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需审批、洗白征信?谨防贷款“黑中介”圈套!
“仅凭身份证,当天可放款”“特殊渠道快速、低息贷款”……近期,一些贷款“黑中介”以各种优惠条件为幌子诱骗借款人借贷,如果不注意辨别就容易上当受骗,遭受财产损失。 北京市银保监局近日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提高警惕、谨防贷款“黑中介”的五个圈套: 圈套一:“包装贷款”。“黑中介”谎称通过包装资料可以解决借款人“银行流水不够、收入不达标”等资质方面的困难。这其中存在很大风险:一是资料造假被金融机构查出,结果自然是拒贷,还会被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二是个人信息泄露,相关资料可能被“黑中介”拿去申请贷款。 圈套二:“无需审批”。“黑中介”一般将目标锁定在收入不稳定人群,拿“1分钟办理、无需审批”“仅凭身份证,当天可放款”等当噱头。而被这些虚假信息迷惑的借款人,往往拿到的是一份“天价”合同,最终造成无力偿还的结果。 圈套三:“贷前收费”。“黑中介”承诺低息、快速放款,但前提是借款人先要交一定的保证金、押金,以证明自己的还款能力。一旦借款人交了钱,“黑中介”就会消失无踪。正规的金融机构在正式放款前不会向借款人收取任何费用。“黑中介”一般没有实际业务,图的就是借款人支付的费用,因此会以各种名目收费。 圈套四:“宣称有关系”。“黑中介”宣称自己在金融机构有熟人或者有关系,可以帮助借款人轻松贷款,而且利息很低,不过需要缴纳服务费。如果借款人信以为真,交了所谓的服务费,不仅贷不到款,还会被骗钱。正规金融机构都有严格的贷款审核流程,并不是内部人员能左右的。 圈套五:“洗白征信”。“黑中介”谎称只需几千元就能洗白个人征信,事实上征信报告只有上报的商业银行才可以修改、更正,除此之外,任何机构或个人都无权更改。不良征信记录会在还清全部逾期欠款及罚息的5年后自动消除。 如何防范可能的贷款陷阱,北京市银保监局表示,正确贷款应做到“三要三不要”,远离贷款“圈套”。 一是花钱要理性,不要让个人贷变成“烧钱贷”。要树立正确消费观,对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做出正确判断,量入为出、理性借贷。不要忽视自身的实际收入水平,不计后果、盲目借贷,否则一旦资金吃紧,就容易陷入“黑中介”贷款的圈套。 二是借钱要正规,不要把“李鬼”当成“李逵”。消费者可以通过“三看”辨别金融机构是否正规:一看联系方式与经营场所,正规金融机构会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联系方式,不会只有一个简单的贷款网站,更不会只有一个QQ号或一串手机号码;二看前期费用和贷款利率,“无门槛、低利息”的贷款产品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三看受理区域与营业执照,正规金融机构会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借款人可以登录当地工商部门网站看是否已经注册。 三是维权要理智,不要让中介贷变成“中介害”。如果不幸陷入“黑中介”贷款陷阱,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寻求正确维权渠道。消费者应保留相关证据,及时报案。
-
当心网上低价租房诈骗
中心地段,超低价租房,空调、WiFi一应俱全……在网上看到这样的租房信息,你心动吗?如果心动,就要小心了,在“净网2020”专项行动中,江苏省无锡市公安局破获一起“假中介”诈骗案,正是以这类信息为诱饵,已查证500余人上当受骗。 无锡市公安局锡山分局网安大队在网上巡查时发现,有一伙人经常在安居客、58同城等中介平台上发布远低于市场行情的租房房源信息,有欺诈嫌疑。刚来无锡市的王某,急于租房,看到相关中介平台上的信息后,立即加了对方微信,不想正中了这伙人的圈套,支付288元带看押金后,对方就将他拉黑了。王某无奈,只好报警。 警方介绍,案件受害人还在进一步核查中。目前已查证,该团伙骗取了500余名受害人10余万元。警方特别提示,对于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房源,一定要仔细甄别,不要因为贪图便宜而遭受损失。另外,警方还呼吁,即使被骗金额不大,受害人也应及时报警,既方便警方取证,也保护他人不再上当受骗。
-
游戏装备交易 警惕各类骗局
“孩子为了玩游戏‘升级’,花了不少钱买装备。”近日,市民张女士无奈地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游戏玩家不惜花重金购买游戏装备,而倒卖游戏装备的黄牛、骗子也随之出现。为此,市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游戏装备交易骗局,不要轻信“低价充值”“高价收购”等伎俩。 “孩子放假玩游戏,‘买皮肤’花了好几百元,前些天在网上看到可以低价买,孩子就要买,我没同意,因为不确定真假。”市民吴先生告诉记者。记者搜索网络购物平台看到,有多种游戏装备出售,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但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出售的游戏装备价格明显略高,有的卖家销售游戏号价格高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据消协人士介绍,青少年成为这一消费领域的主力军,正因如此,往往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有的不良分子会谎称出售游戏装备,收钱后立即拉黑买家;还有的以收购装备为名,在获得装备后不付款玩“人间蒸发”。 为此,消协人士提醒广大市民,游戏消费要量力而行,不要轻信“低价充值”和“高价收购”,不要在自己不熟悉的网站上进行游戏账号交易,以免上当受骗。其次,要谨慎对待以各种名义让消费者交纳费用的行为,特别是“交手续费”“账号解冻”“押金”等,大多是骗子的骗人手段,切勿上当。此外,网络游戏中青少年较多,广大家长应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增强孩子的防诈骗意识,尽量不要将手机支付以及银行卡密码等告知孩子,以免孩子偷偷消费。
-
警惕!远离假冒金融App
随着金融机构服务日益转向手机端,金融App成为许多用户办理金融业务的主要渠道。如今,转账、借贷、还款、支付,都可以通过金融App轻松完成,但这也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假冒金融App的出现,就直接危害到用户资金安全。 近日,浙江警方成功破获3个涉嫌为假冒App犯罪提供非法短信服务的团伙,抓获嫌疑人十余名。经初查,上述嫌疑人自今年2月起,共发送假冒App诈骗短信数千万条,嫌疑人将假冒App下载短链接置入短信中,诱使用户点击下载,之后通过收取工本费、解冻费、保证金、担保金等方式实施诈骗。 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的监测,截至今年2月底,发现互联网金融仿冒网站4.81万个,互联网金融仿冒App2801个,仿冒App下载量3343.7万次。由于此类假冒App通常与正规App的名称、图标以及功能体验等十分相近,不少用户难辨真伪。假冒App诈骗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假冒App的开发者、网贷系统伪造者及个人信息贩卖者等,需要监管部门、机构平台、应用市场的共同抵御应对。 从此类诈骗行为的一般手法来看,其欺骗网络用户的过程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诱骗下载。诈骗分子利用伪基站仿冒成官方号码,向用户发送包含注册链接的欺诈短信,或者通过假冒公检法、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客服等方式,来引诱受害人下载假冒App。 第二步,实施欺诈。当受害者下载假冒App后,诈骗分子就会通过核实个人信息、进行身份验证等来套取受害者的银行卡号、密码等,或者利用收取所谓的工本费、解冻费、保证金、担保金等方式,诱导受害者向某些账号转账。 第三步,套取钱财。当诈骗分子获取受害者的相关信息之后,便直接将受害者银行卡里的余额取走,或者在收取所谓的工本费、解冻费、保证金、担保金之后,直接将受害者拉黑。 专家表示,除了机构和监管部门加强应对外,用户也要注意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在使用金融App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正规网络贷款平台不会在授信审核过程中收取任何费用,所谓关联认证金、履约保险费、保证金、银行卡解冻费等都是诈骗分子的托词。 二、正规金融服务平台的客服不会通过非官方渠道(个人微信、个人QQ)和用户联系,也不会向用户索要个人信息和验证码,出现非官方客服联系的情况,一定要注意核查对方身份,不要向陌生个人账户转账。 三、下载App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官方软件,务必在正规应用平台下载,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应用供应商、链接以及二维码下载安装软件。
-
开学在即 准大学生谨防电信诈骗
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结束了高中生活,“准大学生”即将步入人生新阶段。开学在即,还需提防各类电信诈骗。 开学在即,出行是电信诈骗的常用借口,不法分子以“航班、列车因控制疫情、故障等被取消,办理退改签可获赔偿”为理由,或以“受疫情影响,快递滞留补偿”等为由,诱导受害人点击虚假网址,要求提供验证码等信息,进而盗取受害人银行卡中资金。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应该通过正规渠道验证信息真伪,拨打官方电话核实情况,或者直接登陆正规订票APP进行查询。非旅客原因造成航班延误或取消,退改签不收钱。电话中提出要求转账,一律拒绝。购买机票应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客服电话、机票代售点等正规途径,避免点击到钓鱼票务网站或虚假APP,造成经济损失。 据公安部门表示,开学季以办理助学贷款为借口进行电信诈骗的案例也有发生。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困难家庭学生可向当地教育部门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不可轻易相信非官方渠道发布的各项信息。 据了解,开学季常见的还有“刷单”电信诈骗。不法分子通常以刷单为名义,提供兼职赚钱机会。公安部门提醒网上兼职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还有可能落入不法分子骗局,要警惕刷单诈骗陷阱,切莫贪小便宜。
-
警惕以“出国务工”为名实施诈骗
随着出国务工热潮逐渐兴起,“出国淘金”似乎成了打工者的梦想。然而,一些打工者误信骗子,出国务工不成反被骗走钱财。德城区苗某假借办理出国务工手续为由,向多人骗取钱财以供个人消费,最终获刑。 近日,由德城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提起公诉的苗某,被德城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责令其退赔违法所得83万余元。 据指控,2018年5月以来,苗某虚构身份,谎称在某单位上班,负责招聘人员出国务工,并承诺能办理出国务工证、技工证。张某、王某、李某等人听说苗某能办出国务工的事后,便按照苗某要求交付各种费用。苗某与被害人签订劳务合同,并给被害人提供自己伪造的收据,组织被害人体检、进行英语培训,以此获取被害人信任,收取的费用都被他用来个人消费。 因苗某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迟出国务工时间,被害人去某单位核实此事时,才发现根本没有苗某办理的某国家务工项目,遂报警。苗某到案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其利用虚假身份骗取被害人信任,以帮助被害人办理出国务工为由,先后骗取57名被害人共计83万余元。 检察官经审查认为,苗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规定,应当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办案法官提醒:骗子们利用劳务人员急于出国但又不了解相关法律和办理程序的情况,骗取高额的“介绍费”“手续费”等,被害人被所谓“高薪酬、好福利”所吸引,轻信他人,上当受骗。正规劳务输出公司具有商务部批准的外派劳务或境外就业经营资格,且办理劳务输出需要提供本人身份证、护照等相关证件,签订《外派劳务合同》。出国后发现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与国内承诺的相差甚远,要第一时间收集各类证据,同时通过报警等合法途径进行维权。
-
银保监会提示合理使用信用卡 不要“以卡养卡”“以贷还贷”
根据信用卡业务的一些投诉热点和消费误区,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日前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合理使用信用卡,树立科学消费观念,理性消费、适度透支。 银保监会表示,信用卡的主要作用是满足金融消费者日常、高频、小额的消费需求。但有些消费者过度依赖信用卡透支消费,背负了超出其偿还能力的大额信用卡贷款,甚至陷入“以贷还贷”“以卡养卡”的境况,导致资金紧张、还款压力倍增等问题。还有消费者将信用卡借款违规用于房地产、证券、基金、理财等非消费领域,放大资金杠杆,易导致个人或家庭财务不可持续,也致使金融机构风险累积。消费者应当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理性透支消费,不要“以卡养卡”“以贷还贷”,更不要“短借长用”,合理发挥信用卡等消费类贷款工具的消费支持作用。 银保监会表示,信用卡如有欠款或拖欠年费情况,会产生息费成本,也可能影响个人征信。消费者在申请、使用信用卡时,应充分了解信用卡计结息规则、账单日期、年费/违约金收取方式等信用卡相关信息。信用卡分期还款和最低还款方式可以暂时缓解压力,但也会产生相应的费用和利息,消费者应当合理选择信用卡分期还款或最低还款方式,避免信用卡逾期。 银保监会提醒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消费时,应合理规划资金,做好个人或家庭资金安排和管理。考虑自身实际需求、收支状况理性消费,坚持“量入为出”的科学消费观念,做好个人或家庭财务统筹,防止因为过度消费而影响日常生活。
-
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关于合理使用信用卡的消费提示
近年来,信用卡业务发展较快,已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居民消费、方便居民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使用信用卡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突显。根据信用卡业务的一些投诉热点和消费误区,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0年第四号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应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合理使用信用卡,树立科学消费观念,理性消费、适度透支。 一是科学认识信用卡功能。信用卡的主要作用是满足金融消费者日常、高频、小额的消费需求,方便消费者生活。但有些消费者过度依赖信用卡透支消费,背负了超出其偿还能力的大额信用卡贷款,甚至陷入“以贷还贷”“以卡养卡”的境况,导致资金紧张、还款压力倍增等问题。还有消费者将信用卡借款违规用于房地产、证券、基金、理财等非消费领域,放大资金杠杆,易导致个人或家庭财务不可持续,并会承担相应后果,也致使金融机构风险累积。消费者应当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理性透支消费,不要“以卡养卡”“以贷还贷”,更不要“短借长用”,合理发挥信用卡等消费类贷款工具的消费支持作用。 二是合理使用信用卡。信用卡如有欠款或拖欠年费情况,会产生息费成本,也可能影响个人征信。消费者在申请、使用信用卡时,应充分了解信用卡计结息规则、账单日期、年费/违约金收取方式等信用卡相关信息。信用卡分期还款和最低还款方式可以暂时缓解压力,但也会产生相应的费用和利息,消费者应当合理选择信用卡分期还款或最低还款方式,避免信用卡逾期。 三是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在使用信用卡消费时,消费者应合理规划资金,做好个人或家庭资金安排和管理。考虑自身实际需求、收支状况理性消费,坚持“量入为出”的科学消费观念,做好个人或家庭财务统筹,防止因为过度消费而影响日常生活。
-
倒卖信息、违法配资、网络诈骗……擦亮眼睛严防“荐股黑群”
随着股市开始火热,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上的一些“荐股黑群”也开始活跃。群内有所谓“庄家”“大V”进行忽悠式荐股,侵害股民权益。 41人的“荐股群”,40人是“托儿” “您好,有一个股票盈利群想邀请您加入。”“现在拉您进入的是VIP交易信息内部群。” 新华社记者发现,不法分子常以电话推荐、主动拉入等方式将部分股民诱入“荐股黑群”,再通过诈称自己或团队是“大V”“股神”操控股民牟利。 ——夸大其词,蒙“入会费”“内部信息费”。记者在一个名为“谈股论金大家赢”的微信群中看到,有人反复发送“免费领取最低收益18%内幕股代码”文件;还有自称是助理和分析师的人持续发送据称是购买文件者个人账户不断赚钱的截图。 一名群里管事的人说,其团队“有内幕、够专业”“很安全”,记者只要缴纳3999元入会费,就能得到“牛股最佳买卖点位和建仓时机”内部信息,而实际上所谓“内幕股代码”不过是一些从网络上随便找来的公开资料。 ——“十面埋伏”,骗“平台充值费”。“41人的荐股群,40人是‘托儿’,就我是‘韭菜’。”投资者顾某被上海嘉定警方告知,他差点被骗得血本无归。 顾某称,他被网上认识的“炒股大师”拉进了荐股群,“大师”强烈推荐顾某充值10万元,加入炒股“战斗营”赚大钱。 记者从警方了解到,顾某所在荐股群内,仅他一人是真实投资者。另外,“大师”推荐的炒股APP也被动了手脚,其显示市场信息会比真实市场滞后1至2分钟,这让“大师”的涨跌判断几乎百发百中。 ——服务“庄家”,坑投资者接盘。6月19日,证监会发布风险警示称,有媒体报道个别股票交易中有“大V”为配合“庄家”出货进行忽悠式荐股,投资者接盘后股价暴跌损失惨重,需高度警惕。 开户半小时信息就泄露 有信息贩子藏身网络社交平台 不法分子通过“荐股黑群”除了诱骗操纵股民外,还有一个重大危险是违法出售股民的身份、财产、交易等重要信息。记者调查发现,在网络社交群组中存在一批不法卖家,批量出售股民重要信息。 “中国股民投资学校”QQ群中的一名卖家向记者表示,可大批出售股民姓名、电话、持股、资金等具体信息。 记者了解到,股民信息多是通过技术手段从一些知名证券金融公司的网络系统或交易软件中盗取,“股民开户半小时内,姓名、电话号码和所在券商公司名字就能拿到”“要多少人都能供应”。 有部分不法卖家出售“成群”股民,直接向荐股群引流;还有的甚至直接出售“荐股群”。一名卖家告诉记者,他直接供应成品荐股群,群内每名股民计价160元。 还有此类卖家向记者表示,可根据股民持仓情况、浏览股票记录、投资偏好等信息,为买家“定制”符合特定标准的股民资源包,这类股民群更便于买家“收割”。 记者还发现,部分网络社交群组中有人声称能提供场外配资等非法资金服务。据一名经营者发给记者的资料显示,其可配资3至10倍杠杆,交易模式为“T+1”, 建仓后即收取总金额0.58%的“建仓费”,每天再收总金额0.18%“递延费”。 警方提醒,此类非法交易风险巨大。有犯罪团伙专门以高额配资为“诱饵”对股民实施网络诈骗,目前全国多地均有股民受害。 根治“荐股黑群”要靠技术升级与监管合力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等多名专家认为,治理“荐股黑群”涉及网络安全、金融监管等多个方面,形成有效监管合力非常重要。 针对目前股民信息通过证券相关APP大量外泄的情况,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方超强建议,证监、网信、工信等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规范或技术标准,提高定期检查和测评频率,进一步提升此类APP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对于“荐股黑群”和信息贩子多藏身网络社交平台这一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臧雷指出,国家网信办相关规定明确要求互联平台运营者对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互联网群组、账号信息等,有依法依约采取警示整改、暂停发布、关闭群组账号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的义务。平台运营者应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更积极主动地落实监测、报告和治理义务。 记者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了解到,目前该所依托AI等新技术,开展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展投资者画像分析,使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图形化的账户关联分析模型,应用文本挖掘技术实现“网络黑嘴”自动侦测等应用研发,致力于更早发现隐患,更好保护投资者利益。 证监会郑重提醒广大投资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请务必提高警惕,理性投资,以免上当受骗。对操纵市场、非法荐股等违法行为,证监会将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发现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查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将空置房换锁后出租?租房时要小心黑中介“陷阱”
随着疫情的好转,来沪求职、复工、复学的人逐步增多,租房市场又热闹了起来。“安家”才能安心学习工作,租房时要小心黑中介“陷阱”。 一天,公安机关接到毛某报警称:其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房屋在其未知情的情况下房屋门锁被换,租客徐某已在其中居住时间达三个月,并已向“老姚”付款2万余元。 经审查:犯罪嫌疑人姚某将位于浦东新区的动迁房东未入住的房屋通过换锁后,向被害人徐某谎称受房东委托出租房屋,向被害人徐某出租该套房屋,骗得人民币1. 9万余元。姚某使用同样的手法,将此小区的9套房产进行出租,诈骗所得共计8.2万余元。 据姚某供述:自己是房屋私人中介,在案发小区有一套自己租的房屋作为门面店,并在附近贴了小广告招揽客人。“我主要是看哪家还是毛坯房,确定没有进来居住,我就会叫私人锁匠来把门锁打开,然后重新换锁用于出借。” 浦东检察院认为:被告人姚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多次骗取他人钱款,数额巨大,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指控的全部犯罪事实和罪名,姚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 检察官提醒 租房再急,也需谨慎。骗子套路多,要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房源信息,要让房东出示房产证、身份证和户口本等有效证件,核实房主房屋基本信息……随时“多个心眼”,避免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