
花向阳而开,人向善而生。近期,发生在中国石油通辽大象广场加油站营业员刘翠华身上的一起拾金不昧的善举,诠释了善无大小轻重之分,只有行动与否之差的真谛。 11月16日9时许,刚刚交接班的刘翠华在洗手间洗漱台上,发现一个棕色的女式手包,在确认洗手间没有别的顾客后,刘翠华将手包收起,找到该站经理汇报了此事。 之后,刘翠华跟随着站经理走到营业室收银台监控处,打开手包查看包内物品,发现有1500元现金、身份证和几张学费收据,但并没有失主的联系方式。 就在二人准备拨打110报警电话时,一位女士急切地走进营业室朝着收银台方向边走边问到:“打扰了,你们看没看见一个棕色的手包?”在该女士说明包内物品无误后,刘翠华将包递给了失主,并微笑着说到:“您的包落在了洗手间的置物架上,我们也是刚刚发现的。不过您放心,东西落在加油站不会丢失的,即使找不见,我们营业室也有监控,也会帮助您找回来的。” “太谢谢你们了,早上送孩子上课业提升班赶时间,一着急就把包给落下了。”失主听后紧紧攥住刘翠华说。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12日在湖北十堰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2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身边好人光荣上榜。 上榜好人中,有30多年坚守海上救援的“渔家子弟”董建海,有数九寒天跳入冰窟救人献出生命的普通村民高元岭,有自愿守护烈士英灵四十三载的退伍老兵顾平,有牺牲在防汛一线的90后基层干部李东,有21年不离不弃照料患病亲人的好儿媳王秀杰……他们是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在活动现场,5位“中国好人”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感人故事,并与全国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互动交流,展现了平凡英雄的不平凡之处,他们的感人故事,集中体现了千千万万身边好人爱党爱国、感恩奋进的时代风貌,有力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友纷纷留言:“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到温暖,也让我们看到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 本次发布活动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中国精神文明网、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承办,中共十堰市委宣传部(十堰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协办。
诚信服务,他牢记一件快递就是一份使命;诚信助人,他将爱心洒满邮路;诚信奉献,他坚守岗位30年。他就是白城市邮政分公司寄递事业部投递员葛建波。 上岗第一天,葛建波就庄严承诺,尽全力将每一封信都送到收信人手中。在工作中,他经常会遇到地址不正确、门牌号码缺失的“疑难”邮件,按照规定可以退回,但他深知退信易、守信难,无论如何都要让“迷失”的邮件找到“主人”。 2009年5月,葛建波收到一封信件,信上字迹磨损严重,但能看出寄出地为中国台湾,他深知这封信对寄信人和收信人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从模糊的字痕中寻找线索。经过反复辨别,葛建波最终确认信上写的是“八女大楼商店李某女士转张某收”,而这个单位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没有了,按年代算,这位收信人极有可能已经退休,难以寻找。 看着葛建波拿着信眉头紧锁,有同事劝他将信件退回,这样的“死信”很难找到收信人。可是葛建波深知,如果信被退回,这位寄信人就很有可能再也联系不到自己的亲人了。想到这里,他觉得手上的信格外沉重,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信送到。 葛建波多方寻访,找到对信上所写单位比较熟悉的人,辗转联系上时,得到的答案却是“查无此人”。他没有放弃,坚持发动身边的亲友、同事帮忙寻找、联系该单位的在职或退休人员,最终联系到一位以前在商店上班的退休职工,据对方回忆,确实有一位张女士。这个消息让葛建波激动不已,他通过知情人找到了张女士的电话,郑重地将这封跨越海峡的信交到了她的手中。 “这是我80多岁的伯父寄给我的信,我们已经几十年没有联系了,他应该也是按照记忆写下了我以前的工作单位,没想到单位不在了,信还能收到,真是太感谢了!”拿着这封寄托着乡愁和亲情的信,张女士激动不已,连声道谢。几经周折,葛建波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长舒了一口气说:“不能让亲人苦等啊!” 葛建波有十几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疑难”邮件的相关情况。“我的工作就是保证邮件不丢失,安全送达,就算只是一封信也是如此。”对葛建波而言,邮的东西可能不值钱,但寄件人的心意很重要,他投递的不仅仅是一封信、一个包裹,更多的是来自外地的牵挂。凭着一股子“犟劲儿”,葛建波让近千封“死信”成功送达,让离散的人员找到亲朋。 一个个邮件上的名字对于葛建波来说不只是客户,更是亲人和朋友。葛建波的勤劳朴实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常常有人打电话让他帮忙买东西、汇款或写信,他从不拒绝。如果帮忙带的东西是易碎品,他还会细心地用泡沫或旧衣服包得严严实实,妥善保管,小小善举让人暖意浓浓。 家住新华街道民生社区的王大爷和老伴一起生活,由于孩子在外地工作,年迈的王大爷每次到银行存款、取款都很吃力。葛建波常去王大爷家送邮件,一来二去就和老人熟悉了起来。王大爷看中葛建波的诚信、厚道,全权委托葛建波帮忙办理所有的存取款业务,葛建波也不负厚望,从未出过一点差错。为表感谢,王大爷送来一面锦旗,葛建波笑着说:这都是举手之劳,老人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他的信任。 一封信件,一份责任。30年来,葛建波走了50多万公里邮路,服务人次达100多万,投递差错率为零。他以诚信力量激励身边的每一个人,曾获评“感动吉林邮政十大人物”,入选“白城好人”“吉林好人”。近日,获评2024年第二季度“吉林好人”标兵。
秦大益和合伙人曹利芳共同经营的“渝忠客2180”客轮,成为了重庆忠县洋渡镇至忠县县城长江航线上最后一艘渡轮。他俩一个开船、一个售票,搭载洋渡镇的菜农们进城往返。 “渝忠客2180”进城航程约2小时。2016年银百高速通车后,洋渡至县城车程仅50分钟,客轮客源急剧减少,其他客轮经营者纷纷上岸改行。因客车无法大量放置背篓、扁担和活禽等,仍有部分菜农仍选择坐船进城。 “曹妹儿,你们这船要继续开下去吧?”经常有菜农试探着问曹利芳。面对菜农们期待的眼神,她和秦大益商量后达成一致意见:“只要还有一名乘客,我们就不会停航!” 就这样,秦大益、曹利芳继续坚守“渝忠客2180”客轮,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就连大年三十和初一,两人都要轮流守船。 出一趟船,燃油成本需600元,每张船票12元,每天至少得有50名全程乘客才能保本。但菜农并非天天有菜卖,有时一天只有十多二十人坐船。对此,秦大益和曹利芳不敢细算——算得太清楚,也许就没法坚持了。 其实两人的家境都不太好。每到开学,秦大益都要到处给儿子凑学费;曹利芳的收入也不能承担家庭开支,每月都需丈夫接济。“生意这么差,咱们是继续开,还是把船卖了?”两人也曾商量过。“但船卖了,那些菜农怎么进城啊?可能下月会好一点吧……”其实,两人心里也没底。 “大益,现在生意差,要不你们涨点价。”“就算和客车一样的价,我们也要坐。”……经常有菜农建议涨价,但都被两人婉言谢绝。 在秦大益、曹利芳看来,种菜收益本来就少。如果船票一上涨,辛辛苦苦种的菜就没多少赚头了。“只要我们开一天船,票价就不会涨一分。”他俩坚守初心,不为所动。 10多年来,他们一直按12元/人的标准收取船票,这一善举深深感动了附近300多名菜农。 在码头等候菜农时,两人就用手机记录长江美景和菜农上下船画面。2022年夏天,他们将这些视频发到网上,美丽的峡江风光和浓浓烟火气引来网友极大关注。意外走红后,他们索性在船上开起直播,推介三峡风光,也推荐当地的农副产品。 有热心网友了解到菜农除去船票、吃饭,卖菜收入所剩无几,便慷慨解囊“包船”——将钱转给曹利芳用于支付全船人的船票,并委托她提供免费早餐。船票多少钱,早餐支出多少,结余多少,曹利芳一笔笔记着。 “渝忠客2180”停靠的西山码头成为蔬菜交易点。遇客轮晚点或下雨天,一些爱心网友便委托他俩将滞销蔬菜买下转捐。每一次,两人都如实过秤,及时将菜送至指定地点。更多网友则委托他们代为慰问留守老人、困难儿童。出船之余,两人便自行驾车将爱心钱物送达指定受助者。 目前,秦大益在某短视频平台的粉丝量达253.9万,曹利芳的粉丝量也有109万。“网友那么信任我们,我们决不能从中‘揩油’。”两人详细记下每一笔善款善物,并通过直播方式让全网见证爱心传递过程——“你们的善款,我们会一分不少地兑付。你们的爱心,我们会不打折扣地传递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