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第八届海南省道德模范表彰活动在海口举行。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省长冯飞会见了受表彰的道德模范代表,向他们表示祝贺并致以敬意。省委副书记李军参加会见并在座谈会上讲话。 近年来,全省各市县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一大批事迹突出、群众认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性示范性强的先进模范。根据评选结果,省文明委决定,授予50名同志第八届海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李军在座谈时指出,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新时代道德建设,为加快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讲好感人故事,优化评选机制,关爱道德模范生产生活,鼓舞引导更多的干部群众弘扬文明新风,树立高尚情操。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工程来抓,持续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要严格落实党中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统筹运用好各方资源,推动形成齐抓共管道德建设的强大合力。 当晚,第八届海南省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海口举行。颁奖仪式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篇章,通过播放短片、颁发奖章、情景讲述、文艺表演等环节,生动展示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向全社会传递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鲜明价值追求。 省领导肖莺子、孙大海参加有关活动。
11月23日,西部公汽三分公司李松蓢车队M216线驾驶员朱海芬在清洁车厢卫生时拾获一个黑色皮包有现金一些重要证件等其他,拾金不昧,失物最终物归原主,赢得了失主的由衷感谢和赞扬。 当天,朱海芬刚刚驾驶粤B08418D车辆结束营运任务,回场站清洁车厢时,在车上座位缝里夹着一个黑色的皮包,估计是乘客下车时不慎遗落的。朱海芬立即报告车队,车队工作人员经查看包内物品,除了现金,身份证和银行卡社保卡。经过及时寻找联系方式通知失主,原来,失主颜先生是从西田村上车到国科大医院西院区②领取前一天体检报告结果,钱包当时放到裤子屁股口袋里下车时比较粗心遗落了钱包。 颜先生看着本已不抱希望却失而复得的钱包,非常激动地说:“钱包和现金都没所谓,最重要的就是一些证件要挂失,要回老家办理,不是那么方便,非常感谢你们,感谢同是打工的深圳公交人!给我带来的帮助,对此拾金不昧事件表示高度赞扬,满满的正能量!”
学习身边榜样,争做时代新人。近日,经各地各单位推荐、网友点赞评议、评议会综合审议,省文明办发布2021年11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赵月莲等27人入选。 上榜的“河北好人”中,有无私奉献、扎根一线的敬业模范;有传承红色基因、公益助学的爱心人士;有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的基层干部……网友盛赞:这些身边好人是群众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道德标杆,他们用行动书写了新时代的好人赞歌。 勤勉敬业守初心。优秀法官冯国生25年兢兢业业守护司法公正,过度劳累牺牲在岗位上;雄安新区建设者张康带头冲锋保电一线,保障回迁居民用上“安全电”。 热心公益传温暖。花甲老人巴连甲40多年挖掘革命资料,自费建纪念馆传承红色记忆;优秀志愿者宋胜利公益助学,帮100多名贫困学生圆求学梦。 临危不惧勇救人。80后乡镇干部杜岩昆勇救落水女孩;好教师耿小七勇斗持刀歹徒护佑学生安全。 一诺千金守信义。彩票站销售员刘玲面对千万巨奖不动心,主动归还并协助彩民兑奖。 孝老爱亲扬美德。好嫂子徐淑芳几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顾残障小叔子;好女儿李春玲二十年无怨无悔照顾体弱多病养父母。 据了解,自2016年8月以来,我省已有2002人入选“河北好人榜”。 2021年11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单 (排名不分先后) 敬业奉献:赵月莲(张家口市)、刘丙辉(唐山市)、佟德强(唐山市)、冯国生(廊坊市)、卢彬(沧州市)、刘辛广(定州市)、张康(雄安新区) 助人为乐:刘文江(石家庄市)、李中华(秦皇岛市)、翟雪峰(廊坊市)、巴连甲(沧州市)、宋胜利(邢台市)、孙军慧(邢台市)、郭平国(邯郸市)、宋爱梅(邯郸市)、安景新(雄安新区) 见义勇为:杜岩昆(承德市)、耿小七(沧州市) 诚实守信:徐可(石家庄市)、刘玲(沧州市) 孝老爱亲:徐淑芳(承德市)、武明(张家口市)、李春玲(秦皇岛市)、杨艳环(唐山市)、张义霞(沧州市)、吕文亮(保定市)、王玉红(邢台市)
今年58岁的杜海宽是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呼和浩特局”)包头西机务段包头运用车间的一名电力机车司机。自1985年起,从司炉到副司机再到火车司机,杜海宽在火车司机岗位上创造了连续36年“零违章、零违纪、零机破、零晚点、零投诉”的“五零”纪录。 旅客列车对行车细节要求高,只有练就“起车客不知,停车客不晓”的平稳操纵技能,才能给旅客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因此,杜海宽在工作中不断钻研驾驶技术,总结行车经验,提高驾驶水平。为了将作业标准、操作规程等业务知识牢记于心,杜海宽一有时间便与妻子薛利英“合作”,以提问业务知识的方式加强记忆。 “与火车打交道36年,就是想真正做好一件事——成为一名优秀的火车司机。”杜海宽说。靠着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追求,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铁路火车头奖章等荣誉。今年11月,他又当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再有一年多的时间,杜海宽就要退休了,杜海宽说,他心中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站好最后一班岗,在火车司机岗位上继续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另一个是做好“传帮带”,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年轻同事。
“我觉得新时代的信仰越来越高昂,越来越坚定。我身边的信仰就是八十二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信仰,那就是爱国、爱民、爱党、爱军。” 这段坚定的话来自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之一李云鹏的妹妹李爱云。78年过去了,战争虽然早已停息,但英勇的刘老庄连八十二位烈士的事迹仍然镌刻在人民的心中。作为新四军刘老庄连指导员李云鹏的妹妹,李爱云19岁第一次给哥哥扫墓时便立誓要守护烈士们的英灵一辈子。52年来,李爱云在淮阴这片红色土地上,为哥哥和他的战友们守墓,并义务开展党史宣讲。李爱云用爱与坚守,践行庄严承诺,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一句坚定的承诺 李爱云家中兄妹6个,她排行最小。李云鹏牺牲时,她还没有出生。“我是听着大哥的故事长大的。我大哥是父亲、全家最大的骄傲,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骄傲。”小时候,李爱云最爱听父亲讲大哥的故事,“父亲告诉我,大哥自幼聪明灵气,能自己制作土枪,常和伙伴们拿着枪练习枪法,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枪要对准日本鬼子!’”当听父亲讲到哥哥牺牲时候的惨烈,李爱云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1938年,家乡徐州沦陷,李云鹏和同学一起前往离家8公里外的丰县华山镇,参加地下抗日组织。1939年,八路军的苏鲁豫支队路过沛县,李云鹏参了军。“哥哥穿上军装那天,父亲追了好远去送他,没想到那是他们最后的诀别。”李云鹏离家四年,家里亲人一直惦记着,其间关于他的一切,都是零星传回家的。“听说他被选送到延安学习,后来又听说他到了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一个连队当兵。”李爱云说,“哥哥始终怀着革命理想,一路向前飞,从未停下过。” 李爱云家里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大哥在1941年和1943年分别写给父母的两封家书。现在,这两封信已成为革命文物。李爱云说自打父亲收到这两封信后,大哥便杳无音讯,直到第二年,同在部队的表叔孙一涛寄来一封信,告知父亲,大哥已经牺牲。 李云鹏牺牲后,全家人一直沉浸在悲痛中,不知道该去何处看望。“直到1963年,我们全家人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收听纪念刘老庄战斗20周年的文章,才知道大哥牺牲的准确地点和时间。” “一听到这个消息,父亲就急切出发,去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墓。”那是李云鹏1939年离开家后第一次父子“重逢”。李爱云也希望能够到刘老庄去悼念大哥,但家里只能负担起父亲一个人的路费。 1967年3月18日,李爱云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那天,也是李爱云命运的转折点。“我记得一大早,成千上万的淮阴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手捧自制的小白花来祭扫八十二烈士。那个场景震撼了我,我当时就下了到刘老庄为哥哥和他牺牲的战友们守墓的决心。”李爱云的心长出了根,深深扎进大哥血染的这片土地。 1969年,李爱云独自办理户口转迁手续,插队落户到刘老庄大队,自此,每年的清明和刘老庄连烈士牺牲日,她都会去扫墓祭奠,这一扫就是五十多年。 半个多世纪的坚守 刚到淮阴,李爱云被分配到刘老庄大队一队插队当农民。此时,淮阴正在实施旱改水。李爱云白天和大伙一起劳动,手推肩挑样样不落后,由于长时间在水里浸泡,李爱云的腿上、胳膊上都患了皮肤病,手上也起了鹅掌病,冻裂的口子还不断往外流脓水。到了晚上,作为大队民兵营副营长,她还要带领民兵进行训练,有时一练就到深夜。渴了取洼塘里的水喝,饿了吃没有盐味的酸菜稀饭,李爱云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哥哥在这儿牺牲生命都不怕,我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为了给英雄们守灵,李爱云婉拒了很多优待。1969年,南京军区政治部特招李爱云去参军,她没有去;1970年,组织上推荐李爱云去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读书,她放弃了;1971年,徐州市委招她回家乡工作,她推辞了……“我不想离开哥哥和他的战友们,我不是为了‘下乡镀金’才到淮阴这片土地的。”很多人问过她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她说:“我这样做,是一份承诺和责任;我这样做,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我作为烈士的妹妹才算合格。” 1971年,化肥厂招工,组织上问她:“化肥厂易燃易爆易炸,但是危险岗位总得有人去,你愿意吗?”李爱云没有犹豫,毅然来到化肥厂。这期间,她一直做仪表工人,与最危险的一线打交道。有个英雄哥哥在前,李爱云非常清楚自己怎么做才是对哥哥最好的告慰,“我对自己提出过这样的要求:绝对不能给哥哥丢脸,我觉得我做到了。” 薪火相传的事业 从1976年开始,李爱云结合自身感受,把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向中小学生和群众义务宣讲。淮师附中、刘老庄中学、王营镇小学等多所学校都留下了她的身影。退休后,她一边守墓,一边坚持无偿宣讲工作。45年来,李爱云累计开展义务宣讲2000余场,覆盖受众16.8万人次,先后被20多家单位聘为校外辅导员,连续10年为高一新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连续18年为入伍新兵作国防教育报告。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一名义务红色讲解员,李爱云格外忙碌,每天的宣讲活动排得满满当当,从线下到线上,从实境课堂到访谈交流,“烈士妹妹讲党史”成为淮阴区党史学习教育的特色。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烈士精神血脉,李爱云从女儿6岁起,每年都带着她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祭扫;外孙女还没记事,就被抱来看望82位英雄舅爷爷。李爱云女儿严晓晶说:“从小我就跟着妈妈来到这里,现在每年都会带我的女儿来这里扫墓。这是英雄血脉的延续,也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李爱云常说,以后她讲不动了,她的女儿、外孙女还要接着讲,她们要将“爱党爱国爱军爱民”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今年已经73岁了,腿脚不如以前灵活,记忆也不如从前好了,但只要身体允许,我这个‘红色宣讲员’就会一直干下去。”李爱云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只盼时间再慢些、再慢些,我能将这份坚守代代相传下去,让红色精神永远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想起钱包失而复得这件事,贺先生还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钱包能“完璧归赵”,一切都还得感谢好心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的品德。 贺先生告诉记者,11月7日晚10点40分左右,他从电子路乘车回国大附近,到达已经11点20左右了,在用手机支付了车费后随即下了车。次日一早7点多,才发现钱包不见了,回忆之后,推算钱包应该是遗落在了搭乘的出租车后排,但是已经过去一夜了,这个钱包还能找回来吗?贺先生告诉记者,钱包里有现金近2000元,还有好几张银行卡以及身份证。 “我马上拿出手机,通过微信支付页码给所搭乘的司机留言,随后又给几个出租车公司打电话。”贺先生说,8日上午11点多,接到司机电话说,昨晚确实在后排捡到了一个钱包,经过仔细对比后,确定就是自己掉的钱包。随后司机师傅将钱包送了过来。 贺先生为了表示感谢,将钱包里的现金全部给司机师傅,但是司机师傅拒绝,只收取了一点误工费。 记者随后联系司机师傅,他说,作为一个出租车司机,这是应该的。
今年8月22日,《长沙晚报》在头版报道了长沙“钥匙阿姨”孙美华的凡人善举:她开着一个小店,为街坊邻里义务保管着近百片钥匙,保管时间最长达20年。如今的孙美华怎么样了呢?记者日前从天心区获悉,孙美华入选2021年天心区“诚信之星”先进个人,成为全区诚信经营的榜样。 孙美华是老长沙、老街坊,曾经是低保户,在城南路街道熙台岭社区经营一家快乐惠伊霞食品店已近10年。由于她诚信经营,街坊时常光顾小店,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她后来主动退出了低保。2013年,她光荣入党。街坊们都说,“孙美华做人很踏实,做事靠得住,我们有什么事情都爱找她。”不但老街坊信任她,中青年居民、租户也喜欢她。感情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从第1片钥匙到第100片钥匙,孙美华保管得妥妥的,每一片都有标记,没有搞错过。孙美华的事迹由《长沙晚报》报道后,引发舆论热潮,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多家媒体进行追踪报道,网友们直呼“太暖心”“诚信,和美,善良”“大美孙大姐,大美长沙”。
长沙至炎陵K9233次列车工作人员捨到旅客遗失款物,设法交还失主,旅客万分感激致电铁路12306感谢。 11月13日,K9233次从攸县开车后不久,2号车厢乘务员王国学在98号座位上拾到一个橘红色小挎包,立即交给列车长方静。列车长按处置程序对挎包内物品进行清点,内有人民币5419元,社保卡两张,存折两本,银行卡四张,湘雅医院临时卡一张,借条一张,谭姓女士门诊病历一本,16日预约B超单一张,检验单若干张。 车长方静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名病人取了钱准备去看病用的。在车内多次广播寻人后,车长仔细检查了包内物品也未发现联系方式。于是方静和经停车站的客运员联系,看有没有人来找东西。经多方联系,攸县车站派出反映有一位谭女士到他们那儿寻求帮助。经比对包内遗失物品,完全吻合。 下午K9234次列车返回攸县站,在车站工作人员和车站派出所人员的见证下,方静车长把包交到旅客谭女士手上。得知遗失的东西被列车工作人员拾到,并费心查找时,旅客谭女士激动得连声致谢:看病的钱款单据丢了,我就像掉了魂,多亏了你们工作这么快这么细,当天就帮我寻回了看病的钱款。
一到冬天,八步沙的林场里就安静了下来,少了春日里万人压沙治沙的火热场景。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依然没闲着,跟林场职工们一起忙碌着冬季防火的事宜。他总说,治沙、护林本就是一项四季无休的事业。 “最近一段时间冬季防火的压力很大。我们分成几个小队,白天巡护,晚上就住在八步沙里。”郭万刚说,这里的每一棵草木都成活不易,容不得马虎。 八步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上世纪,这里曾饱受风沙肆虐之苦,沙漠中刮来的沙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着庄稼和村庄。 1980年,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等6位庄稼汉,以联户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在原本几乎寸草不生的荒漠区治沙造林。 几年后,当时在古浪县土门镇供销社上班的郭万刚辞去了工作,接替日渐年迈的父亲,也走进了这片沙窝里。 最初的日子苦闷而艰辛,他有时会怀疑自己的选择,发愁手中这把铁锹如何能战胜肆虐的黄沙。 1993年,一场黑沙暴席卷了古浪县城。漫天的黄沙把白天变成了黑夜,下工后的郭万刚艰难“摸”回了家。第二天他才知道,这场黑沙暴夺走了23条生命,其中还有好几个学生娃娃。 多年以后,每次谈及那段往事,他都会声音哽咽。也是从那时起,郭万刚坚定了信念,“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再也不能让黑沙暴把人吹走!” 从此,他卷起铺盖,住进了沙漠里,带领着一百多人的治沙队伍,向腾格里沙漠南缘挺进。 如今,郭万刚和林场三代治沙人一共完成治沙造林25.7万亩,封育管护面积达到43万亩,八步沙周边的沙漠已经基本治理完毕。 郭万刚没有停下脚步。“我们不仅仅要守住八步沙,还要向更远处、更深处前进。” 近两年来,八步沙林场治沙造林的步伐以每年近2万亩的速度向外拓展。目前,古浪县已经在沙漠前沿形成了乔、灌、草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 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里的绿洲在一天天“长大”,八步沙也迎来了新机遇,走向了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林场开始发展“沙产业”,建立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和枸杞、红枣等经济林基地,同时利用林间空地散养沙漠土鸡。 林场里也多了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不断创新治沙方式,将“蚂蚁森林”项目引入古浪县,还通过短视频平台,把治沙造林的故事告诉更多网友,开展直播“带货”等电商项目。 今年以来,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自发前来林场参观的全国各地访客数量超过6万人次,沙漠体验游正逐渐成为这里的新名片。 郭万刚等治沙人的坚守,换来了八步沙及周边的林草丰茂,也赢得了外界对治沙人的认可。11月5日,郭万刚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是13名全国诚实守信模范之一。 如今,郭万刚已年近古稀,虽然有时要去全国各地宣讲,但只要返回古浪县,他几乎每天都在林场里忙碌着,去林草管护站巡查、压麦草方格、给秋季栽植的苗木做沙土保温套袋…… 站在林场的观景栈道上,郭万刚就会想起父辈们治沙的故事和那些一刮沙尘暴就飞沙走石、拔树揭瓦的日子。他感慨道,“治沙造林改变了我的家乡,如今生活变好了,我们更要把治沙事业一代代传下去,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绿色。”
“人无信而不立,业无信而不兴”,这是多年来田东县林逢镇东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陆秀缎所信奉的格言。陆秀缎始终坚信,只要相信群众,群众就不会失信于己。正是这样的一份信念,让她与当地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信任的桥梁。 当村医,让群众没钱也能看病 与丈夫结婚后,陆秀缎来到夫家所在村——东养村生活,在这里开了一间小诊所,当起了村医。当时的东养村条件艰苦,群众普遍生活困难,80%的群众到诊所看病都付不起医药费。陆秀缎深知群众的苦,村民来看病买药,付不起药费就先给他们赊账,她说:“群众来看病,不可能因为没钱我们就不治。”渐渐地,这个有没有钱都能去看病的诊所在东养村出了名,陆秀缎也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 199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已是凌晨1时许,结束了一天工作的陆秀缎刚睡下,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她打开门,看到几个人扶着一个小伙子站在门前,小伙子头部受伤,流着血。陆秀缎立即为他做了止血,但没一会,小伙子的意识开始模糊。村里的诊所无法提供紧急救治条件,陆秀缎很着急,建议立即送小伙子到县里的医院治疗。但是,当时送来的几个人身上一分钱也没有。紧急时刻,陆秀缎自掏腰包,拿出200元,连夜将小伙子送到了县里的医院。庆幸送医及时,小伙子最终脱离危险。 陆秀缎的小诊所开了13年。13年里,她给村民看病赊账多少已无法计算,对家庭困难的人,她总是“先治病后收钱”。对于赊账村民,陆秀缎从来就不主动索要,即使有的村民拖了一年多时间。 曾有人问她:“您给大家赊这么多账,就没有担心过吗?”陆秀缎笑着回答:“我一直都相信,只要我把病人医治好了,他们都会信守承诺来还钱。”果然,村民们没有辜负这位好心的村医,几乎所有赊过账的病人都把钱还上了。 开农资店,让群众赊账购买农资 被推选为东养村党总支书记后,陆秀缎下定决心要做大做强东养村的芒果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了提高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陆秀缎动员丈夫到林逢镇上开了一间农资店,并承诺:所有农资均以厂家的价格提前发放给村民,待芒果成熟,果农有了收入再收款。农资店每年对外赊账的金额都超过200万元。 2020年,田东县一名果农通过新闻了解到陆秀缎的事迹。由于缺乏技术,他种植的芒果产量和品质都不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找到陆秀缎寻求帮助。陆秀缎亲自到他的芒果园里查看,在找准原因后,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护理技术和经验告诉他,并为他垫付4万元的农资款。在陆秀缎的帮助下,今年,该果农的芒果园实现了大丰收。“我去北京期间,他给我打电话,说要把农资款转给我,我记得大概是4万元,但是具体多少还得去查看单子。”陆秀缎说,“因为人在北京,想等回去找到单子发给他再结算,结果他说不用看,相信我,立即就转了4万元过来。” 面对群众的赞誉,陆秀缎说:“乡亲们种植芒果,在最开始的两年基本上没有收入,如果我们不垫付农资,群众也很难发展起来,诚信都是相互的,我们信任群众,群众自然也不会失信于我们。” 销售芒果,价亏“诚”不亏 经过多年的发展,陆秀缎种植的芒果已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每年芒果季,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到陆秀缎的芒果基地订购。 2016年芒果上市前,一位来自上海的经销商看上了陆秀缎果园里的芒果,以2.8元/斤的价格包下了整片芒果园,经销商交付订金后就回了上海。后来芒果成熟上市,市场价格涨价至3.6元/斤。“市场价比我们的协议价高了将近1元/斤,且按当时市场的火热程度来看,还会继续涨价。”陆秀缎说。如果以2.8元/斤的价格销售,肯定会亏不少钱,和上海经销商的协议也只是口头协议,并没有签订合同。亲朋好友都建议她把订金退还给上海的经销商,再按市场价把芒果销售给其他经销商。 “答应人家的事怎么能反悔呢?”陆秀缎没有犹豫就拒绝了这个建议,丈夫黄涛也很支持她。“收入是少了很多,但诚信是无价的。”陆秀缎说。该经销商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动,为了感激陆秀缎夫妻俩坚守诚信,特意购买了一辆价值3.8万元的手扶拖拉机送给他们。 虽然是外嫁来的媳妇,但在东养村的近30年时间里,陆秀缎深受村民们的信赖与爱戴。“要让群众相信自己,首先自己要相信群众,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用心、用情、用力去帮群众排忧解困,群众才会相信你,这是我这么多年来最真切的感受。”陆秀缎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东养村的产业发展越来越好,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我真的很高兴。荣誉代表过去,实干才能赢得将来,今后我还会继续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兑现我给他们的每一个承诺,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