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无疆,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让点滴温暖汇聚成文明源泉,让小事小善凝聚成大爱大德……”1月29日上午,集体诵读“做好人好事 推善行义举”倡议书的声音在江苏省灌云县市民广场上激荡回响。一场面向2021年“灌云好人”和“最美灌云人”的新春礼遇活动拉开帷幕,为60位先进典型送上县委的关心关怀,送上了慰问金和新春祝福。 春节将至,岁寒情深。本次活动集体慰问了15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好人和45名“最美人民教师”“最美人民警察”“最美医务工作者”“最美应急人”“最美城管人”“最美职工”“最美乡村振兴带头人”“最美家庭”“最美检察人”“最美志愿者”“最美产业建功人”“最美人道主义践行者”“最美阅读推广人”“最美消防员”“最美政务服务人”。 一位现场观礼的市民侍先生感动地说,“这些好人,他们的事迹可能平凡,但是所折射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效仿的。” 近年来,灌云县重视各级各类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并以此作为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活动,各级各类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其中既有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守岛英雄”王继才,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农民“献血状元”陈余春,也有荣获“中国好人”、全网关注的“奔跑哥”侍东亮,还有拾金不昧的“快递小哥”王勇等一大批灌云人入选“江苏好人”。 “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先进典型上榜人数均居全市前列,反映了灌云人民奋发进取、崇德向善的优良品质,更见证了灌云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灌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瑾伟介绍,在重视选树先进典型的同时,灌云县制定并落实先进典型礼遇政策,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活动,通过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志愿服务等方式,落实关爱帮扶措施,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彰显德者有得、德者受尊的鲜明导向。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8人获称“省道德模范”、24人被评为“江苏好人”,17人获称“市道德模范”、90人入选“港城叶欣仁”,已产生145名“灌云好人”、75名“最美灌云人”,做好人、举善行已经成为百万灌云人身边的“最美风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了“好人有好评、好人有好报、好人过上好日子”的价值取向。 一个道德模范就是一个标杆,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投递22.5万件邮件(包裹)“零差错”的乡村邮递员付名山、“捐髓救人”的崔浩冉受到表彰后表示,“将以荣誉为激励,化表彰为动力,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引导身边人,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先进人物行列中来。”在礼遇现场,60位先进典型还集体发出“做好人好事 推善行义举”的倡议,向全县人民送上新春祝福。 “在灌云,越来越多的人见贤思齐、与善同行,真正达到了‘选出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效果,灌云大地正迸发出更具蓬勃向上的‘精气神’”。李瑾伟表示,灌云县将广泛开展宣传、学习好人活动,巩固提升“好人园”“好人广场”“好人榜”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健全完善“礼敬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培育好人”的良好机制,擦亮“灌云好人”工程特色品牌,让重情重义、诚实诚信、向善向上成为新时代灌云城市精神的鲜明特质,为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幸福新灌云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力量。
2月11日,家住南京六合区的刘女士在地铁上捡到一个钱包,由于急着赶路,她就把这个包带到新篁派出所交给民警。第二天,民警联系上失主,将钱包返还。 原来,失主是栖霞区的王爷爷和夏奶奶,他们乘坐地铁出行,在地铁1号线红山动物园那一站,不慎将包遗落在地铁上,正巧被家住六合区新篁社区的刘女士发现,但因地铁人流量太大,当时她提着大包小包赶着回家,一时没能找到地铁工作人员。为避免挎包被其他路人捡走,于是将挎包带回六合老家。回到家后,她第一时间拨通了社区民警张忠杰的联系电话,将事情经过描述后,希望民警帮助找寻失主。民警对刘女士拾金不昧的热心举动表示肯定及感谢。 为尽快找到失主,民警现场打开钱包,通过身份证的信息,联系上了该身份证上的人夏奶奶,钱包里有现金几百元、身份证、社保卡、银行卡和一部新手机。一番询问后,民警确认夏奶奶就是失主。第二天两位老人就从栖霞到六合认领,说包里的财物并不多,但身份证医保卡随时要用,多亏遇到好心人,他们想带点礼物上门道谢,以后就当朋友相处。不巧的是,当天社区民警张忠杰正在社区走访调解一宗民事纠纷,一时没办法赶回来,接待民警随即电话联系了刘女士,刘女士接听后表示,这微不足道的小事,不需要挂在心头,不巧他们一家当天也不在新篁。 两位老人不禁有些失望,不过拿着失而复得的财物,夏奶奶的心情还是十分激动的,她一再嘱咐民警向拾金不昧的刘女士表达谢意。回到家中,夏奶奶拨打了12345对新篁派出所及社区民警提出表扬。
刘书禹,苏仙区飞天山镇珠堆村人,中专文化,共产党员。1975年参加工作,是一名在农村医疗防保战线上工作了40多年的老乡村医生。刘医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卫生室这块阵地,守护着国家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网底不破,走村串户,默默奉献,及时解除患者病痛,被当地群众誉为健康的“保护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续评为优秀乡村医生。 十年前的一天,邻村李才胜在当地厂里上班突然晕倒了,被工友抬到卫生室来,只见病人咽喉红肿,呼吸困扰,初步诊断为咽喉肿瘤压迫气管,导致病人呼吸困难,由于卫生室医疗条件有限,他立即拨打了120,并随救护车一起护送病人去上级医院就诊,由于转院匆忙,病人家属没有带足够的现金,刘医生自掏腰包垫为其付医药费、办理住院手续,病人于凌晨12点至6点做手术期间,刘医生一直在手术室外守候,直至病人转危为安推出手术室送入病房,才安心回到卫生室继续工作,病人家属后来要给付工资、伙食费、车旅费,他一律拒绝,他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病人健康才是最好的回报。乡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孤独无助,多病多痛,他们没有文化有病找不到医院,伤残、偏瘫去不了医院,不仅病情复杂,还经济困难,为他们服务风险大、利益小。刘医生视老年人为父母,视乡亲如亲人,谁家求诊,只要一个电话,无论白天黑夜,天晴下雨他都会如约而至,守护病人病床为其排忧解除病痛,有的家属想多给费用,他都坚决的拒绝。对困难的老年人,刘医生都会免收出诊费,特别困难的可以赊欠甚至免除医药费。2017年刘医生义务出诊157次,免收出诊费1585元,为困难群众赊欠3488元。 国家公共卫生服务24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扶贫工作,是目前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服务项目。刘医生已经60多岁高龄,但他还坚守在乡村卫生室这个岗位为村民辛勤的服务,虽然村小人口少,但分散居住,路途遥远且不好走,出诊服务村民很困难。但刘医生不计较补助少,清早出门,趁村民还没出去务农,帮他们量血压、测血糖、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向慢病病人宣传宣传用药知识等;夜晚趁村民在家入户签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做到一年不少于四次慢病病人随访,不漏访一例病人,不漏签重点管理人群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对于健康扶贫工作,刘医生也竭尽全力,贫困人口患什么病,需要提供什么服务,刘医生都了如指掌,如:贫困户朱戊云长期患胃炎、下肢瘫痪不能下床;朱甲玉患类风湿痛风;凌忠武患糖尿病,妻子患重型精神病……他经常电话询问,多次上门访视,及时治疗疾病,还为贫困户们免除一些医药费。近几年慢病随访率在90%以上,签约率65%。 几十年来,“做人讲道德,做事讲诚信”,这是乡村医生刘书禹的座右铭。他认真履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遵守社会公德,严于律己,严格教育家人及子女(镇政府授予平安文明家庭),用心做人做事,是村民爱戴的好村医。
1月16日晚,2021年“诚信之星”发布特别节目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四十余位社区干部和居民在淮阴区王家营街道双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了集中收看。当天,淮安市淮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职工李爱云被授予2021年“诚信之星”称号。 2021年“诚信之星”发布特别节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隆重发布了10个获得“诚信之星”称号的个人及单位,通过视频短片、现场访谈等方式,讲述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展现了新时代的诚信之光。李爱云光荣入选,也是江苏省唯一一个获奖人物。 李爱云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之一李云鹏最小的妹妹,她立誓守护82位“烈士哥哥”一辈子。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在刘老庄与日寇浴血奋战,指导员李云鹏和战友共82位勇士壮烈牺牲。1967年3月18日,19岁的李爱云随父母第一次从家乡徐州沛县来到哥哥的牺牲地刘老庄,萌生到刘老庄工作的想法。“大哥和他的战友们安息在这里,我就在这里陪他们一辈子。”李爱云下定了决心,1969年她步行到30多公里外的沛县办理了户口手续,毅然插队落户淮阴刘老庄大队,此后再也没有离开过。 “哥哥们,我又来看你们了。”时针回拨到52年前,刚到淮阴,李爱云按照当时淮阴县委的安排被分配到刘老庄大队一队插队当农民。此时,恰逢淮阴实施旱改水,李爱云白天和大伙一起劳动,晚上参加民兵营训练,从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渴了只能取洼塘里的水喝,饿了只有酸菜稀饭”,很快融入当地的李爱云,被大伙亲切唤作“傻姑娘”。回忆起那段过往,李爱云笑道:“哥哥在这儿把命献给了党,我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那时很艰苦,但心里根本没觉得苦,可能是因为我太爱这个地方了!”就这样,李爱云在淮阴这片土地上扎根了,每年的清明和刘老庄连烈士牺牲的祭日,她都会去扫墓祭奠,在她心中,82位英雄都是她的亲哥哥。 52年如一日的坚守,是李爱云心头永远的信念。“刘老庄战斗,是哥哥和81名战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悲壮战歌。我会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永远为大哥和他的战友守灵,陪着他们一辈子!”今年已经73岁的李爱云依然坚守在淮阴这片红色热土上,始终信念如磐、无怨无悔,用行动诠释了美德与担当。 坚守,是对诚信最好的诠释。诚信,体现在日复一日的细节中,也体现在重要时刻的抉择里。面对组织上的多次关心,李爱云一一婉拒。“1969年特招去参军,她没有去;1970年推荐去大学读书,她放弃了;1971年安排回家乡工作,她也推辞了。”熟悉李爱云的淮阴区王家营双和社区党委书记张少卿说,连入党的名额她都主动让给别人,直到2017年,李爱云才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而这也是她眼中“最好的礼物”。对此,李爱云说:“这样做,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我作为烈士的妹妹才算合格。” 从1976年5月开始,李爱云就决定把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结合自身感受,向中小学生和群众义务宣讲。淮师附中、刘老庄中学、王营镇小学、西坝小学等多所学校都留下她孜孜宣讲的身影。退休后,她一边守墓,一边坚持无偿宣讲工作。2018年4月,李爱云由家人陪同,三天内跑了五个省,到当时驻军于河北邯郸的刘老庄连去作“发扬刘老庄精神,做血性担当的新时代铁军”的报告。说到这件事,李爱云感到很欣慰。45年来,李爱云累计开展义务宣讲2000余场,先后被20多家单位聘为校外辅导员,连续10年为高一新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连续18年为入伍新兵作国防教育报告。 如今,在刘老庄村每年3月18日,村两委都会组织干部群众赴烈士陵园开展纪念活动,聆听李爱云讲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事迹,这已经成为当地“传统”。去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李爱云格外忙碌,每天的义务红色宣讲安排得满满当当,宣讲手稿写了一沓又一沓,从线下到线上,从实境课堂到访谈交流,“烈士妹妹讲党史”成为淮阴区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一抹亮色。 多年来,李爱云深入浅出、朴实无华的宣讲,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听众的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为民族振兴、中华崛起而认真读书的热情。“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爱云奶奶坚持为革命烈士守陵五十多年,她这种坚守、诚信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去学习。我以后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当个诚实守信的人。”当晚,看着节目中亲切和蔼的李爱云,淮阴小学五年级学生王欣语深受感动。 信念如磐,一脉相承。为了接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烈士精神血脉,李爱云从女儿6岁起,每年都带着她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祭扫;外孙女还没记事,就被抱来看望82位英雄舅爷爷。“我现在还能走动,等我不能走动的时候,那就让我的女儿或者孙女,把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让八十二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爱国、爱民、爱党、爱军的理想、信念,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就是我的愿望。”节目里,李爱云动情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真诚的话语更深深打动了屏幕前的观众们。
1月28日清晨,重庆万州区武陵镇椅城社区,天空下着雨,气温下降。68岁的袁玉兰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为93岁的“妈妈”袁和菊打水、穿衣、做早饭。 袁玉兰与袁和菊并无血缘关系,但她们已经一起生活了42年。上世纪70年代,袁玉兰与袁和菊的儿子张宜华确立了恋爱关系。1975年,20岁的张宜华应征入伍,善解人意的袁玉兰支持恋人参军报国,承诺会像照顾自己的母亲一样照顾张宜华的母亲。两人相约:张宜华退伍荣归之时,就是结婚成家之日。 然而,袁玉兰没有盼回未婚夫,等来的却是他在战场上牺牲的消息。消息传回后,袁玉兰与袁和菊心痛不已。“你为国捐躯,我代你尽孝!”袁玉兰暗自起誓,一定要把袁和菊照顾好,直到永远。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搬到张宜华家,代未婚夫尽孝。 那一年,袁玉兰26岁。她用温情和实际行动,慢慢抚平老人心中的伤痛。袁玉兰说,从小目睹袁和菊带着张宜华艰难度日,却从没被困难打垮,心里十分敬佩。与张宜华恋爱时,她与袁和菊已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给玉兰找个婆家吧,不能把她的青春耽误了!”不久后,张宜华的舅舅主动提出这个想法。“我要是嫁人了,妈怎么办呢?她一个人过不下去的!”袁玉兰一开始极力反对。后来在大家劝说下,她提出一个条件:带着袁和菊一起出嫁。在媒人撮合下,袁玉兰结识了家在万州区武陵镇上的彭国政。“听人介绍了袁玉兰的情况后,我当时就认定她是个好姑娘。初见袁玉兰,我就被她的孝行深深打动了。”彭国政说。 1979年,袁玉兰与彭国政结婚了,彭国政搬进袁家当了“上门女婿”,与袁玉兰共同照顾袁和菊。袁和菊爱吃鸡蛋,袁玉兰每天早上都会给她煮一个;袁和菊怕寂寞,夫妻俩几乎没出过远门;袁和菊爱凑热闹,两人经常陪她逛街、走亲戚……40多年来,无论搬到哪里,彭国政、袁玉兰始终把袁和菊带在身边,为她筑起了温暖有爱的家。 邻居陈建文说:“袁玉兰不仅把老人当亲人,还带动和感染了全家人对老人好,这太让人佩服了。一辈子做一两件好事容易,但一件好事坚持做40多年,太难得了。” 袁玉兰说,自己做的这些事很普通。在她的心里,只有一个道理:烈士是英雄,照顾好英雄的母亲是本分。如今,袁和菊身体仍然硬朗,袁玉兰依旧用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关爱,践行着一诺千金的誓言。
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发布了2021年“诚信之星”,其中有2个集体和8名个人,北辰区瑞景街道宝翠花都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林则银榜上有名。 小干部大情怀,林则银是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的“社区天使”。从贵州大山来到海河之滨,扎根基层14年,她始终牢记“要把居民的事当作天大的事,服务群众马上办”的承诺,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办了大量好事、实事、难事。她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排头兵”,推动社区与高校、企业等13家单位开展区域化党建共建,构建“一核多联”社区治理共同体;创新民情联系机制,发起“星期五义务劳动”,号召社区党员每星期为社区服务1小时;推动“三长负责制”和“绿地认领管养制”,维护改造社区环境,使老旧社区变成“大花园”。她致力于帮扶弱势群体,为下岗女工、单亲母亲成立“中空妈妈工作室”,搭建“织梦桥”妇女公益平台;将家中无人照料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等一一统计,谁家有困难一目了然;实行网格员+党员“二对一”帮扶,为社区弱势群体居民提供免费洗衣、物品代购等服务累计5000余人次。 林则银创建的社区“13579”工作法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十佳”,“五常五送”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并被中央文明办收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方法100例》中,开创了天津市社区工作的新局面。
今年63岁的刘春山已在伊宁市街头修鞋21年了。2021年,他结束了在户外摆摊修鞋的日子,搬进了修鞋门店。新春走基层,讲述刘春山老人用手艺和诚信修鞋的故事。 一大早,伴随着修鞋机的“嗒嗒”声,刘春山就开始忙碌起来。在这间新搬进的修鞋店里,摆放着钳子、剪刀、锤等十几种修鞋工具,“就靠着它们吃饭呐。”刘春山说,这些“老伙计”跟着他已经20年了,有很深的感情。 刘春山因患有小儿麻痹腿部落下残疾,行动不便,但是脸上总是挂着笑容。2021年4月之前,刘春山一直都在伊宁市胜利街十四巷附近摆摊修鞋,20多年有了些积蓄,他在天山后街荣华苑小区附近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门面房,开了一家修鞋店。来找他修鞋、修拉链的顾客除了附近的老街坊、过路人外,还有不少人是特意开车或坐车,慕名赶来找他修鞋的。 记者采访中,刘春山的老邻居阿布力米提·苏力堂专程来擦皮鞋,看望他的这个好兄弟。“他认认真真地在干活,从不弄虚作假。”阿布力米提·苏力堂说。 由于长年修鞋,让刘春山的双手关节粗大,布满了老茧和裂纹。“上次给人家削鞋跟的时候,刀子一下子从手这边削过来,血冒得不止,现在好了,就是留了个大疤。”刘长春指着手上一道明显的伤疤说。 虽然修鞋这份工作很辛苦,像割着手这样磕磕碰碰的伤很正常,但是刘春山却乐在其中。当记者问起这个工作难吗,刘春山嘿嘿一笑:“孰能生巧,对我这个‘老手’来说不难。能拿出自己的真正的本事为顾客服务,让顾客满意,这是我们的原则。” 刘春山告诉记者,在他店里修过的鞋子如果再发生开胶、断底,他都会免费给顾客重新修理。“因为做生意要有诚信。让顾客放心地来到咱们的店,这样一来二去生意也好了,顾客们也满意了。虽然我腿坏了,还有我的一双手,还有我的大脑,我可以自食其力,来养活自己。” 21年前,刘春山从河南来到伊宁市,遇到了很多好心的人和很多温暖的事,他与这片老城区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忙到中午,刘春山要回家休息一会,开上自己的电动车,邀请记者去他租住的楼房看看。“你看这是我的儿子,他们结婚的时候结婚照。这是我的孙子,今年三岁了,俩儿子都培养出来了。现在我老了,他们也大了,我也感到很欣慰。”刘春山向记者介绍着摆放在家里的照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幸福。这些年孩子们上学、成家,还有一家人的生活都是靠刘春山修鞋一点一点挣来的,虽然修鞋的收入不高,但这份工作体现了他的价值。 尽管已经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但是刘春山却闲不住,“不干坐着也没事儿,以前我住的土坯房,现在生意好了,住了楼房了,小电视换成大电视,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刘春山说,无论是社区干部、老百姓还是朋友们都很关照自己,帮助他出摊、打扫卫生、搬家。“这都是党的温暖,党的好政策,社会的温暖。大家为我做那么多事情,别的也帮不了什么忙,我只有用我的技术把鞋修好,给他们服务好,这是我心中最大的愿望。”
赵所林,男,1963年2月生,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东街村村民。卖豆腐30余年,赵所林始终坚持只用传统工艺做“良心豆腐”,从不以次充好或缺斤少两,还多次主动归还顾客不慎遗落的财物,赢得广大顾客的信赖。赵所林曾获“陕西好人”。 做传统豆腐守初心 传统手工豆腐的制作工艺不仅复杂,而且每一道工序要求也极为严格。赵所林夫妇每天凌晨1点多就开始忙碌,磨豆子、滤豆渣、煮豆浆、点卤水,每一个步骤都依照严格标准操作,用他的话说,只有用心了的豆腐,做出来才好吃。凌晨4点多,他们把未成型的豆腐倒在模具里定型,一块块方方正正,大小均匀的豆腐就做好了。稍作休息,赵所林便推着豆腐去市场售卖。 2014年,赵所林用1000多元买了一台崭新的“擂渣机”。虽说市场上销售的很多豆腐都是用机器生产的,用机器做豆腐既能节省时间,又能降低人工成本,但赵所林觉得用机器制作的豆腐口感下降,仅用了3次就低价转售了。他坚持慢工出细活,就算手工豆腐做起来费事,每天做的量也不大,可这样做出来的豆腐吃着更香。 做良心豆腐守诚信 30多年来,赵所林坚持采用传统手工做法,精挑细选原料,每天限量保质,定时出售,从不因为原料价格的变化而增减份量。也有人说:“你每天那么辛苦,也就能做180块左右的豆腐,何不把豆腐做小一点,数量能多些。反正每块豆腐少个一点半点的,别人也看不出来。”赵所林摇摇头,缺斤少两是能多赚钱,但昧的是良心,坚决不能干,做人做事要讲诚信,这样生意才能做得长久。 豆腐口碑好,自然就不愁卖。有一次,一位顾客提前电话预订了30块豆腐但未支付定金。第二天,赵所林在豆腐卖到剩下30块后,不论后面其他顾客怎么劝解也没有再卖一块,一边解释一边等待那位预订的顾客。最后那位顾客买走预订的豆腐时对赵所林连连道歉,赵所林笑着说:“做生意嘛,就是要讲究个诚信。” 拾金不昧人称赞 30多年来,赵所林一直坚信,做生意要讲诚信,做人更要诚实。2014年春,赵所林像往常一样卖完豆腐准备回家时,发现三轮车上有一个钱包,内装现金、银行卡和一些重要证件等。为了不让失主着急,他顾不上休息,四处打电话询问失主的信息,最后通过钱包里的票据联系到失主,及时将钱包归还。2015年,一位顾客买完豆腐后急急忙忙地去上班,却不小心把手提包落在了车上,包里装有现金、手机、银行卡、购物卡和一大串钥匙。赵所林发现后,立即通过手机里的信息,几经周折联系到失主。失主拿到失而复得的手提包,万分感激。
张金惠是重庆市巴南区莲花街道一名普通居民,在平凡岗位上的她,却用自己的诚信精神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2020年5月,巴南区环卫处万泉街社区公厕管理人员张金惠在公厕内发现一个黑色挎包。为寻找失主联系方式,她在社区居民见证下打开挎包,竟发现里面有一大叠现金和7万余元的存折等,但始终没找到任何失主联系方式。面对巨额资金,她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拨打巴南区环卫处电话,在管理人员的护送下将挎包交到派出所,最终在民警的见证下,张金惠同志将物品返还给了焦急的业主。事后,张金惠谦虚地表示,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拾金不昧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会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 平凡的岗位背后是对诚信的坚守,虽然是张金惠同志日常工作中的真实写照,彰显的却是无穷的榜样力量。 2020年,张金惠同志被重庆市文明办评为诚实守信类“重庆好人”。近日,重庆市委、市政府表彰2019-2021年度重庆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道德模范名单出炉,张金惠再次荣获表彰。
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发布了2021年“诚信之星”,其中有2个集体和8名个人,泸水市称杆乡邮政所所长桑南才榜上有名。 34年来,泸水市称杆乡邮政所所长桑南才往返于13个村委会5个投递段,平均每天行程160公里,默默坚守着大山深处的绿色生命线,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没有误过一趟班、出过一次错,信件妥投率达100%,成为群众非常信任的“托厄哈扒”(傈僳语,意为“送信人”)。 称杆乡13个村委会零散分布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山腰,送邮件得跨江爬坡。乡邮政所是典型的一人一所,桑南才是所长也是职工。到最远的前进村,来回要走4天,到高山上的王玛基村,有时晚上还得住山洞。 1997年8月,桑南才到前进村送件。途中,突降暴雨,冲走了前进河上的小桥,不间断的滚石和泥石流又中断了返程的路。桑南才躲在一个山洞里过夜。第二天,他忍着饥饿,冒险蹚过齐腰深的前进河,将邮件完好送到收件人手中。 “现在,村村通水泥路,再也不用靠脚板爬山过河了。”桑南才说。 脱贫攻坚,让边远村寨大变样,家家住上安全稳固的新房,户户有了增收致富产业,人人有手机,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2016年后,随着电商进村,怒江农村网购业务迅速发展,邮件与日俱增,邮政所里的投递业务量也迅速攀升,每天都有80多件邮件需要及时投递,最多时达300余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投递服务质量,桑南才买了一辆摩托车,妻子、儿子也加入到乡村邮政送寄行业,一起为高山群众捎带化肥、盐巴、药品等生活用品,帮助独居老人代写书信,给残疾人办理兑讫,风雨无阻。 “油、菜、肉、洗衣粉、药品等,买好了就顺路给他们送过去。有些老人的家用电器坏了,我带下山,修好后又帮他们带上去,都是顺手的事。”桑南才说。 去年中秋,一位在昆明务工的村民给搬迁到恩杆思洛的母亲邮寄月饼,因班车延误,到乡邮政所时,已是夜晚11时,桑南才马上骑上摩托车,将月饼送给收件人。 “再晚也得送,得守信用。”桑南才说,在秤杆乡邮政所,邮寄工作节假日从不打烊。 近年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邮政公司充分利用邮政线上线下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本地优质农特产品通过邮政渠道销往全国各地,促进农民增收。桑南才积极学习电商平台销售技术,利用送邮件的机会,精心考察各地农产品生产情况,帮助群众在线上销售土鸡蛋、蜂蜜、荞面、羊肚菌等农产品。 2020年,福贡县子里甲乡亚谷村仿野生天麻喜获丰收,但销售无门。桑南才主动跟随州邮政公司工作人员赶赴亚谷村,通过“邮乐网”帮助村民推销仿野生天麻。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闭幕后,桑南才第二天就赶回称杆乡,一边到山寨送邮件,一边把省党代会精神传达给乡亲们,让大家信心满满地把生产发展好。 “脱贫攻坚,让贫困老百姓脱了贫;乡村振兴,一定会让大家走上致富路,过上更幸福的日子。”桑南才说。 桑南才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近日,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发布2021年“诚信之星”,桑南才榜上有名。尽管拥有如此多的荣誉,但桑南才本色不变,依旧每天骑着摩托车翻山越岭送邮件。 “只要身体允许,乡亲们还需要,我一定会在送邮这条路上走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天为止。”桑南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