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上流传“不同人群使用不同颜色社保卡”,是假的;“考取社工证包分配,还能优先录取为公务员”,也是假的。而传言中的“水稻上山,实际上毁林造田”,根本上就是在故意歪曲事实。 7月15日,中央网信办通报了包括“水稻上山”等在内的多起典型案例。据报道,一些网络账号杜撰、歪解公共政策信息,误导群众、从中牟利,中央网信办指导网站平台开展重点排查整治,共处置违法违规账号373个。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坚决打击造谣传谣行为,从严查处发布谣言的账号主体,曝光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 所谓的网络造谣传谣,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近年来,一些自媒体从业人员,为赚取点击率和关注度,假借社会热点事件编造传播网络谣言,其实亦不鲜见。但杜撰、歪解公共政策,公然自编自导自演,无中生有“造热点”“带节奏”以牟取私利,可谓是新趋势新动向。 相较于一般的社会热点事件,公共政策覆盖的人群更广,相关度更高。对某些流量“挖掘者”而言,他们对造谣引流的路数,已经纯熟于心。他们非常明确地知道,什么样的内容能够精准迎合人们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散发,并且收获不菲的流量。 从通报的典型案例看,造谣者无疑是深谙受众心理的。社保卡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当然人人关心;而“考取社工证,能优先录取为公务员”,则是有些培训机构,利用公众对职业资格认定的信息差,忽悠老百姓考证捞钱的花招。而在短视频时代,不仅有编造出来的文字,还嫁接视频来“佐证”。如今有图不一定有真相,网民们想要拨开迷雾看到事实,还真是不容易。 随着网络技术在移动终端的普遍运用,信息的高速传播就使谣言伤害的威力更大,它实际上成了一种病毒传播模式。试想一下,当一则事关公共政策的精制编造的谣言频频被转发,这种裂变式的传播,会对社会秩序造成怎样的干扰和破坏。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人是真实的,其一言一行都留有痕迹,不可能是来去自如的“造谣场”。此次网信办严厉查处造谣传谣账号,就是在向那些只为博眼球、蹭流量的无良自媒体“亮剑”:别打杜撰、歪解公共政策的歪主意!想不择手段地赚流量,等待TA的还是那句老话,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造谣必被严惩。
随着今年“超长三伏天”来临,主打“冬病夏治”的三伏贴格外火爆,各个医院的中医科挤满了来贴三伏贴的患者。除了前往医院贴敷,许多消费者为了省事选择在电商平台购买三伏贴。但是《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网售三伏贴乱象丛生,不仅各家产品成分各不相同,而且产品类别、使用方法、生产标准也十分混乱,说不清到底是日用品、保健用品,还是医疗器械。 网售三伏贴堪称“万能贴”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理论而发明的一种外用的贴敷治疗方法,其结合了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孟广松向记者介绍,今年闰二伏,三伏天长达40天,每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贴敷次数不超过3次(1天1次),也就是说最多不超过12次。三伏贴适应的病症包括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阻肺等,还有一些人群,比如体质虚弱、冬季容易反复感冒的人,以及容易打喷嚏、外感的小儿,都适合在三伏天通过冬病夏治的方法来预防冬季疾病的急性发作。 在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贴敷的号已经没有了,APP上挂号至少需要提前一周,还有人是提前一两个月预约的号,或者以前贴过的患者加入了我们的微信群,也可以提前预约挂号。”她还解释说:“不是限号,而是因为贴敷的药剂就那么多,没有号就没有药。” 医院里的三伏贴供不应求,许多人为了方便就在电商平台购买三伏贴自己贴敷。那么网上买的三伏贴用起来靠谱吗?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销售的三伏贴产品种类繁多,产品成分、使用方法各不相同,还有的产品声称疗效十足,堪称是“万能贴”。 记者在电商平台以“三伏贴”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排名靠前的“荆王御艾旗舰店”客服人员称其销售的三伏贴可以“调和阴阳、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温阳补虚、补中益气、回阳救逆、防病保健、强身益寿”。令人惊讶的是,其客服人员还告诉记者,三伏贴使用时间长达两个月,从7月1日至7月10日为伏前解毒,7月11日至7月20日为初伏驱寒,7月21日至8月9日为中伏清养,8月10日至8月19日为末伏化瘀,8月20至8月29日为伏后固本。在此期间,根据个人情况,可以连续贴3天,停1天再继续,或者连续贴7天,停3天再继续。按客服告诉的方法,记者算了一下,最少需要贴敷40天以上。 “梧善堂旗舰店”客服人员则告诉记者,店里售卖的三伏贴主要功效是:“小儿疾病,妇科疾病,呼吸疾病,肠胃疾病,脊椎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综合调理,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等。”其也是将7月1日至8月29日分成伏前、头伏、中伏、末伏、伏后5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至少选择3天贴敷,也就是说最少需要贴敷15次。 如果说网上其他商家售卖的三伏贴鱼龙混杂,那么作为上市公司的深圳可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售卖的三伏贴是否会比较正规呢?记者调查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某电商平台“可孚医疗器械旗舰店”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三伏贴主要是针对反复感冒、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抵抗力较差、慢性腹泻肠胃炎、风湿关节痛等,以及颈肩腰腿痛、痛经宫寒、湿寒体质等症状人群的三伏调理,或者日常保健护理。”关于使用方法,客服人员介绍称,三伏贴7月贴敷13次左右,8月贴敷9次左右,总共需要22次左右,并且称“三伏贴是保健作用,贴敷时间可以三伏天结束不再贴敷,也可以长期贴敷”。 成分复杂类别混乱 电商平台和医院销售的三伏贴相同吗?疗效又有何不同?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北京各个医院使用的三伏贴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温阳化痰贴,第二种是广安门医院的哮喘膏,第三种是西苑医院的补肺咳喘贴,儿童医院用的跟北京中医医院的一样。”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北京中医医院看到患者贴敷的温阳化痰贴主要成分为炒芥子、百都、白芷、醋五味子、冰片等,包装上印有北京市药监局的京药制字号Z20110007,属于正式批复的院内制剂。 而电商平台销售的三伏贴成分较为复杂,比如“可孚三伏贴”原料为艾叶粉、元胡、细辛、白芥子、甘遂、麝香等,“荆王御艾三伏贴”原料为蕲艾提取物、干姜提取物、热熔胶等,还有的产品成分达20余种,也有的散装三伏贴无任何标识。 除此以外,电商平台销售的三伏贴产品类别、产品标准十分混乱,说不清到底是日用品、保健用品,还是医疗器械。 记者调查发现,在电商平台销售的北京同仁堂、采芝林等老牌药企生产的三伏贴,基本都有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备案凭证编号、产品技术要求编号等,属于医疗器械类,但也有许多网售三伏贴属于“无证”产品。 比如可孚三伏贴的包装上没有生产备案凭证编号,记者询问:“三伏贴是日用品、保健品还是医疗器械?”“可孚医疗器械旗舰店”的客服人员明确回答是“医疗器械”,并称“生产注册证号为鄂汉械备20140154号。”但是记者查询发现,该注册证号备案人为武汉华卫科技有限公司,备案产品是一种透气胶贴(非织造布胶带),没有任何药物成分,也跟“可孚三伏贴”没有任何关系。 “荆王御艾旗舰店”客服人员称其销售的三伏贴是艾灸产品,包装盒上没有批准文号、生产企业名称,只标明了生产地址。“梧善堂旗舰店”客服人员则告诉记者,三伏贴是日用品,并称“是药房同款正品,一些药店、诊所也跟我们批发拿货”。客服人员还给记者发来了检测报告,记者看到,该检测报告显示,该三伏贴检测判定依据竟然为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结论为“所测项目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标准的规定要求”。 为什么“可孚医疗器械旗舰店”客服人员提供的生产注册号与“可孚三伏贴”不符?可孚三伏贴到底是不是医疗器械?有没有生产备案编号?记者与深圳可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取得了联系。其工作人员一开始向记者解释称:“可孚三伏贴委托给南阳一家工厂生产,生产注册号是这个工厂的。”记者提示说“这个注册号也不是南阳工厂的”,该工作人员再次核实后表示:“我公司在电商平台销售两款产品,其中空白贴产品名称是透气敷贴,属于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产品备案号为:鄂汉械备20140154号,生产厂家为武汉华卫科技有限公司;另外一款产品名称为三伏贴,生产厂家是南阳玖灸久艾业有限公司,为非医疗器械产品。为了便于消费者购买使用,因此将两个产品放在一个链接里搭配销售,客服人员混淆了。” 三伏贴使用有讲究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三伏贴不可滥用,有一定的适应证,有些患者并不适合贴敷,严格管理很有必要。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电商平台销售的三伏贴一般没有药字号的产品,不属于中医药管理局管理。“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电商平台的三伏贴产品有一些可能里面连药物成分都没有,具体效果也不好断定,跟医院里有多年临床和科研实践并且已经取得了药监部门合法有效的制剂批准文号的临床用药相比,区别还是很大的。” 孟广松认为,从中医角度而言,慢病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正在发烧的患者、皮肤易过敏的患者、瘢痕体质的人群、孕产妇等均不推荐贴敷三伏贴。 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委员会常委李光熙提醒消费者,使用三伏贴要慎重,有些急性感染的患者正处于感染期,如果贴敷了三伏贴,容易导致病程延长,甚至病情加重。这主要是由于三伏贴是偏热性的药物,容易导致感染性疾病病程变长,症状加重,所以不建议贴。一些咳血的患者、皮肤过敏的人,都不建议贴敷,两岁以下的儿童也不建议贴敷,因为这些患者贴敷以后容易导致皮肤产生一些比较严重的皮损、接触性皮炎,容易引起皮肤水泡等等。 孟广松还表示,很多网购三伏贴随单附送的穴位图也不准确,如果消费者在一些大血管或皮下脂肪少的部位贴错了,如八髎穴,一旦溃烂,很难愈合,还可能会引起炎症等一系列问题。 北京针灸学会相关负责人也提醒消费者,北京的医疗机构必须经区卫健委、市中医局三伏贴资质审批通过后,才能开展三伏贴服务。开展三伏贴服务的医疗机构名单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官网公示,建议消费者选择正规、有资质的医疗机构。
通过发放传单、赠送礼品等方式,获得其信任后,以开展“18元/人宜昌周边一日游”形式吸引近600名中老年人报名参与,再以合作旅游项目为借口,鼓动游客“投资理财”。 日前,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2起群众举报,反映有公司以“低价旅游”为噱头,欺骗中老年人。接到举报后,西陵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联合区文旅、金融、公安等部门以及辖区街道赶往现场,检查中发现大量宣传单等物品。经过初查,2处经营场所均没有取得相应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目前,西陵区市场监管局已对两家涉案公司开展立案调查。 “免费”是陷阱,低价有圈套。西陵区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民众,特别是中老年朋友:首先,不要以价格为导向选择旅游产品,明显低于成本的旅游产品布满陷阱,可能充斥着大量购物、自费项目、强制消费等问题。其次,不要轻信“高额返利”的理财产品,一旦购买所谓理财产品(包括所谓项目投资和入股),起初可能获得一点分红和返利,但后续随着资金链的断裂,不但投资收益无法保障,而且往往本金都无法收回。最后,老年人信息来源少,防骗意识较薄弱,是各类诈骗易受害人群。老年人投资理财应到正规金融机构,投资前要及时征求子女意见;为人子女更要关爱家中老人,多与老人沟通交流,提升老年人反诈防骗意识。
近日,辽宁省锦州市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消费警示,涉及老年消费、电视购物、预付式消费、教育培训等十个方面。 养生保健物品的最大消费者是中老年人,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老年人的这一心态,实施虚假宣传,以产品体验、免费健康讲座、赠送小礼品、收取定金卖产品等形式“忽悠”老年消费者。 手法一:以产品体验为“诱饵”。一些不法商家往往临时租赁场所,以提供免费体验或试用为诱饵,通过现场授课、放录像等方式,用“甜美”的亲情让老年人免费体验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从而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事实上,这些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多属辅助产品,不能用于治疗疾病,纯属夸大疗效。 手法二:以讲座或赠品为幌子。他们先在市场或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单,或者是召集群众到指定地点听“专家”免费讲座,采取当场免费赠送物品、凭宣传单入场购买可享受优惠等说法进行诱骗。讲座则一般都是前阶段“洗脑”,后阶段卖“药”,地点选择在宾馆会议室、郊外旅游区等隐蔽场所。 手法三:以虚假宣传为手段。“专家”鼓吹养生保健物品为“神丹妙药”,包治百病。因为多数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炎等老人病。不法分子利用老人缺医少药、求医心切、识别能力差的心理特点,故意把保健品当药品来推销,且价格不菲,疗效全无,却不能退货,造成患者经济损失数千至数万元之巨。不法商家采取在一个地方行骗得手后马上就换地方的方法,来规避处罚。当群众发现保健品并无医疗效果想找人退货时,不法分子早就逃之夭夭了。 为此,锦州市消协提醒老年消费者,谨慎对待健康讲座、熟人推销、免费体验等活动。当发现有人使用上述手段推销养生保健物品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生病要到正规医院治疗,使用药物或保健食品应咨询医生意见,同时还应同家人商量是否购买保健食品和辅助器械,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感谢兴业银行为我挽回了4万元的损失,真的太感谢了!”近日,兴业银行南宁分行辖内分支机构钦州支行营业部会计主管田焕慧收到客户冯女士真诚的谢意。 前段时间冯女士急需一笔钱用于资金周转,刚好她在网上刷到一个贷款APP,不仅不用抵押物,贷款利率还比银行低,她喜出望外,马上按APP提示成功申请了5万元贷款。正当她想要提现的时候,系统提示“银行卡号有误”,她立即网上联系客服。贷款APP客服表示,冯女士录错银行卡号导致卡被冻结,需支付5万元方可解冻并提现,并发来带有“中国银行监督监理委员会关于贷款账户认证及解冻贷款账户的通知”字样的图片。 冯女士信以为真,当场缴纳1万元,剩余4万元冯女士只能寻求朋友帮助。朋友一听立马感觉不对,马上陪同冯女士来兴业银行钦州支行营业厅现场核实。网点会计主管田焕慧查询冯女士银行卡并无异常,迅速判断其误入“套路贷”陷阱,立即提醒客户切勿轻易汇款,指导其马上报警挽回损失,冯女士这才恍然大悟。 “套路贷”,是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民间借贷之名,诱使或迫使被害人签订虚假债权债务协议,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概括性称谓。正值岁末年初,也是“套路贷”诈骗高发期。“希望市民朋友务必高度警觉,警惕‘套路贷’,要时刻注意防范诈骗,做到不轻易转账汇款、不轻易透露隐私,要到正规渠道申请贷款,护好‘钱袋子’。”田主管提示道。
临近春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警方整理了三类发案数攀升的电诈骗局,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防范,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骗局一:谎称ETC已停用 “尊敬的ETC车主:您办理的ETC停用,需要点击网址链接重新办理,否则将销户。”最近,一些办理过ETC的车主收到了类似的提示短信。 其实,这是不法分子发送的诈骗短信,受害人点击链接后就会进入仿冒的网页,如按照要求输入个人信息、银行卡号、密码及验证码之后,则账户的钱就会被转走。警方提醒大家:来自官方的短信,不会要求填写银行卡号,并提醒网民提高警惕,不点击陌生链接。 骗局二:谎称医保卡出现“异常” 近日,有参保人员反映收到一条内容为“医保账户已失效”的短信,提示其点击短信链接,重新绑定个人信息认证后才能使用。 这是不法分子以“医保停用”“不验证自动作废”“取消报销资格”等为名向参保人员发送的诈骗短信,诱导参保人员点击木马病毒链接,从而骗取钱财。警方提醒大家:医保部门不会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索要参保人员的身份信息、银行账号、密码等信息。参保人员如果对自己医保账户有疑问,可以拨打当地政务热线进行核实。 骗局三:谎称机票或火车票退改签 临近年底,出行返乡的旅客大大增加,不法分子借机给已经购买机票车票的事主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谎称“航班或火车因疫情原因被迫取消”,需按要求操作或者点击短信中链接办理退改签,并赔偿相关费用。不法分子引导受害人在链接内填写姓名、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进而盗取资金。 年终岁尾,谨防骗子“冲业绩”。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认知能力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特点,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方式设置套路。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报告显示,以“低价游”为幌子向老年人推销商品、夸大养生保健效果诱导老年人大额充值、将保险伪装成存款销售给老年人等现象存在。 老年消费群体普遍比较关注健康养生问题,给一些不法商家可乘之机。在老年健康类消费领域,夸大养生保健服务效果、冒充医学专家、打“科技牌”等各类不实宣传、违法营销、套路诈骗仍屡见不鲜。这些不法商家的所作所为不仅骗取了老年人钱财,更耽误了治疗时间。 此外,一些旅行社和康养机构以低价广告夸大宣传等方式吸引老年人。例如以“低价游”为幌子向老年人推销商品,宣称保值增值高价回购,实际拒不履行承诺,或变相强制消费。一些企业依托于疗养院,将短期旅游与医疗体检相结合,以低价、星级服务、随时入住等为卖点,夸大宣传,实则无法兑现。 由于老年人对一些新型金融理财知识缺乏足够了解,在理财时也很容易上当受骗。部分保险公司误导老年人,将保险产品伪装成银行存款销售,一些保险销售人员在推销时,故意隐瞒或不告知保险免责条款,夸大实际保障功能。
“说是免费提供洗脸,洗着洗着却把我的钱都洗进去了。”近日,浙江台州温岭市消保委接到消费者投诉,反映有商家以提供“免费洗脸”为由诱导消费。 消费者刘女士称,自己在逛街时遇到有人推销:“我们店里免费提供面部清洁,改善面部肌肤,不收取任何费用。”听到是免费的,刘女士有点心动,被店员拉进店内做起了“免费洗脸”。 刘女士说:“刚开始洗的时候,店员也没说什么。洗着洗着就有点不对劲了,店员说我皮肤状态很差,还有斑痕,如果不及时护理,脸就很难看了。”在店员的引导下,刘女士购买了该店“护脸套餐”,保证洗到好为止,一共支付了1.2万余元。“结果我去洗了十几次脸,根本没什么效果。”刘女士懊恼地说。 接到投诉后,消保委工作人员协同刘女士一同前往消费商家。经了解,刘女士在店内所使用的产品均为普通护肤产品,并未标明具有功效。经过调解,商家与消费者达成一致,商家现场通过转账的方式退还给刘女士1万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些不良商家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爱美心理,通过“免费洗脸”等方式诱导消费者进店,再加以各种引导性语言进一步诱导消费者店内消费。消费者往往事后并未取得效果,才感觉上当受骗,但是支付的钱却一去不复返。 温岭市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切勿相信“免费”“低价”等宣传,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要保持理性,切勿冲动消费,同时仔细甄别产品的功能质量、是否合规。一定要保留好收据、支付凭证等相关证据,确保投诉维权留有证据。
近期,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消保委接到多起因购买学习机而引起的消费纠纷,投诉人均在通讯公司或卖场听了推销人员的营销话术后,认为可以低价购买电子学习机,过后又觉得学习机实物与价格不符。景宁县消保委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 消费者要根据自身需求合理规划购买计划,不盲目购买近期无用的商品。 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要查验经营者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选择证照齐全且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店铺,并向经营者索取购物凭证(如发票)等,票据上应注明购买产品的基本信息,为后续维权保留证据。 选购电子产品时应详细了解产品性能,询问清楚有无额外费用,谨防不法商家利用服务费、咨询费或会员费等形式实施价格欺诈。应注意检查设备有无中文标签标明生产商名称、产品的用途、使用方法、生产日期、相关认证。 在电子产品及相关服务的购买、使用过程中,注意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面对商家以各种名义赠送小礼品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都要谨慎待之。 学习机本质功能是辅助学习,培养学习兴趣。消费者购买学习机时应关注学习机的内容、功能和服务,仔细辨别学习机的品质和有关资质,不要偏信商家宣传。商家也不应该用各种营销活动夸大宣传欺骗消费者,应该实实在在提升自家产品的品质与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近段时间以来,社区团购成为消费者的新宠。众多社区团购以生鲜为切入点,通过线上下单、线下取货的方式来开展经营。消费者通过对比,往往觉得通过社区团购购买的产品比自己直接去店内购买,价格上更加优惠,越来越多消费者加入到了社区团购中来,但由此产生的投诉也不断出现。近日,浙江省嘉兴海宁市消保委从受理的投诉中整理出社区团购存在的以下主要问题: 社区团购团长资质存在问题。现在的社区大部分都是办理了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有着自己的线下门店,但也不排除部分团长以个人名义开展社区团购。这样的团长往往都是没有相关资质,也无线下门店给予保障,一旦与消费者产生纠纷,消费者往往投诉无门,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社区团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随着社区团购的兴起,各类社区团购层出不穷,这些团购往往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进货渠道。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社区团购为了抢占市场,可能会以让利的方式以低价产品吸引消费者,但也不排除部分社区团购宣称同样品质的产品更低的价格,实际上则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购入有问题产品并卖给消费者从中获利。关于社区团购产品质量的投诉屡见不鲜,也表明了社区团购产品质量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社区团购广告宣传存在问题。现在日渐增多的社区团购形成了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许多社区团购商家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为了在竞争中抢占市场,往往对自家团购的商品进行了夸大宣传,用上了“最好吃”“最好用”等用语,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造成违法行为。 针对以上问题,海宁市消保委硖石分会建议: 加强资质监管。对社区团购加强相关监管,对掌握的社区团购商家开展资质检查,发现无资质不符合规定的商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减少社区团购乱象。 开展产品检查。对社区团购购买的商品开展产品质量及进货渠道检查。重点检查社区团购采购的商品质量是否有保证,产品质量是否合格,产品来源是否正规,要求各社区团购商家从正规渠道进货,同时要保证产品质量,对不能达到要求的商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处理,规范社区团购经营。 提高社区团购商家法律意识。在社区团购商家中开展《广告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宣传,提高商家合法经营意识,规范商家经营行为,减少因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经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