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18日开幕。习近平主席发表致辞,站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高度,深刻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对提振全球抗疫信心、推进国际抗疫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波及之广、危害之大、影响之深远,已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面对疫情,各国人民共克时艰、守望相助、风雨同舟;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奋斗,有力扭转疫情局势,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大量支持和帮助,展现了人间大爱,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磅礴之力。 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面对仍在蔓延的疫情,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携手合作,更需要维护多边主义。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正因如此,团结合作的中国主张才会在全球引发广泛共鸣。 中国倡议,为国际抗疫合作指明正确方向。战胜病毒,当务之急是全力搞好疫情防控,尽快遏制疫情在全球蔓延态势,尽力阻止疫情跨境传播;关键之举是发挥世卫组织领导作用,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共同挽救生命;重中之重是加大对非洲国家支持,筑起国际抗疫斗争的铜墙铁壁;长远之策是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补齐短板与不足,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积累经验;必由之路是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决胜之道是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各国人民迈向合作抗疫的人间正道。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6点倡议,蕴含着生命至上的人道精神,体现了标本兼治的科学理念,传递着中国与各国同舟共济的真诚意愿。无论是与多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通电话、致慰问电,还是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提出中国方案、发起务实合作,繁忙的元首外交中,习主席的主张一脉相承,为推动全球抗疫合作发挥了引领作用。 中国担当,为世界应对疫情提供有力支撑。人们不会忘记,在共渡难关的日子里,中国援助、中国经验与中国制造为各国抗疫注入涓涓暖流。这次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5项措施,为深化抗疫合作带来强劲动力。实实在在的举措,着眼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抗疫的重点和难点,彰显的则是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的担当精神。 “现在是国际社会团结的时候”“我们不能分裂”“团结与合作是我们抗击疫情的最强大武器”……世界卫生大会上,从联合国秘书长到各国领导人,团结的呼声如此强烈,它与中国主张相互应和,激荡起共同抗疫的时代强音:“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科技,科技,还是科技!必须向科技要抗疫“战斗力”! 这是两会开幕前,记者就疫情防控问题采访科技界、医卫界部分全国政协委员时,得到的一个明确答案。 加快建设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这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最强烈的声音。 王辰建议,设立更高级别的“国家医学科学院”,整合全国优质研究资源,培育医学科技战略力量,并赋予其行使规划、统筹、引领国家医学健康研究和管理科技资源的职责。 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正在准备的提案,是建设我国生物安全科学和产业创新中心。 陈薇建议,进一步融合生物安全科研、产业等多方力量,搭建学科交叉平台,整合从原始创新到成品产出的全链条,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以更好更快地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病毒序列、临床信息、研究文献……我国科技界搭建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提供了数据服务。 参与信息库建设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薛勇彪说,这些宝贵的数据第一时间共享给科研人员,打通孤岛,及时转化为抗击疫情的力量。 他建议,完善国家科学数据共享机制,提高效率,为医学健康研究等作出更大贡献。 这几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一直呼吁建立透明开放的生物安全国际合作机制。 他说,通过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人员培训、风险分析等方式,各国可以共同更好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威胁。 “对不同类型病毒要做长期研究,这样,新病毒出现时才有能力快速应对。”袁志明说,研究的目标是形成我国应对重大传染病的知识、技术和药物等储备。 在他看来,这些科研包括继续开展一些自然疫源地的媒介动物病原调查,加强对病毒分布规律、致病机理、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做好针对潜在传染病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技术储备。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院士建议,进一步完善平战结合的科研攻关体系,建立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为更从容地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做准备。
近日,省教育厅印发《2020年辽宁省学生资助工作要点》。今年将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各项学生资助工作,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对受到疫情影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予以资助。 今年将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加强同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沟通,利用大数据分析、实地走访等方式,把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学生作为“困中之困”,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获得相应资助。 落实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力争达到或基本达到省文件规定的资助比例。对家庭经济困难在园儿童要按月、足额发放入园资助金,使学前教育资助政策惠及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幼儿。 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费要及时、足额发放,具备条件的学校原则上实现“以卡发放”。将加大对挤占克扣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的监管、排查力度,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战成果。 完善高中阶段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除学费资助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市分档发放国家助学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按月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 高等学校研究生、本专科生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审要做到线上申请,线下集中审核,确保评审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对于国家助学贷款,要做到“应贷尽贷”,推动制定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救助办法,完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政策。
5月19日上午,凌源市总投资157亿元的56个重点项目举行集中开工仪式。市委副书记、市长谢卫东参加并讲话。市领导老颜武、郭天玺、赵丕显参加。 开工仪式前,谢卫东等市领导深入凌钢配套300万吨焦炭、日熔化量150吨可曲面超薄玻璃生产线、三星新材料产业园和中国传化致远金融物流港项目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建设进展情况。谢卫东指出,举行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是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强力举措,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对于实现“半年双过半”、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必将为凌源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新活力。 谢卫东强调,年初以来,全市上下克服疫情影响,紧扣“一个目标”“十项重点”,围绕“开放年”“项目年”,坚持一手抓“招”、一手抓“落”,全力推进“点对点”集中签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共签约项目311个,集中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82个。在项目建设带动下,全市前4个月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发展优势不断厚植,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谢卫东强调,开放是动力之源,项目是增长之本。面对疫情对发展带来的冲击,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始终坚持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为王,全部力量向项目聚焦,全部要素向项目集中,全部政策向项目倾斜,再创招商引资新佳绩,再掀项目建设新高潮。希望凌源市以集中开工仪式为起点,与市县联动服务企业工作专班一道,为企业上门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扎实开展项目攻坚,确保所有开工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
佩戴口罩是公众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同人群应该如何选择口罩呢?4月28日,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质量控制科科长黄牧解释,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生产生活场所,目前有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种不同等级的暴露风险,可以作为选择和使用口罩的指引。要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同风险人群应正确选择合适的口罩类型,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产生过度防护。 佩戴口罩有技巧 首先,应选择合适尺寸的口罩。佩戴口罩前,应洗手。佩戴时,要让口罩紧贴面部,同时用左右手的手指按压鼻两侧的铝片,以减少四周的空气泄漏。医用外科口罩的鼻夹在上方,使用时要压紧。佩戴口罩后,应避免触摸口罩。若必须触摸口罩,在触摸前、后都要洗手。摘下口罩时,尽量避免触摸口罩的外面,并立即洗手。 更换口罩有方法 医用防护口罩均有使用期限,口罩专人专用,人员间不能交叉使用,口罩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高风险人员在结束工作、中途进餐(饮水)、如厕等脱下防护装置后,重新进入需更换。较高风险人员在接诊高度疑似患者后需更换。其他风险类别暴露健康人员佩戴的口罩可反复多次使用。 医用口罩不可洗 医用防护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如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如果属于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尚志文
5月15日,市科技局结合我省第十四个政务公开日开展“践行科技诚信规范 共建创新和谐社会”诚信主题宣传,在朝阳大街及市政府门前悬挂条幅、安放展板、发放宣传单,向市民宣传科技诚信有关知识。通过宣传强化了市民诚信意识,积极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干事创业中讲诚信、重信用,营造“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风尚,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赞誉,收到了良好效果。
5月16日,双塔区在区政府九楼会议室组织收看收听省总指挥部(扩大)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传达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听取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分析研究存在问题,安排部署下步工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指挥部总指挥陈求发主持会议并讲话。区四大班子领导及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执行好总指挥部第13号令,持续抓紧抓实抓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采取更加管用措施,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要扎实做好核酸检测工作,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扩大检测范围,真正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对从重点地区来辽返辽人员,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切实阻断风险链、传染链。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进一步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我市在收看听收省总指挥部(扩大)会议后,立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我市相关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总指挥蹇彪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总指挥谢卫东安排部署工作。 会议要求,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针对域外疫情新情况,持续抓紧抓实抓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持续巩固我市疫情防控工作成果。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10项重点工作”,深入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抓经济运行、抓招商、抓项目、抓发展,确保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半年实现“双过半”,确保完成全年发展目标任务。 随后,双塔区立即召开会议贯彻落实省、市会议精神。区委书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总指挥郭敬东,区长、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总指挥陈苓丽分别就疫情防控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作出明确要求。 会议要求,要坚决做到稳疫情防控,稳经济增长,稳生产生活,稳两会信访。要压实责任,上下联动,明晰形势,守住底线,死看死守。要坚持高位推动,积极破解发展制约。抓好“飞地经济”项目。抓好“退二进三”项目。盘活闲置土地厂房等资源。十三个督导检查组要强化督查检查。 会议强调,要抓住重点,要坚持网格化管理+群众举报的管理形式,要坚持动态调度、细化举措、明确流程,抓好疫情防控工作。要切实做好“两手抓”,解决好盲目乐观和过度恐慌的关系,盯住省里的大盘子考量工作,加大进企业力度和解决问题的力度,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全力推动双塔区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高考已经提上日程,作为高考前必需的程序,今年的考生体检工作该如何开展? 5月18日,沈阳市浑南区2020年度高考体检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不过,这次体检地点改在了学校的体育馆里。 早上6时30分,沈阳市浑南区中心医院36人组成的体检组已在沈阳市51中学学校的体育馆做好了体检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安排,体检采取分批错峰方式进行,高考体检的学生佩戴口罩,按照地面1米的间隔分批排队,由学校专人带队依次进入体检场地进行采血、测量血压、内科、身高体重、外科、外眼辨色、视力、听力嗅觉和耳鼻喉、口腔等方面的全面检查,体检结束当场反馈结果,确认签字。除身份验证和个别体检项目必须摘下口罩外,体检全程均须佩戴口罩。参检学生每人携带一份14天体温监测和病史、行程调查表,本人签字,医院存档。 体检前后,医院的工作人员对体检场所和桌面、器械表面全面消毒,体检过程中每个岗位均配有消毒液,做到一人一消,杜绝交叉感染。 “今年高考体检正值全国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为应对疫情防控,保证考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医院决定将高考体检由原来的入院体检模式改为以入校体检为主、入院体检为辅的模式,除胸透检查以外的项目,均在学校内进行,以保证高考体检工作能安全顺利完成。”医院方介绍。 针对疫情形势下的高考体检工作,浑南区中心医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高考体检《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成立了疫情防控应急工作小组,将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岗到人。精心部署安排,组织召开了业务培训会,落实部门责任,与学校召开专题调度会,制定工作流程,强化应急处置,为圆满完成体检工作任务奠定了基础。 5月18日当天体检过程中,医务人员细致认真,分工明确;送检老师“贴身”管理,全程服务;参检学生积极配合,服从安排。每个岗位都尽职尽责,每个项目都有条不紊,保障了体检工作的安全、平稳、顺利进行,圆满完成了180余名考生的体检任务。 “浑南区共1700余名考生,截至5月29日,医院根据检诊能力安排体检进度,细化体检时间表,严格控制体检密度,杜绝人员聚集。”院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