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则新闻让不少中年人为之感叹:前有未成年人沉迷抽卡无法自拔;后有老年群体在直播间“剁手”,痴迷购买各类保健品、“神奇”效果食品。“夹在”其间的中年人只得苦笑。 不论是抽卡还是买保健品,套路还是那个套路。一张印着“小马宝莉”形象的卡牌,何以引得孩子们为之“疯狂”,成了社交“硬通货”?一份蜂胶片剂保健产品,怎么就成了提高记忆力的好东西?无他,唯“炒”而已! 对于抽卡来说,办法是设置所谓“SR”“隐藏款”,甚至开设卡牌评级机构,抬高身价。至于看上去平平无奇的保健品,则在直播间大搞现身说法,称学生吃了该产品后,提高了记忆力,最终考上重点大学。没有稀缺性就制造稀缺性,击鼓传花的套路并不新鲜,却十分好用。回想一下,永远“集不齐”的小浣熊卡、以9个身份活跃在电视荧幕的刘洪斌……这些已经“死去”的记忆在互联网时代花样翻新,让孩子和老人掏空了口袋。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人选择在电商平台上的直播间购物。这本身是便民利民的好事,但极少数不良商家却利用直播间设置欺诈、诱导消费的陷阱,背离了初心。比如,商家在直播间玩“叠叠乐”和“数小马”的游戏,利用的就是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与攀比心理,引导他们以小博大。在这个问题上,学校、家庭与社会应该共同肩负起引导青少年和老年人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任,帮助他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更进一步,需要将理性消费塑造成社会共识,让直播带货回归到便民利民的初心。 当然,不管是未成年人“集卡成瘾”,还是老年群体在直播间“剁手”,都不能简单归咎于不听话、不懂事。引导固然重要,最关键的还是加强监管。例如,“禁止向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类商品”的法律法规,其年龄限制是否可以更低点?那些打着“未成年禁止下单”字样却毫无限制的直播间,能不能永久封禁并广而告之?再者,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骗局,可否及时引入黑名单制度,一旦发现就立刻曝光、严惩不贷,让不法分子失去立足之地?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生活、社交,当下的中年人疲于奔命,如果再让他们的父母子女被套路所欺,于心何忍?是时候行动起来,切断不正当利益链条,让中年人喘口气、歇歇脚。
购买货车“零首付”、高薪诚聘、货源稳定且无需装卸……对货车司机来说,这样的招聘广告看起来“很美”,却可能是“套路运”“套路贷”陷阱。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包括求职者在内的广大消费者,防范各类形式的诱骗贷款。 警惕假借招聘之名行骗 重庆市巴南区的张先生通过互联网平台求职时,被一家物流公司高薪招聘信息吸引。公司要求他购置指定型号的货车,同时称贷款购车可享“零首付”。“我没多想就在公司指引下申请了11万元的购车贷款以及车损保额12万元的车险。”入职后,张先生却发现,每月赚的钱还没车贷还款多。他申请退车,公司却要求支付高额违约金。“我觉得被骗了,立即收集证据报案,发现货车售价仅7.4万元,远低于车贷金额及车损保额。”张先生说。 张先生正是遭遇了“套路运”“套路贷”骗局。据了解,“套路运”不法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往往成立多家物流公司,在网络平台发布高薪招聘货运司机的虚假广告,精心设计话术,诱骗应聘者办理“套路贷”、支付高额押金等。类似骗局还有假借招聘之名,诱骗求职者通过贷款平台贷款支付培训费、材料费、保证金等各类费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提醒大家,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免费”“零首付”“限时”等营销词汇和宣传套路。应从信息发布平台、企业官网、社交媒体等多方面途径对招聘信息进行交叉验证,拒绝各类广告话术诱惑,对超出合理范围的高薪酬待遇、高回报承诺、贷款购买货车“零首付”等保持警惕。 据了解,各地有关部门加大对“套路运”骗局的打击力度,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防骗宣传。其中,四川省开展货车司机权益保障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同时通过当地货车司机常用的小程序发布相关风险提醒和从业状况调查报告,帮助货车司机辨别不法行为。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近年来,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等不断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力度,多渠道加强金融知识教育普及,引导消费者进一步增强理性金融消费意识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第一,辨别贷款机构是否具备放贷资质。“银行应具备金融监管部门发放的相关许可证,消费者可通过金融监管总局金融许可证信息系统查询相关许可证信息。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应具备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发放的经营许可证或者认可的业务资质,且在经依法批准的区域范围内开展业务。”金融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说。 “正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需要通过资质审核进行风控。对一些号称‘无抵押、迅速放款’的线上广告链接或是小卡片,消费者需提高警惕。此外,如果贷款机构设立管理费、中介费、手续费、资金安排费等各种收费名目,也有‘套路贷’之嫌。”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第二,审慎考虑是否需要办理贷款业务。专家提醒,消费者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清楚了解包括权利义务、应付费用、还款要求、违约责任等事项,充分了解年化利率、实际费用等综合借贷成本,警惕不断花样翻新的格式条款陷阱,不在他人诱惑或催促下贸然签订合同。 第三,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在网络上留下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密码等,不要向陌生人透露验证码等交易信息;不要点击不明来源的链接或附件;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和邮件;不要随意丢弃写错、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董希淼说。 “此外,消费者要尽量亲自办理金融业务,不要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金融业务。遇到不认识的人员上门以回访名义让消费者退旧买新等,一定要注意辨别核实该人员身份,涉及财务往来时应到正规金融机构当场确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增强对新型骗局识别防范能力 近日,江苏省常州市一家蛋糕店店主险些遭遇诈骗陷阱。“一位客人要线上订蛋糕,要求我视频通话,并用另一部手机展示收款码,他扫码付款。然而,在点开常用支付平台的收款码时,会先出现付款码,一旦付款码录进了视频画面,钱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扫走。幸好我在网上看到过相关提示,才避免了损失。”这位店主说。 不法分子行骗手段花样翻新,甚至通过AI等新型技术实施诈骗。专家提醒消费者,消费者在掌握常用防骗手段的同时,也可及时关注有关部门发布的风险提示、浏览相关科普公众号等,增强对新型骗局的识别防范能力。 专家表示,金融消费者如受到不法行为侵害时,要通过正规渠道依法维权,例如,与金融机构协商、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涉嫌刑事犯罪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近年来,也有不法分子打着“代理维权”名头侵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应避免上当受骗。
随着暑假的到来,不少大学生开启假期兼职模式,既能增加收入,也能积累社会经验。但不少吸引人的招聘信息可能暗藏陷阱、骗局,相关部门提醒大学生找兼职时,一定要擦亮双眼。 “黑中介”虚假承诺 防不胜防 今年读大二的李龙(化名),去年暑期的打工经历并不愉快,今年放假前,他托在西安生活的亲戚帮忙找了兼职。 “去年暑期,我通过中介的介绍,从事话务员的兼职工作。沟通时,中介承诺工资由2300元的无责底薪+业务提成构成。”李龙说,干了几天后,他发现,对于公司的产品,沟通中,电话那头的潜在客户兴趣并不大,业绩指标几乎不可能达到。 一开始,想着2300元的无责底薪,他打算坚持,可再想想,没签合同,2300元最后能不能拿到还是未知数,最终选择离职。 之后,李龙自己找了份兼职,虽然工资不高,但单位跟他签了书面协议,他觉得有保障。 临开学前,李龙与之前同干话务员兼职的一位男生联系。“他告诉我,在我之后,也有几人离职,他们坚持到最后的,并没有拿到2300元,都被以各种原因扣了钱,到手不到2000元。”李龙说。 据了解,不少大学生求职时陷入了黑中介和部分用人单位的“层层陷阱”。不仅会被招聘信息里虚假话术所迷惑,入职后,有的还会被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甚至是要求无限加班等。 暑期求职 谨防陷阱 帮助诈骗分子取现:不少不法分子为了快速转移赃款,许诺给入职者高额报酬,让其在线下取现并转移资金。警惕!这样会使你变成帮助诈骗分子洗钱的“工具人”。 买卖电话卡和银行卡:将电话卡、银行卡“借”给别人,躺着就能赚大钱?太天真!这些被卖出的大量“实名不实人”的电话卡和银行卡,被诈骗分子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不少人因骗致贫,甚至还会因此承担法律责任。 搭建GOIP、VOIP:如果有人告诉你,架设几台设备,就可以轻松“赚”到高额佣金,不要相信!这是境外诈骗分子实施诈骗的手段,此设备为“GOIP”“VOIP”。诈骗分子利用这些设备,将境外电话伪装成本地来电,以此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冒充客服电话引流:宅在家里打打电话,每天都能收入上百元?请警惕!有些诈骗团伙会招募“话务员”,要求入职者自称是各类平台的“客服”,通过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的方式,引导受害人添加上游诈骗分子的联系方式,从而为诈骗分子实施诈骗作准备。 网络刷单诈骗陷阱:动动手指,敲敲键盘就能赚钱?别相信!切记“刷单兼职”都是骗局,诈骗分子刚开始会给一些报酬,让入职者尝到甜头后,诱骗其不断刷单,刷单金额不断变大后,诈骗分子就会消失。你想赚佣金,却被骗了本金。 这些方面要注意 通过正规途径。大学生因阅历不足,一不小心可能会落入犯罪分子的骗局。在找暑期工作时,注意要通过正规途径,一些不明来源的招聘广告不要轻信。 找正规用人单位。应聘暑期工时应注意用工主体是否合法、企业营业执照是否齐全、工作岗位是否明确。大学生最好不要到人员复杂的娱乐场所打工,防止人身伤害的发生。 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尽量以书面形式明确工作的场所、时间、内容、报酬、支付方式、工伤责任承担等涉及切身利益的内容,避免口头约定。同时保留好双方存在劳务关系的证据,如工作服、工作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以便在发生侵权行为时为自己合法维权。
近日,相关媒体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主播在直播间自称“儿子”“女儿”,称呼观众为“爸妈”,以暗示珠宝文玩在二手市场的高回报率等方式,诱导消费者下单囤货。这些直播间的受众多为中老年人,多名受访者表示家中老人整日沉迷观看收藏品卖货直播,在直播间内疯狂下单,即使贷款也要消费。 显而易见,这和此前被媒体曝光的在直播间编造苦情戏骗老人买所谓“神药”的营销策略如出一辙。且不说称呼观众“爹妈”这种销售方式有多老套,“几百元就能买到稀世珍品”这种口号怎么看都“一眼假”。但这类直播利用老年群体辨识能力弱,用高回报率的幌子来蛊惑消费,用“亲情营销”收割中老年消费者,导致他们被骗。 虽然这类直播往往套路浅显、话术重复,但由于直播擅长打“擦边球”,用各种模糊用语、谐音词逃避审查,举报和维权极其困难。面对这种“坑老”行为绝不能放任不管,各方应行动起来,不能让骗子大行其道。 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直播平台的监管力度,督促直播平台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处罚标准。平台方为直播提供土壤,理应对直播内容及售卖物品进行全程监管,对于故意模糊字眼、说缩略词等,以擦边形式来绕开平台的审核,以及更名或转移到二店等形式继续开播的直播间,平台应升级优化监管及惩处机制,强化对相关直播间和账号的审查,及时进行标记、预警或者作出处理。同时,应提供人性化的投诉处置机制,确保消费者投诉渠道的畅通,配合相关部门对其中可能涉及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调查。 将深陷在收藏品直播间的中老年人拉出来,离不开现实中亲友及相关监管部门协同助力。帮助增强老年消费者对网络直播诈骗行为的辨识能力、加深对网络直播技术、第三方支付手段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等,全社会应长期坚持不懈的从多方面对老年群体加强教育宣传。此外,子女们也应及时关注老人的上网情况,关注老人的情感需求,重视对老年人的关爱和陪伴,为老人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呵护。 直播不应成为此类黑灰产业链的一环。我们在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让老年人充分享受安全健康且趣味性的老龄生活。
又到一年毕业季,毕业生即将走出校门迈向社会。大家在努力求职的同时,要避开套路和骗局。近期,人社部梳理了十类常见的求职陷阱,并发布防范提示。 境外高薪诱骗陷阱。现在很多骗子把违法犯罪活动包装成境外“高薪”工作,引诱求职者上钩后,可能会将其拐骗到境外从事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防范提示:看到这种境外高薪诱惑,一定要查经营公司是否具备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以及行业平均薪资水平,如果高出很多就要考虑是否有陷阱。 传销陷阱。基本以轻松赚大钱、无需面试直接上岗为噱头。传销面试或工作地点比较偏僻且转换频繁,业务不能清晰说明。防范提示:毕业生务必清楚传销属于违法行为,对发展下线的宣传,要保持头脑高度清醒。如果不慎进入传销,第一时间脱身报警。 黑中介陷阱。典型特征是没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等资质,以冒充或伪造相关资质骗取毕业生信息,收取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等费用。入职时,编造各种理由拒绝上岗或中途辞退。防范提示:应当优先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正规市场中介机构,与市场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时,不要轻信其口头承诺,一定要看清签约的内容,不要盲目签字。 “刷单诈骗”陷阱。一些诈骗分子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赚钱、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诈骗。其特点是门槛较低,号称轻松兼职、薪酬丰厚。防范提示:应了解岗位的市场薪资水平,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内推”陷阱。个别中介机构或个人以帮助求职者推荐进知名企业,优先录取等名义收取高额费用。防范提示:收费“内推”、保offer等多属虚假宣传,求职者不可抱着“走捷径”“靠关系”等心态轻信骗子的话术。 “培训贷”陷阱。个别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以高薪就业为诱饵,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支付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毕业生可能会面临身负高额借贷或投入高价培训费用,又没能就业的不利局面。防范提示:毕业生要增强辨别意识,慎重签署贷款协议或含有贷款内容的培训协议,注意保留相关材料。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 “猫腻合同”陷阱。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个别用人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规避用工责任而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有的仅签订《就业协议书》,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的合同内容简单,缺少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工资等具体内容;有的以少缴税款为由,准备两份不同薪资的“阴阳合同”。防范提示:法律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双方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前,要注意是否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条款,不可草率签订。 “假试用”陷阱。有的用人单位超过法定上限约定长时间试用期,或重复约定试用期。有的用人单位以试用期为由,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不缴纳社会保险。还有的用人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大量招聘毕业生,试用期约定较低的工资,等试用期结束后,便以各种理由解聘,“假试用,真使用”。防范提示: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期间,应缴纳社保,工资水平不低于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且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扣证件”陷阱。有些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借保管或经办社会保险、申办工资卡等名义,扣押求职者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等证件。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可能会做不法行为或开银行卡等。防范提示:求职者不要将证件原件交付他人,如有需要,仅出示即可。需要提供证件复印或影印件的,要注明具体用途。 虚假信息陷阱。有的用人单位为了增加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故意夸大单位规模、业绩、发展前景、工资和福利等。防范提示:求职时要详细询问岗位信息、工作内容,避免入职后发现实际工作与预期有出入,浪费时间和精力。 人社部提醒广大求职者,通过合法的、正当的、信誉好的信息渠道了解招聘信息。应聘时,要保护好个人信息,接到招聘邀约后,及时上网核实相关信息。一旦遭遇上述求职陷阱,或恶意解约等情况,请拨打12333电话或前往人社部门投诉举报。如果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伤害,请立即报警。
近日,有网友发布网帖反映,疑为浙江温州文成县卫生健康局下发的文件显示,该县某医院职工遭遇电信诈骗损失4万多元,县卫健局全县通报批评,对该职工和所在医院均予以处罚,涉事医院扣除绩效奖10万元,取消2024年度评优评先资格;职工个人由涉事医院扣除绩效奖1000元,取消2024年度评优评先资格,两年内暂缓职级晋升。6月22日,文成县权威部门官方人士回应称,文成县卫生健康局经重新研究,认为上述决定不当,予以撤销。(6月22日极目新闻) 医院职工遭电诈,未得到主管部门的慰问帮助也就算了,反而连同单位一起被通报批评和处罚,造成“二次伤害”。 诚如律师所言,《反电信诈骗法》第六章规定了对于电信诈骗者、银行、电信服务商等实施或者帮助实施电信诈骗的法律责任,但没有也不可能明确对受害者进行处罚——该同情的不同情,不该管的却非管不可。难道是被电诈给单位丢脸了,又或许影响到医生乃至整个医疗系统形象,才如此大动干戈? 筑牢卫健系统反诈防骗防火墙也好,坚决遏制医务人员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发生也罢、对有关部门而言,需要做的工作是宣传防诈反诈常识,让大家提高反诈意识,而不是反过来处理被电诈员工。 此外,点名道姓把受害者当成反面教材,并广而告之,有侵犯个人隐私之嫌。以后如果再有人被电诈,恐怕连报警都不敢报了。那么,犯罪分子岂不更猖獗? 说到底,防电诈不是这么个防法,反电诈也不是这么个反法。要知道,这不仅仅让电诈受害人雪上加霜,还侵犯了其和单位的合法权益。好在引发争议后,该卫健委认为处罚不当,已被撤销,还了受害者和单位公道。知错就改,也算是回应了社会关切,但更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人民有免于无端伤害的自由,也有免于“二次伤害”的权利。对于随便滥用权力,涉嫌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公职部门及其领导,也应严肃依法依规查处。而要从根本上防止权力滥用,还需要加快步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权力在法治轨道上顺畅运行,在阳光下透明实施,避免民众遭受不必要的误伤,特别是那令人痛心的“二次伤害”,让民众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和谐与安宁之中。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首批33个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涵盖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集中用餐单位食堂等食品生产经营业态,以及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等重点食品类别。这份清单是对食品行业安全生产的一次重要规范。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无论是家庭的一日三餐,还是超市的米面粮油、餐馆的小炒外卖,安全都是消费者最基本、最重要的诉求。风险管控清单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让人们再次看到国家对保障食品安全、守护群众健康的坚定决心。 清单的发布,标志着食品安全监管进入更加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从生产到销售,从原材料到成品,每一个环节都被纳入严密监管。特别是针对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等敏感领域,清单通过明确风险点和相应的管控措施,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企业无论大小,都有了可参考的风险管控说明书,也便于监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 这份清单是食品安全监管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管迈进的重要一步。传统的事后监督模式,往往在问题发生后才进行追责和整改。而事前事中监管则强调在问题出现前就进行严格监管。这种预防性的监管方式,有望及时发现并解决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有效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是预防潜在风险、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 事前事中监管,要求企业加强自我约束,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企业作为食品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其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食品的安全。在风险清单的引导下,企业将更加注重食品生产的重要环节,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食品安全无小事,更好确保食品安全,需要将风险防控融入到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构筑起一张无缝的食品安全网,守护好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广州互联网法院近日公布了一起案件,某网店在开展优惠促销活动时称,全店前50笔订单可享受0元购优惠,消费者李先生在活动当日用“1秒”付尾款,却还是没能挤进优惠名单里。李先生将商家诉至法院。经调查取证,法院判定商家存在欺诈行为。 1秒付尾款仍无缘“前50名”,那前50的手速得有多快?根据商家之前的“解释”,前50名中有48个订单均是1秒之内完成了下单和付款。如此极限的操作,不用细想都觉得离谱。事实上,在法院要求商家随机就三笔交易提供相关的真实性证据后,商家直至判决作出时仍未能提供。先用虚假的优惠诱使下单,再用虚假的名单糊弄消费者,如此套路,被判欺诈一点也不冤! 然而,这些看似并不复杂的套路,若不是遇到一位“较真”的消费者,还真不一定能被拆穿。这类促销活动本就信息不对称,即便有暗箱操作,消费者也容易被蒙在鼓里。而那句没有法律效力的“商家拥有最终解释权”,往往就能唬住不少人。结果,这些明明一戳就破的骗局,硬是被“既当裁判又当选手”的商家玩出了花样。 这套“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看似被一些自作聪明的商家玩明白了,但也不是没有“天敌”——无法举证验明真伪正是其死穴。眼下正值各大电商平台的促销季,此次案件既是提醒,也是警示。消费者不妨多留个心眼,多留些证据;商家也最好少玩些心眼,少一些套路。
日前,深圳市反诈骗中心发布消息称,今年4月全市电诈刑事警情、案件量环比上升,电诈受害者呈覆盖面广、职业群体多等特点,最小、最大受骗者分别为7岁、96岁。诈骗方式有通过“快递送礼”引流的,有通过FaceTime视频来电的,还有冒充网信部门的……不断通过翻新编造诈骗事由。 据悉,今年3月10日,市民小云(化名)在闲鱼App上购买演唱会门票,有人冒充平台客服联系她说,她购买演唱会的钱款被冻结了,需要她添加QQ号并进行转账验证。随后,小云按照对方的指引,向相关账户转账8.2万元。在她转账之后,对方又要求其继续转账。意识到可能遭遇诈骗后,小云立即向警方报警求助。 这是深圳市反诈中心发布的典型案例之一。去年以来,全国各地演唱会掀起一次次热潮,诈骗分子也盯上了广大歌迷。据悉,小云遭遇的正是典型的演唱会门票骗局。该类手法的诈骗对象以年轻群体、学生群体为主。市反诈骗中心提示,广大市民在闲鱼、小红书等平台浏览或交易时,不要忽略平台发布的风险提示,不要私下交易或提前确认收货,否则容易上当受骗。 此外,还有市民在网上添加陌生网友或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为好友,听信其花言巧语后跟着投资虚拟币、贷款、一起炒股、一起做网络兼职赚钱,或接到声称“航班延迟,需退票或改签”“平台扣费,不取消会自动扣费”等事由的陌生来电,进而被引导到手机上进行各类转账操作,让诈骗分子得逞。 在深圳市反诈骗中心发布的12款典型案例中,主要诈骗类型有快递送礼引流骗局、房屋租售引流骗局、投资虚拟币骗局、大师带炒股骗局、网络交友(做任务)骗局、演唱会门票骗局、虚假贷款骗局和陌生来电类骗局。其中,陌生来电骗局又包括FaceTime类、抖音扣费类、机票退改签类、针对留学生类、针对老年群体类等骗局,即通过陌生来电对受害人实施精准诈骗。
收到“艳照”一张?定睛一看,主角竟是“自己”!随后,收到恐吓信息如果不乖乖交钱,“艳照”就要公布于众……当你遭遇这样事情,会掉入诈骗分子的陷阱吗?事实上,“艳照”可能是诈骗分子使用AI动态换脸技术PS而成,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骗钱!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席王派出所接到一名男性群众报警称:自己忽然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信息,打开一看心惊肉跳——信息中赫然是一张“自己”和一名陌生女子的私密照,并附文字“下午两点之前联系我,否则将照片发给你亲戚朋友,并将散布到互联网上”。 尽管报警人知道这个是合成的照片,也知道对方是在敲诈勒索自己,但照片一旦传出难免会影响到自己正常生活及工作,于是立即拨打报警电话。 席王派出所民警出警后到达现场并告知报警人,此类信息系诈骗信息,对此类诈骗信息采取不予理会,不做任何回应的方式处理。同时,民警引导其在自己手机上下载“国家反诈”App,在“国家反诈”App软件中对对方进行举报,有效避免了金先生财产损失。 据民警介绍,近期,依托AI换脸技术,利用PS不雅视频或不雅照进行敲诈勒索的手法又再抬头,全国多地有网友收到类似信息,不法分子通过不法渠道收集或购买公众人物的公民个人信息,然后使用电脑软件“移花接木”,合成虚假的“不雅视频”或“不雅照片”,精准发送给对应的公众人物,从而实施诈骗行为。 这类诈骗有三个特点,侵害对象广泛,侵害对象主要是企业家、各行业管理者、公职人员等社会公众人物。模板统一,不法分子按照固定模板合成制作虚假“不雅视频”或“不雅照片”,通过手机短信、纸质信件或电子邮件等匿名点对点发送给选定的公众人物。诈骗话术如出一辙,不法分子以恶意骚扰、所谓举报、向身边人散播等手段威胁敲诈受害人,迫使受害人将钱转入指定的银行账户。 那么,遇到此类信息应当怎么办呢?警方提示:凡是突然收到不明来路的照片、视频,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加强保密意识,避免泄露个人隐私遇到此类诈骗,注意及时完整保存图片、视频、文字等证据,及时拨打110报警;当有陌生来电准确说出你的个人信息,并告知有紧急事宜需处理、或有礼品需收取时,请保持冷静并通过官方途径进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