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获悉,2023年,安徽认真落实国家降费减负政策,强化涉企收费监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各地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货车安徽交通卡85折优惠、省主要港口和中欧亚班列集装箱货车减免通行费50%、河道船闸船舶过闸费下调10%等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水土保持补偿费按照现行收费标准80%收取,阶段性降低药品及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标准,降低特种设备检验、产品质量检验、计量检测等检验检测收费标准,惠及广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全省全年累计降费减负金额近50亿元。 建立供电供水供气企业收费项目清单,规范相关行业收费行为。对确因流动资金紧张、缴费确有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3-6个月欠费不停水、不停电、不停气政策,并免收在此期间产生的滞纳金。全省累计惠及市场主体约7万家,降低用能成本约2.5亿元。明确新一轮我省输配电价相关政策,降低我省工商业用户用电成本。价格调整后,全省工商业用户(单一制)实际负担的过网费用在周边10个省市处于较低水平。对相关养老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执行居民价格,降低养老服务成本约25%,有力促进我省养老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政策变化情况对我省涉企收费清单进行了调整完善,形成《安徽省级涉企收费清单(2023版)》并对外公布。至2023年,已动态调整9次,省级涉企收费清单项目总数由建立时的170项下降到67项,降幅达60.6%。 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重点纠正和查处交通物流、水电气、地方财经、金融、行业协会商会及中介机构等五个领域涉企违规收费,全省共排查涉企违规收费问题209个、涉及金额4868.9万元。向涉企收费主体印发《关于严格执行涉企收费管理政策的提醒函》,对3类收费和5个领域的具体收费事项划定36条“红线”,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继续深入落实国家降费减负政策,进一步加大涉企收费清理整治力度,持续推动降低涉企收费标准,加强水电气等领域价格监管,强化涉企服务要素支持,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稳定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2月1日,全国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座谈会暨守护行动部署推进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会议总结2023年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和守护行动。 会议指出,2023年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攻坚克难、担当作为、锐意进取,推动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价格监管执法有力有序,快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市场价格秩序保持平稳。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深化拓展,商业秘密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优化。打传规直工作扎实开展,传销活动得到有力遏制,直销行业发展信心得到提振。全年,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检查涉企收费单位7.9万家,罚没4.3亿元,退还企业21.6亿元,查办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12496件,罚没金额5.82亿元,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作出了积极贡献。 会议强调,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坚持监管为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抓好2024年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加大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力度,聚焦重点领域,创新治理机制,落实好结构性降费减负政策。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开展初级产品价格监测监管,强化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价格执法检查,抓好网络平台价格收费常态化监管。加大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力度,依法查处“一老一小”、医疗美容、消费品等民生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网络反不正当竞争工作,扩大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推进商业秘密保护强企护链工程。加大打传规直工作力度,坚决防范聚集式传销风险反弹,持续打击网络传销,促进直销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系统推进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坚持政治引领,推进行风建设,做到清正廉洁。
记者从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以下简称中消会)获悉,23日,在杭州举行的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跨境电商质量安全社会共治启动仪式举行,同时,中消会跨境电商专委会发布了关于跨境电商商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的倡议。 倡议提出,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纪守法;要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维护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商品和服务质量;要促进跨境电商平台和商家规范经营,诚信经营;要强化消费预警提示,有效地阻止缺陷产品流入市场;要建立便捷的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处理消费者质量安全诉求。 据主办方介绍,中消会跨境电商专委会的成立是为了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全球数字贸易健康安全发展,进一步加强跨境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引导跨境电商平台和商家诚信守法经营,履行跨境电商企业社会责任,让国内外消费者放心购物消费,推动跨境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金融业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水平,加强统计监测预警,区统计局多措并举推动金融业工作质量再提升。 上好“安全课”,提升源头数据质量。一是根据往年经验进一步完善统计年定报培训内容,除重点指标、易错指标的讲解,对于平台使用和澄清说明的填写进行实操演示,进一步加强统计填报人员对报表的理解。二是对于新的统计填报人员,在年定报培训的基础上,通过视频会议、微信、电话等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业务指导,针对报表的报告期、计量单位、重点指标、易错指标等进行再次、反复强调,全力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三是向调查对象宣传贯彻《意见》《办法》《规定》《监督意见》相关内容,切实提高调查对象“依法统计、诚信统计”的意识和责任。 筑好“防护网”,提升审核精准度。一是持续加强重点调查对象的数据审核。因营业收入排名前十的调查单位占全区规模以上金融业营业收入的九成左右,选取其作为重点审核对象,建立数据异常波动监测台账,持续关注重点指标变化情况,对于波动较大的情况第一时间询问调查对象变动原因,分析数据变动背后的原因,做好查询笔记。二是继续做好基础统计工作薄弱的调查单位统计人员培训工作。对于新增调查对象、填报人员变动的调查对象及数据填报质量较差的统计人员,持续关注其数据变动,对重点指标和易错指标进行加强培训,确保调查对象填报人员精准理解,直至能熟练填报统计报表。三是加强库外审核。在严格执行“随报随验”外,对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等指标的同比和环比进行库外审核,对变动较大和存疑的指标及时与调查对象进行核实并记录核实情况。 做好“服务网”,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做好金融业达规纳统工作。恰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之年,区统计局根据市局反馈的金融监管名单、“一行两会”监管名录、金融业准规模名单及区金融办反馈名单及时更新和同步金融业单位名录库,为调查对象提供统计入库指导,对符合纳统条件的调查对象及时纳统,本年共新增金融业调查对象26家,主要涉及融资租赁及私募基金。二是做好金融业数据核查工作。按照市局金融核算处要求需完成18家金融业调查对象数据核查工作,区统计局在此基础上选取24家金融业调查对象开展数据核查工作,超额完成数据核查工作。根据数据核查结果,梳理各调查单位存在的错误及问题,明确后续报表培训和审核的重点难点,做好统计保障服务。三是做好电子统计台账推广工作。按照北京市企业电子统计台账试点工作整体安排,区统计局高度重视,此次共选取17家金融业调查单位为重点推广对象。第一时间利用腾讯会议方式召开布置培训会,讲解电子统计台账的下载安装,财务账页、能源账页等相关账页的使用及汇总表的生成。会后及时发送培训资料,掌握企业使用及更新状况,随时解答企业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企业原始记录、企业电子统计台账与统计报表无缝衔接,实现通过推广企业电子统计台账不断夯实基础统计工作的新局面。
2023年,安徽省市场监管局重点围绕企业关注较多的金融、公用企业、口岸等行业领域收费行为,集中力量,在1个月时间内,对淮南、六安、宣城等6市涉企收费情况开展了交叉检查,共立案6件,实施经济制裁1096万元,为企业直接减负1389.5万元。 省市场监管局会同相关部门发布提醒函,提醒告诫各类收费主体加强自律,守法经营。拓宽涉企违规收费投诉举报渠道,集中征集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线索。结合日常监督发现的问题线索,针对不同行业领域、不同收费主体,通过交叉检查整治涉企违规收费行为。 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持续深化涉企违规收费整治,组织对社会关注较高、企业反映集中的行业领域涉企收费情况开展交叉检查,计划三年内完成对省辖市交叉检查全覆盖。
近日,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通过问卷调查和消费体察发现,过去附在快递包装内“好评返现”的直白文字已然改头换面,取而代之的是“扫码领红包”“评价+配图返现”“点亮小星星”等诱导消费者有奖征集的新方式。有奖征集也好,好评返现也罢,形式再新再多样,也难逃“新瓶装旧酒”的老套故事。 在网购成为主流购物方式的当下,商家利用“好评返现”的手段屡见不鲜,不少消费者因为蝇头小利违心点上五星好评,造成的结果就是让商家走捷径、平台管不住,误导更多消费者,破坏社会信用评价体系。早在今年8月份,市场监管总局就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采取以返现、红包、卡券等方式诱导用户作出指定评价、点赞、转发、定向投票等互动行为。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说到底还是源于“利益”二字,如何遏制“好评返现”行为,离不开多方合力。 勇于抵制,树好消费群体“安全网”。用户评价作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重要参考途径,“好评返现”对消费者而言影响极大,购物逐渐变成“开盲盒”,通过诱导产生不真实评价,极易造成“法不责众”的社会问题。作为消费者需要增强诚信观念和法治意识,充分认知“好评返现”的违法属性;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勇于抵制“好评返现”的花样邀约,拒绝作出注水“好评”,必要时应主动投诉或举报,营造重视信用评价的良好社会风气。 统筹资源,建立电商平台“观察哨”。“刷分控评”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影响电商平台的社会公信力,电商平台要想口碑持久,应进一步完善信用评价机制和商品排名规则,依托电商平台大数据资源,建立数据异常预警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多维度识别虚假评价、诱导评价等不当行为,进行删除、屏蔽处理,并对商家采取信用惩戒措施,加大公开处罚和曝光力度,倒逼违规商家提高商品和服务品质。 强化监管,架起监管部门“高压线”。监管是防范治理的主体和基础。商家进行“好评返现”活动,大多数呈现“私聊化”“多样化”,调查取证及监管难度极大。因此,市场监管部门首先应以案释法,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筑牢商家和消费者法律意识红线;其次应履职尽责,对涉嫌“好评返现”不正当竞争的商家,及早发现、依法介入、从严惩戒,根据其性质和影响力启动追责机制,以此遏制“好评返现”这一畸形的网购生态,引导和监督商家诚信经营。 “行必诚,言必信;法必依,治必严”。“好评返现”损害的是商家口碑,并非经营正道。只有诚信经营,努力提高商品和服务品质,才能擦亮自身招牌、真正赢得市场,推动电商行业行稳致远。
12月15日,从“强化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应用,助力西藏金融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人民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按照西藏自治区政府决策部署,以西藏地方征信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西藏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加快涉企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有效激活信用数据价值,提升企业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推动辖区征信体系高质量发展。 建设地方征信平台是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是完善西藏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征信全覆盖的重要举措。西藏地方征信平台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是西藏自治区发展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的重要基础支撑,作为省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它是由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建在地方、服务地方的一个平台。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依托自治区政务公共信息共享机制,在信用信息领域开展数据整合,围绕征信和融资两大核心服务,针对“银企信息不对称”“信用向信贷转化效率不高”等难点堵点问题,发挥数字化征信赋能作用,助力实体经济融资发展。 据了解,目前,平台已对接获取西藏自治区发改委、民政厅、住建厅等7个核心政务部门以及拉萨暖心燃气、拉萨自来水公司等公共服务部门共计507万余条数据,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归集辖区15.2万户企业非信贷信用信息7194万余条,大数据基础不断夯实。截至11月末,平台累计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服务574次,共对接企业融资需求953笔,金额286.7亿元。同时,西藏地方征信平台已入驻辖区全部16家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入驻22家,累计接入金融机构网点197个。 下一步,人民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将以中央金融工作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宗旨,围绕高原经济建设重点,依法履行监督和指导职责,推动西藏地方征信平台不断“建好、用好”,持续拓展信用信息归集范围,夯实企业信用大数据基础,强化征信促融和数字赋能作用,提升实体经济融资服务质效,助推西藏金融高质量发展。
记者29日从中央网信办获悉,为营造喜庆祥和的春节网上氛围,中央网信办即日起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4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春节期间网民常用的平台环节和服务类型,集中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生态突出问题,切实净化网络环境。 专项行动重点整治6方面问题,包括:宣扬猎奇行为、违背公序良俗问题;散播网络戾气、煽动群体对立问题;炮制虚假信息、恶意营销炒作问题;色情赌博引流、网络诈骗问题;鼓吹炫富拜金、无底线追星问题;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 其中,针对炮制虚假信息、恶意营销炒作问题,重点整治利用年终盘点、返乡见闻等形式编造不实内容,渲染极端情绪;炮制传播涉公共政策、社会民生、交通出行等领域谣言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方面,重点整治利用“网红儿童”违规牟利、攻击恶搞,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突破青少年模式关于时间、内容等方面的限制要求,向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变相提供诱导沉迷的产品功能等。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中国(贺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力争5年内,初步建成生态体系完整、发展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完善、市场主体聚集、品牌特色突出、创新能力提升的跨境电商综试区,实现跨境电商年交易额占贺州市进出口总额的15%以上,累计引进和培育跨境电商企业30家以上。 方案提出,建设跨境电商监管中心。重点建设跨境电商清关中心,开展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特殊监管政策申请、溯源体系搭建工作,培育发展“9610”(跨境贸易电子商务)、“1210”(保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9710”(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直接出口)、“9810”(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海外仓)模式业务,打造“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供应链体系。 方案明确,建设跨境电商信用信息数据库,海关、税务、金融机构、市场监管等部门结合实际对跨境电商企业作出信用认证。鼓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为政府、企业提供信息评价服务。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信用信息分类监管、部门共享、有序公开,通过事前准入禁止和事中全面查验,营造跨境电商良好发展环境。 方案明确,建立健全风险信息采集、评估分析、预警防范、处置跟踪、复查完善机制,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数据资源安全管理体系和网络安全应急处置体系,有效防范技术风险和交易风险,预防、打击跨境电商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建设跨境电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和商品溯源数据库,开展跨境电商质量安全网络境内监控,实现跨境电商商品源头可溯、去向可查、风险可控、责任可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