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品德高,诚实可信美名扬。”近日,市民张先生将一面锦旗送到了清徐县柳杜乡网格员赵丽梅手中。 7月30日15时许,柳杜乡乔武村第一网格员赵丽梅从交城办完事返回柳杜乡。路过交城郑村村口时,赵丽梅发现地上有一个黑色皮包,下车捡起打开一看,发现包内有身份证、社保卡、工作证、港澳通行证、钱包和现金等重要物品,却唯独没有失主的联系方式。 赵丽梅知道失主肯定焦急万分,便在原地等候,却始终没有等到失主认领。她将情况上报柳杜乡综治中心后,综治中心与柳杜派出所取得联系,在与派出所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找到失主张先生的联系方式。由于张先生正在太原上班不便前来,便委托其哥哥来到柳杜乡综治中心。赵丽梅在仔细确认对方身份后让其核对丢失物品,确保无误后将皮包交还对方。失主张先生的哥哥十分感动,当即拿出现金以示酬谢,却被赵丽梅婉拒:“诚实守信、拾金不昧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品质,真情付出、为民服务是我们每个网格员的职责,都是应该做的,不用谢。”
走进山东省宁阳县乡饮乡宁家庄村的中心街上,远远就能看到宁家庄村石磨香油第三代传承人宁桂森正在专心致志地磨制香油,一股浓郁的芝麻香油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 据了解,小磨香油的香醇浓厚来自于每一粒芝麻的精选和传统工艺的锤炼,宁桂森坚持沿用流传二百多年的传统制油技艺,即石磨磨油和“水代法”生产香油:首先将芝麻淘洗干净、去除杂质,再将芝麻倒进锅炉翻炒,接着用石磨将焦脆的芝麻研磨成酱坯,再向酱坯中倒入一定比例的开水,利用油水比重不同,将纯净的油脂代换出来,色香味俱全的“灵魂调味品”就新鲜出炉了。 宁桂森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已有二十多年,炒芝麻需要一个小时,磨浆需要两个半小时,墩油需要四个小时,一整天下来,也只能出三十几斤香油。虽然产量比机器压榨的低,但是石磨香油会最大程度地保留芝麻的营养成分,香味要比机器压榨的更加浓郁。 “我们村还有好多家石磨香油作坊,香油能卖到30多块钱一瓶,麻酱能卖到20多块钱一罐,每家差不多都这个价格,我们一年能净赚个五六万!”宁桂森说。 刚起步的时候,销路打不开,用传统做法磨香油产量不高,挣不了几个钱。但宁桂森还是一心坚持传承,舍不得这门手艺失传,最终以纯正的品质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受到十里八乡村民的喜爱和追捧,也是“这乡有礼”直播间的销售冠军。 “家族做香油的技艺从老爷爷那一辈开始传到我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三代了,我要把它保护好,再传承给我儿子。”女儿宁秋实说到。二十多年来,宁桂森始终将工匠精神、诚实守信贯穿于传统石磨香油技艺传承,坚持制作地道纯正的小磨香油,这一瓶瓶小磨香油,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更是乡饮乡的传统文化名片。 如今,还有无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手艺人,活跃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他们以手为道、以心制物,在千锤百炼中诉说坚守故事,将手工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代代传承。下一步,宁阳县将持续为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保驾护航,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文章,依托电商平台、文化旅游等让传统手工艺被更多人“看见”,让“小手艺”变成“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只要我还能动,哪怕是给一个孩子讲,一个家庭讲,我就会一直讲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今年79岁的老党员杨长林是天津市河北区“老战士宣讲团”的“主力”之一,虽然年纪大了,但老人家宣讲的“战斗力”不减。 杨长林老人1961年参军入伍,2006年退休后到天津市河北区军休所担任所关工委委员。杨长林的父亲杨连弟是全国知名的“登高战斗英雄”,其事迹教育感动了几代人。老一辈的优秀品格深深地感染着杨长林,他承诺要把英雄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传承下去,并作为自己终身的义务和责任。 作为英雄的儿子,杨长林始终不忘用父亲的英雄事迹激励自己,影响下一代。特别是参加“老战士宣讲团”以来,他十年如一日,走到哪里,就把英雄的事迹传播到哪里。 杨长林经常在杨连弟公园为学生们讲述英雄故事,传播红色基因。他通过杨连弟烈士纪念馆大量的图片、实物和音像资料,为前来参观的学生们声情并茂地讲述杨连弟烈士和战友们在炮火中抢修被炸毁铁路大桥的惊险场面,全面展示了杨连弟烈士的生平事迹和卓著战功。杨长林跟大家说:“父亲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染着我,教育着我长大。特别是我参加关工委工作以后,更加认识到用英雄事迹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性。”十几年来,他从部队到地方、从学校到社区、从天津到外地,宣讲英雄事迹200多场,听众达20余万人(次)。 杨长林一直保持军人的情怀和本色。多年来,他坚持为社会奉献爱心,发挥余热。在军休所组织的协助社区建设、参与学校主题班会、老少同读一本书、教师节给学校老师送慰问信等关爱活动中,都有他的身影。 “生命有终点,传播无止境。信仰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旗帜,旗帜就是未来!我教育儿女和子孙把继承革命遗志、宣传英雄事迹当作传家宝传承下去,永不间断。”杨长林深情地说。
1964年2月生人的王忠善是中共党员,也是山东梦金园珠宝首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梦金园金首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近30年来,王忠善始终把诚信经营视为企业发展的“通行证”。从带着“火枪”推销自己加工的黄金首饰,到成立贵金属纯度检测中心严把纯度关,靠着诚信的理念和口碑,梦金园黄金从昌乐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荣获“中国黄金饰品诚信纯度第一家”的称号。 王忠善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热心慈善先进个人”“公益中国2016年度十大慈善企业家”“山东省优秀诚信企业家”,2023年入选“潍坊好人榜”。近日,山东省文明办发布第136期山东好人,王忠善获评“诚实守信类”山东好人。 以诚信为本靠信誉赢得市场 从农村走出的王忠善种过地、开过拖拉机、跑过运输,苦活、累活都干过,1994年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主营黄金镶嵌工艺。然而创业并非一帆风顺,2003年他狠狠地跌了一个跟头,为了给工人发工资甚至卖掉了工厂的加工设备。正是由于坚守诚信理念,王忠善从低谷中走出来,重整旗鼓,一步一个脚印地将企业做大做强。 王忠善创办的梦金园是国内第一批从事黄金首饰加工的民营企业,精工匠造近30年,坚定不移地走诚信经营的实业发展之路。他常说,如果没有信任,黄金也不过是一块石头。在业务发展初期,王忠善带着“火枪”推销自己加工的黄金首饰,这样的举动在所有珠宝商看来都有点反常规。 慢慢地,从事黄金销售多年的珠宝商都知道,敢带着“火枪”随时随地接受黄金首饰纯度检验的只有山东来的王忠善。在他的带领下,梦金园靠诚信铸就品牌,靠信誉赢得市场,把梦金园黄金推向了全国市场,现在各地拥有2800多家门店,客户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产品远销美国、智利、阿根廷以及东南亚等国家。 2007年,王忠善主持研发的“无焊料焊接技术”,改变了传统工艺黄金加工需要添加焊料的做法,减少了黄金生产的污染,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创了中国黄金首饰的高纯金新时代。 成立贵金属纯度检测点主动接受市场监管 2013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黄金首饰行业内的纯度乱象,大量纯度未达标的黄金首饰在全国各地涌现。当时王忠善在回收的黄金首饰中发现了端倪。为保证黄金首饰的纯度,梦金园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成立了贵金属纯度检测中心,从原材料到成品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测。 为确保产品出厂合格率达到100%,梦金园从回收的黄金中提炼出来的杂质铱有几十公斤,面对高达1000余万元的损失,王忠善没有丝毫犹豫。他说:“市场是公平的,做产品我们要对得起‘良心’,对顾客我们要做得到‘诚信’。” 央视3·15晚会之后全国黄金市场出现了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场景,很多黄金店铺的柜台空空如也,有的干脆关门歇业。与之相反的是梦金园黄金全国门店正常营业,主动接受市场监管部门监督检查。 从此,梦金园在黄金珠宝行业一战成名,成为了高纯度精工黄金首饰的代表,并荣获“中国黄金饰品诚信纯度第一家”的光荣称号。 设立梦金园慈善基金每年做公益耗资225万元 在创业伊始,王忠善就树立了对企业、对社会高度负责的价值取向。2014年3月6日,山东梦金园集团注资1亿元设立“昌乐县慈善总会梦金园慈善基金”,每年将出资225万元主要用于扶贫济困、安老助学、国学传承等。该基金不仅在潍坊民营企业中,在昌乐县乃至整个潍坊市也是设立额度最高慈善专项基金。 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安置就业、扶贫济困、资助教育、社会安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王忠善带领梦金园全体人员积极回馈社会,2010年投入1000万元成立了慈善基金,后追加到1亿元。慈善基金连续3年捐资助学,为300多名贫困学生解决就学难题;2012年末,为昌乐县570多名孤寡老人捐助羽绒服;2014年8月,为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捐资363万元,并捐赠100吨优质大米,捐建一所希望小学。多年来,梦金园慈善基金用于修桥筑路、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爱心惠老、抗灾救灾等方面的捐款达数千万元。
因上游供货商产品问题致使农户利益受损,他多方筹措21万余元,以产品售价的56倍赔偿农户。 为服务周边群众,他选择经营众多利润薄、需求少的产品,顶住物价上涨压力,多年售卖18吨盐未涨一分钱。 经营小店24载,他诚信为本、以德修身、立己达人。他就是湖北好人、南漳县巡检镇小漳河村63岁的村民王修德。 壹 230张欠条珍藏16年 7月25日,记者来到小漳河村采访。小漳河村交三镇两县,与宜昌远安相邻,王修德经营的漳河超市就在省道通向村里的三岔路口。 日用品、小家电、农资……一间约200平方米的超市里,各种物资应有尽有。王修德麻利地为前来购物的村民装好物品,再送到门口。 在供销社当营业员20年,经营超市24年,靠什么长盛不衰?王修德憨厚地笑笑:“讲诚信,不卖假货,明码标价。” 16年了,王修德永远也忘不了一次刻骨铭心的赔偿经历。 小漳河村山高水长,气候湿润,家家户户种植蘑菇,王修德售卖一种原材料——石膏粉,产自宜昌远安。他到厂家去考察过,生产正规,产品合格。2007年,王修德仍然像往年一样售卖同品牌的石膏粉,居民们买回家后种植,却一朵蘑菇都没有长出来。 经工商部门检测,是石膏粉出了问题。王修德立即到厂家讨说法,可已人去楼空。村里还有2家经营同品牌石膏粉的老板,闻讯后赶紧关店跑路。 “乡亲们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他们!”焦急、慌乱之中的王修德作出承诺,村民拿着购物清单,到店兑换赔偿欠条。这一赔,就是21万余元。 “天都要塌了!”往事如昨,妻子杨光芬声音哽咽,眼含泪水,“我们是在拿命扛。” 当时小店盈利微薄,还有3个孩子要抚养。冬天,王修德骑着摩托车到远安县贩鱼,寒气凝固汗水,头发上都结满了冰碴子;夏夜,一大卡车化肥到货了,夫妻二人肩挑背扛,下货到凌晨。杨光芬说:“能多挣一角是一角,能多还一户是一户。” 王修德和妻子勤扒苦做,省吃俭用,多方筹措现金,先全部赔付给村民,再慢慢还其他账。小漳河村村干部王帝介绍:“一袋石膏粉卖价10元,王修德向农户赔付560元,是售价的56倍。” 230张欠条,保存了16年,不少已经发黄、卷边。王修德说:“要永远保存着这些欠条,教育子子孙孙诚实守信。” 贰 由己及人倡导文明乡风 “老王信誉好,从不卖假货,也不坑蒙拐骗。”谈起王修德,村民们都愿意多说几句,“他还很善良、热心。” 去年腊月,对面村民家里突然失火。王修德发现后,立即拨打120并叫来消防车,奉献自家的水井,还参与救火,直到凌晨……小漳河村山高地偏,留守老人、小孩多,王修德的超市,是他们购买日常所需的主要途径。有年龄大、腿脚不便或是有病在身的老人,王修德购置了小货车,专门为他们送货上门。 土锅、热水瓶胆、背篓……这些过时的物资,价格低、占地方、理货时间还长。但王修德说:“这些物品不仅要有,还要规格多、品种全,山上有些老人,不会使用天然气、电磁炉,要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为信誉好、负责任,省农商行将一台自动存取款机就放在王修德的超市里。自此,他有了一项新的任务,帮老人们存钱、取钱…… “在老王店里买东西,啥时候都放心!”村民们对王修德越来越认可。他扩大经营品类,拓展农资供应渠道,为村民购买种子、农药、化肥提供便利;在店门前常备桌子、板凳和茶水,方便顾客聊天歇脚。 王修德夫妇的言传身教,也深深影响着子女们。 2021年7月,小儿媳在超市的柜台上,发现了一个顾客遗落的包,打开一看,里面装有70万元的票据和2万元现金。小儿媳立即打电话请公公帮忙报警,最终成功找到失主。近年来,王修德先后被评为“南漳好人”“襄阳好人”。今年4月7日,王修德上榜“湖北好人”。聊到这些大大小小的荣誉,王修德坐在柜台后摇摇手,看着来来往往的顾客感慨地说:“我是农村人,听老一辈说,讲诚信是最大的聪明。我们在乡下做生意,其实就是人情来往,只要凭良心,就能长久相处。” 短评 以诚做人 以信谋事 柜台擦干净,新品摆出来,商品的保质期不能太短,价格要实惠,关键不能缺斤少两……经商44载,王修德摸索出了很多摆陈列、理货品、控价格的门道,生意也是蒸蒸日上。 王修德有商人的精明,头脑灵活,记忆力好,算账快;他也始终保持农民本色,以诚做人,以信谋事。 他有3个孩子,全部考上大学,个个孝顺,成为村民羡慕的榜样。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诚者,不自欺,要做到表里如一;信者,不欺人,要做到言行一致。新时代呼唤诚信,每一个人都要做诚信道德的践行者、诚信文化的建设者。
2013年,她辞去大城市的工作返乡创业,十年来,她以诚信为根本赢得市场,带领近千名留守妇女灵活就业,让农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山东好人”—— 牡丹区云履布鞋加工厂经理李芬。 在位于牡丹区安兴镇的云履布鞋加工厂,李芬正给工人们下鞋样。在这里纳鞋底、做鞋帮的工人平均年龄都在55岁以上。 牡丹区云履布鞋加工厂员工蒋随芹:“就我这样的,七十多岁的六七十岁的,每天能上到七八双鞋,挣到四五十块,五六十块钱。” 2013年,一直在外从事服装设计工作的李芬萌生一个想法:把家乡的“手工布鞋”发展成特色产业,于是她放弃了高薪工作回乡创业。虽然创业之初困难重重,但是李芬始终恪守诚信,从不拖欠工人工资。 蒋随芹:“有的是觉得不好意思要钱,她主动地把钱都给了,到时候都发下来了。” 牡丹区云履布鞋加工厂经理李芬:“如果她们没有信心了,你不是更难吗?发展就发展不下去了,我借钱我也得把这个工资发下去。” 坚持诚信经营的理念,李芬不盲目追求产量,而是认真做好每一双鞋子。目前,她的“手工布鞋”年产量突破十万双,年销售额达到了六百万元。 李芬:“如果说没有诚信,那就谈不上发展了,通过这样的一个积累,慢慢地影响力就做起来了,市面上几乎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产品都是从咱们厂里出去的。” 从两台二手缝纫机做到两家工厂,李芬勤劳善良本色不改,致富不忘乡邻,她把鞋厂周边的进千名留守妇女都吸纳成了鞋厂的员工。 牡丹区云履布鞋加工厂设计师田丹丹:“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找不到工作,她给了我一份挺好的工作。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一起继续努力,把我们的手创做的越来越好。” 凭着"诚信"这一法宝,李芬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也深刻诠释了"人无信不立,业无信则不兴"的古训,并使之成为企业精神的鲜明符号。2023年,李芬被省文明办评选为“山东好人”。 牡丹区安兴镇党委书记王胜仓:“我们将以‘山东好人’作为学习榜样,讲述好人故事,宣传好人精神,让大家以先进典型为表率,以榜样为标杆,在安兴镇营造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的文明风尚 ,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位于普陀区西乡路75号甲的甘北市场地处宝山、普陀、静安三区交界处,是普陀区范围内规模较大的一家农贸市场,因品种齐全、价格便宜,成为附近居民买菜的首选之地,日均人流量约5000至6000人。 近日,记者来到甘北市场,此时正值高峰期,市场内人头攒动,往来顾客络绎不绝。走进甘北市场,笔直向前走至中央,琳琅满目的蔬菜摊位中能看到一家主营卖西红柿和土豆的摊位。“土豆尽量要挑没有破皮的,也尽量挑圆的,因为圆的土豆比较好削皮,另外也不要挑发芽了的,发芽的土豆吃了容易食物中毒。”一位老顾客向记者传授一些挑土豆的经验,“这里的土豆品质都特别好,所以我也经常到这边来买。”摊位后墙位置醒目地挂着2022年度诚信经营户的奖牌,摊主刘先生正忙碌地帮顾客将土豆和西红柿装袋。“我从06年市场开业的时候就开始在这做生意了,到现在已经17年左右了。”刘先生告诉记者,“我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客客气气地对待顾客,从不缺斤短两,品质也好,时间久了大家认可,老顾客也多了起来,经常来照顾我的生意,所以现在生意也好。” 诚信经营是每一个经营者都应恪守的经营底线,但在当下网络上频频爆出缺斤短两事件的当下,这似乎变得更难能可贵。“消费者其实很单纯,只要你不缺斤短两,你卖的东西实惠,他就会一直到你这来买。”摊主说道,“我的秤绝对是准的,一毛钱都不会少,有时候称下来三块一、四块一的,零头我就不收了,但是绝对不会称下来两块九收顾客三块,这种事情在我这里从来没发生过。” 据了解,甘北市场作为普陀区内最大的几个菜市场之一,一直以来严格要求市场内商贩恪守诚信经营底线,提高商品质量,不断打造一个品质优良、价格实惠、值得信赖的市场,努力守护好每一位市民的菜篮子。
在上班途中不慎遗失手机的市民胡女士匆匆向杨浦公安分局大桥派出所民警求助时,非常担心手机无法找回。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名拾金不昧的快递小哥,在送单间隙把手机送到派出所,让胡女士及时拿回手机,没有因为手机里的重要文件无法找回而耽误工作,令她十分感动。 “民警同志,我手机找不着了!”7月20日上午,市民胡女士匆匆来到大桥派出所求助。上班路上,她经过宁国路四季广场没多久后就发现手机弄丢了,手机里还有不少重要的工作文件,情急之下她想到了向民警求助。 民警调取公共视频发现,胡女士在匆匆赶路时,手机不慎从口袋里滑落在地,急着上班的她根本就没有发现。没过多久,一名外卖小哥路过捡走了手机,跑进路边的咖啡店取货后又骑上车送货去了。民警来到了这家咖啡店查阅订单记录后,很快与快递员所在站点取得了联系。 “他拿到手机就跟我们汇报了,因为上午订单多,还没来得及把手机送去派出所!”外卖站点的站长看到找来的民警,一下子就明白了原委,将骑手捡到手机并准备上交的情况一一说明。原来,骑手小汤在路上看到无主手机后主动捡起来保管,并立刻联系了站点上报。因为手上有很多订单要及时派送,他便准备等到下班后再把手机交到派出所。从民警口中得知失主急着要用手机里的资料后,小汤立即趁着送单间隙专程把手机送到了大桥派出所,让等在这里的胡女士喜出望外。
热心路人在太原市开化寺地铁站B出口捡到10万现金,派出所民警千方百计找到失主时,她还不知丢了钱。4月26日下午,拿着失而复得的现金,失主又紧张又激动。她语音略带颤抖地说道,这是卖了房子给儿子结婚的钱,真要是找不回可急死人了! 4月26日13时30分许,一名女子匆匆跑进太原市公安局迎泽分局庙前派出所接警大厅,将一捆扎好的钱交给值班民警。女子焦急地说:“警察同志,这是我在路边捡的,捡到后就马上来派出所了,希望赶快联系失主。”此时,正在接警大厅办事的几名市民听到女子言语,纷纷凑过来围观并点赞。 经了解,热心女子姓王,家住在开化寺街附近,当天中午儿子放学回家后称自行车钥匙丢失,怀疑是落在了回家路上,于是她便急匆匆出门帮儿子寻找钥匙。就在王女士寻找到开化寺地铁站B口时,发现一个方方正正的物体。王女士上前确认,原来是一捆现金,环顾四周发现并没有失主来寻找,王女士随即将钱送到了派出所。 了解情况后,民警仔细对这捆现金进行了检查。因线索有限,仅能看到“工商银行”字样和经办柜员的印章,无法确定取钱的具体银行网点,民警考虑到可能丢失地点附近有银行,于是立马赶赴现场查看,发现附近确实有一家工商银行。民警将这捆现金送到工商银行进行检查。该行大堂值班经理检查过后,确认是工商银行并州支行工作人员的名字。 随即,民警立刻赶往工商银行并州支行,经与支行经理和柜员了解,确定了是这名柜员办理的大额取现业务。 经过查对,民警通过银行确定了失主郭女士的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民警拨通电话后,失主郭女士还不知道自己丢失了现金,于是赶忙进行核对,这时才惊呼自己确实少了10万元现金。 随后,郭女士赶紧赶到派出所,见到了王女士,并激动地上前拥抱住王女士说道:“真的太感谢你了,这是我卖了房子给儿子结婚的钱,要是找不回来可真要急死人了。” 王女士说,自己是一名教师,自己有责任这样做。经现场核对无误后,民警将10万元现金归还给郭女士,并叮嘱其今后千万不要再粗心大意,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贵重财物。
3月12日,安徽省霍邱县城关镇居民刘朋兰女士驾驶三轮车从银行取完钱回家。当她下车后,顿时傻了眼,原本放在三轮车中的双肩包不翼而飞,里面还装有五万元现金,刘女士立即报警求助警方。 由于刘女士说不出丢失包的具体位置,办案民警只能通过公共区域摄像头,沿着刘女士的骑行轨迹进行排查,最终发现刘女士丢钱的地方是一个盲区。民警立即扩大搜索范围,开始甄别路过人员身份,而此时,当地派出所打来电话称,有一名快递小哥捡到了包。 快递小哥严敬奎表示,当时在送餐的路上看到地上有一个包,捡起来打开后发现里面有现金,他便在原地等待失主,但是有几个订单快要超时了,于是严先生先完成了订单,最后选择了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