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亳州高新区了解到,近日,该区全面开展为期2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排查整改生产环节风险隐患,促进花草茶大健康产业良性发展。 本次专项整治行动将对辖区花草茶大健康产品生产企业全覆盖检查,集中查处一批违法典型案件,关停并取缔一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健全长效监管机制,保障花草茶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整治行动将聚焦农村、城乡接合部、园中园等重点区域,以及被举报投诉、媒体曝光及日常监管存在问题较多、监督抽检不合格的生产企业。 整治重点包括七大类问题,如产品原料把关不严、生产过程控制不规范、没有干燥工艺、原料和成品未按要求贮存等导致霉菌超标;产品标签、说明书明示或暗示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产品非法添加非食品原料、药品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无证生产经营,生产、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及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厂房厂址、生产检验设备、工艺流程、人员素质等不能满足生产条件的企业;通过弄虚作假等违规手段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环境脏乱差的企业。 此次整治行动分为动员部署、全面整治和总结提升三个阶段。整治过程中,亳州高新区将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执法检查,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处罚,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
为确保双鸭山市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紧盯春耕期间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资供应、农机安全两个关键环节,全面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和农机安全大检查行动,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严把农资供应“源头关”,护航春耕农资“放心种”。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是全年农业生产的根本保证。支队超前谋划、提前部署,全力把好农业生产“源头关”。强化执法监管。深入开展“绿盾护粮安”专项执法行动,组织执法人员对农资经营门店开展“拉网式”执法检查,重点排查经营门店是否存在销售伪劣种子、不合格农药等违法经营行为,提升经营业主合规经营意识。创新普法宣传。在线下为农户发放《购买种子注意事项》《如何选购农药》等宣传单页,上门指导农户科学选用农资。制作《春耕备耕农资选购提示》等动画小视频4部,面向农民群众和经营业主线上全面普及农资选购要点和法律常识,受到群众广泛转发好评。深化部门联动。充分发挥“警农”联合执法合作平台优势,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2次,形成“护春耕”执法监管合力。年初以来,支队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70余人次,检查辖区商户190余家,发放普法前置告知书220余张、各类宣传单页3000余份,全力打好春耕期间农资监管组合拳。 严管农机生产“安全关”,守护春耕农机“安心用”。针对春耕期间农业机械使用频繁、事故易发等特点,支队多措并举全力护卫农机安全生产。全面排查隐患。组织执法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在前期“春病冬治”隐患排查的基础上,对辖区各类农机具进行安全隐患再排查,督促农机所有人、使用人提升安全作业意识,对农机制动系统、信号灯具、安全防护装置等重点部位进行全面“体检”。强化重点管控。联合交管部门围绕农机事故多发地点和作业集中区域进行驻点执法,现场联合取缔无牌无证、违规载人等各类违法行为,有力提升驾驶人遵法守法意识。优化执法服务。持续开展农机“亮尾”行动,在日常执法工作中为各类农机具免费发放安装反光贴,为农机驾驶人及其他交通参与人道路安全再加“保险”。3月份以来累计出动农机执法人员180余人次,在重点区域开展执法活动30余次,现场纠正取缔各类农机违法行为30余台次,有效维护了春耕期间农机安全生产作业秩序。
为巩固拓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成果,民政部结合执法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对《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进行全面修订,出台《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办法》共23条,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聚焦打击对象。将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组织名义活动、社会团体在筹备期间开展筹备以外活动、撤销登记后继续以社会组织名义活动三类组织作为打击整治对象。二是明确责任分工。针对地域、部门、层级间分工不明确的问题,明确属地管辖基本原则,新增民政系统内部提级管辖规定,对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擅自开展活动的组织明确由有关部门处理,避免监管空白。三是规范执法程序。调整优化取缔程序,增加立案审批、调查取证、询问检查、法制审核等规定,依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四是完善执法措施。总结各地经验做法,对于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的非法社会组织,经劝诫、教育后主动及时解散的,可以不再作出取缔决定。同时,规定衔接条款,明确在取缔非法社会组织过程中涉及行政处罚和治安管理处罚情形时,要按照相关规定处理。五是强化执法协作。《办法》规定对参与非法社会组织活动或者为其活动提供便利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下一步,民政部将持续抓好《办法》贯彻实施工作,进一步加强宣传解读,做好规章释义,指导各地民政部门准确掌握、全面落实各项要求,以此为契机,推动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再上新台阶。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值春耕备耕时期,农资市场迎来购销旺季,呼和浩特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秉承“执法为民、服务‘三农’”的执法理念,紧盯关键农资产品,抢前抓早,严厉打击扰乱市场、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确保广大农民用上放心农资,全力为春季农牧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3月19日,市支队执法三大队对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13家农资经营主体进行专项执法检查。执法人员严格查看了农资经营门店资质、进货来源等情况,并通过农业执法通APP对正在销售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包装标签、生产日期、厂名厂址等基本信息进行了核查,严查农资产品是否存在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虚假宣传及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 在执法同时,执法人员现场积极向农资经营者和农民群众宣传了农资识假辨假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农资经营主体要合法、合规、诚信经营,严格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制度。 今后,呼和浩特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执法人员将继续秉持严谨负责的态度,加大对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力度,扩大检查范围,覆盖更多农资产品,全力守护好春季农业生产的关键防线,为全市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月1日从省禁捕工作专班获悉,即日起至6月30日,我省将开展长江“春季护渔”专项执法行动,通过水上严查、陆上严管、市场严防等措施,深挖问题线索,重点侦办团伙化、链条式、跨区域非法捕捞案件,坚决斩断“捕、运、销”非法捕捞产业链。 春季是鱼类自然繁殖的黄金时期。元旦、春节期间暗访情况显示,我省禁渔秩序总体平稳,问题线索大幅减少。本次专项行动聚焦违法犯罪链条、非法渔获物流向、非法销售禁捕水域野生鱼溯源,将持续巩固禁渔执法监管成果。 据了解,活动期间,各级农业农村(渔政)、公安、市场监管等相关执法机构将紧密联动,发挥江段长、岸线长和护渔员等各方作用,加强禁渔水域巡航频次和线索分析研判,精准组织实施联合执法行动。聚焦船、网、钓等要素,清理整治“三无”船舶、大马力快艇等违规涉渔行为,整顿非法建造“三无”船舶(大马力快艇)、非法渔获物交易等违规涉渔场所,全面清理取缔地笼、插网等网具,加大对“爆炸钩”“串钩钓”“泥鳅党”以及锚鱼等各类违法违规垂钓行为打击整治力度。以电商平台、水产品市场、餐馆酒店等为重点,强化线上线下渔获物销售监管,严把渔获物市场准入销售关。对采购、销售和加工非法渔获物和以“长江、汉江野生鱼”等为噱头开展宣传的经营单位将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2月下旬,武宁交警继续以“人车路企”安全隐患整治“三个一律”部署要求,积极组织警力部署推进货运车辆安全隐患专项治理。 加大路面巡逻管控力度。武宁交警在城区货运企业以及国省道、城郊接合部部署警力,加强重型货车在物流配载、货物装载,以及车辆牌证等环节安全检查,做好货运车辆运输安全动态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对货运大字号不清、故意遮挡号牌以及车辆“跑、冒、滴、漏”和扬尘等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 积极配合交通运输及城管部门,落实整治公路货车违法超限超载行为专项行动,加强施工工地及城郊接合部的重点看守,强化货运车辆安全运输源头监管,严防超载车辆上路。 进一步规范货运车辆停放,发现货运车辆在城区违法停放等交通违法行为的,现场督促驾驶人予以整改,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城区行车安全。
“清朗·2025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启动以来,网信部门迅速部署、狠抓落实,强化排查处置,抓好督导整改,督促重点网站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针对挑起极端对立、炮制不实信息、宣扬低俗恶俗、鼓吹不良文化、违法活动引流、侵害消费者权益等6类问题,从严查处一批违法违规典型案例,确保整治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为营造春节良好网络氛围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微博、抖音、快手、腾讯、小红书、百度、知乎、豆瓣、哔哩哔哩等重点平台累计清理违法违规信息103万余条,处置账号9.7万个。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广大网民通过各渠道对整治工作表达了支持认可,也提出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下一步,网信部门将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关切,持续深入开展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大力查处影响网络生态的账号、平台和MCN机构,及时公布典型案例处置情况,切实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同时,也希望广大网民和社会各界持续关注治理工作,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共同抵制网上各类违法不良行为。
记者从国家消防救援局获悉,全国消防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期间,共查处消防产品行政案件3547起,侦破重大犯罪案件200起,应急管理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天津消防研究所认证中心暂停认证证书3624张、撤销673张。 2024年7月至12月,国家消防救援局、公安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在全国部署开展消防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其间,三部门广泛发动消防产品生产、销售、使用和认证检验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各地累计整改问题隐患29.9万处;深入重点消防产品生产企业聚集区、大型销售市场、人员密集场所等开展监督检查,同步加大网络销售平台监管力度,严惩消防产品违法犯罪行为。 此外,三部门通过发布专项整治工作动态、科普消防产品常识、曝光典型违法案例等方式,切实提高群众对消防产品质量的关注度和识假辨假能力;将消防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列入对各省级党委和政府开展的中央质量督察考核内容,将专项整治行动纳入考核指标等。 据悉,国家消防救援局下一步将持续开展消防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瞄准问题隐患产生的要害环节精准施策,努力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更为干净的消防产品市场环境,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据“网信中国”公众号消息,近期,国家网信办深入开展“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积极推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持证亮牌”,清理处置一批新闻信息服务领域的违法违规信息和网站、公众账号,着力规范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秩序。 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提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辨识度,目前正在推进实施“持证亮牌”工程,对获得许可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公众账号统一增加红“V”标识,并明示服务主体名称、许可证编号和服务类别(见图示)。同时,指导督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主体在获得许可的网站、应用程序等服务形式上明示许可信息。 专项行动期间,国家网信办依法查处一批违法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行为。一是仿冒假冒新闻单位。“中国国际新闻网”“黑龙江在线网”等网站,以及网易号“华夏早报”、西瓜视频号“信息新报”等,仿冒假冒新闻机构,编发虚假不实信息,误导社会公众。二是违规开展“采访”“报道”。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违规开设“中视生态环保网”,非法招募“记者”,打着新闻单位名义进行所谓“采访”,违规发布新闻信息。三是借舆论监督名义,谋取不正当利益。百家号“房财经”、微博账号“潇湘经略”、微信公众账号“乳韵之家”等,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发布涉企负面信息,并借机寻求商业合作或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 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大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临近春节,不少单位进入工资结算高峰期,为全力保障劳动者“劳有所得”,治理欠薪冬季行动正在全国开展。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欠薪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畅通维权渠道,严惩恶意欠薪,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合法权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9部门启动2025年“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要求各地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加大违法惩戒力度。 做好根治欠薪工作,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整治欠薪力度,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持续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开通“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等举措,推动整治欠薪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但也要看到,欠薪问题时有发生,根治这一顽疾仍需继续努力。对此,要把治理欠薪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既要紧盯重点领域和重要时间节点进行集中整治,也要持续发力推动相关治理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要不断创新治理手段,切实加强全过程监管,推动欠薪治理从清欠向防欠转变。比如,湖南省明确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建设,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监管效率,确保农民工工资得到及时、足额支付。 要加强协同共治,推动防治结合。治理欠薪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需要积极作为、加强协作。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与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协作,进一步健全防范化解工作体系,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 要畅通维权渠道,引导职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比如,发挥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优势,畅通维权绿色通道,对申请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的案件,应调尽调、当裁则裁、调裁结合,快速解决工资争议。 要加大执法和惩处力度,强化“不敢欠”的震慑效应。一些企业无故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甚至采取恶意注销方式企图“金蝉脱壳”逃避责任,对于这种恶意欠薪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重罚。最高法表示,要开展集中打击恶意欠薪攻坚行动,做到有案必查、有罪必惩,形成有力震慑;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犯罪的,依法快速审判,严厉打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依法保障劳动权益,事关充分高质量就业、事关公平正义、事关社会和谐。临近春节,劳动者按时足额拿到报酬的诉求更加迫切。各地各部门应采取过硬举措、强化欠薪治理,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劳动者安“薪”无忧、安心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