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从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二次会议上获悉,自我省开展见义勇为工作以来,共举办了19次大型省级见义勇为评选表彰活动,累计对各地涌现的382名见义勇为典型颁发省政府奖励抚慰金2960.4万元,并推动全省各市、县确认表彰4208名见义勇为典型,颁发奖励抚慰金8198.62万元,切实让见义勇为者有地位、有待遇、有保障。 近年来,我省见义勇为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法协调、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各方联动、高效有力的权益保护机制不断完善。为持续在全省营造更加浓厚的见义勇为社会氛围,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将进一步加强同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联动,用足用好政策法规,争取更多更优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形成政策、制度及工作部门的合力,为见义勇为伤残人员、牺牲者遗属提供更多关爱,为见义勇为人员及困难家庭排忧解难。
11月12日,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发布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10月份,我省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3%,涨幅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列全国第13位。其中,城市上涨0.3%,农村上涨0.3%;食品价格上涨3.3%,非食品价格下降0.3%;消费品价格上涨0.4%,服务价格上涨0.3%。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2%。 10月份,我省CPI环比下降0.6%,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个百分点,列全国第31位。其中,城市下降0.6%,农村下降0.3%;食品价格下降2.2%,非食品价格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下降0.8%,服务价格下降0.2%。 1月—10月,我省CPI比上年同期上涨0.3%,涨幅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列全国第14位。
11月1日,从省财政厅了解到,今年以来,省财政已精准高效下达资金235.3亿元,全力为防灾减灾、救灾救助、灾后重建等工作提供保障。 据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充分利用增发国债等资金政策,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支出结构,筹措超200亿元精准支持灾害隐患排查治理,重点支持包括水利设施、危旧桥梁、老旧小区和高危农房改造,以及矿山、危化和地质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支持全省预置抢险救援力量,建立省级救援队伍,开展省级应急物资储备和救灾演练等,全面提高我省洪涝等灾害防御能力。同时,年初编制省本级预算时,足额预留省级应急资金、预备费、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专项资金。相关努力,在今年的灾害防治和救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今年汛期,一系列灾情险情发生后,各级财政部门快速响应。省财政启动救灾和重建资金快速核拨机制,压缩各环节办理时限、容缺办理、增加拨付频次,做到收到上级资金后、相关受灾数据核准后、省启动应急响应后,即日下达资金,视情况将资金直拨到县(市、区)。在此期间,及时分配下达财政部下达我省的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7.25亿元,并快速下达和预拨省级救灾资金2.5亿元,高效精准支持灾区开展搜救受灾群众、抢通抢修、倒损房屋重建等应急处置工作。 灾后重建工作关系百姓福祉。省财政厅成立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专班,加强与省直部门协调配合,会同应急、农业、水利、发改、交通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全面梳理相关资金政策,对应灾后重建方案和规划任务,做好政策衔接,发挥财政资金政策叠加效益,并且分轻重缓急,归口筹措资金向灾区倾斜,形成各级各类资金合力。截至目前,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已筹措各类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41.5亿元,其中,省财政下达资金34.5亿元(中央资金22亿元,省级资金12.5亿元),市以下筹集7亿元。同时,针对葫芦岛、丹东等受灾地区救灾任务重,省财政加大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情况的监测调度力度,强化预警防控,定期调度,兜牢底线。
10月23日,全省城市供热采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旨在部署各地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切实做好今冬明春城市供热采暖工作,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会议指出,各地要加大开栓准备工作力度,保证按时开栓、如期供热。加强巡线管理,及时排查消除各类隐患,杜绝发生因锅炉、管网故障引发大面积停供事件。持续抓好煤炭储备,加强储煤情况监测,紧盯低储煤率企业,建立领导包保机制,做好对接服务,确保不出现缓供、断供、弃供等情况。 会议强调,要务必保证供热质量达标,强化供热企业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持续开展“访民问暖”活动,全面提升供热服务质效。完善有关应急保供预案,及时有效应对突发情况。遇有极寒天气提前调整供热参数,保障供热质量。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风险管控,提升供热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守牢安全底线。 副省长李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进入10月,天气转凉,葫芦岛市建昌县杨树底下村灾后房屋正提速建设。为尽快让受灾村民住上新房,当地统一规划选址,为47户家庭建设集中安置新房,预计10月20日前竣工。 这是我省加快推进因灾受损农房恢复重建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全省因灾受损需恢复重建农房总计16651户,目前均已实现开工,其中12159户已竣工,竣工率达73%。葫芦岛市因灾受损需恢复重建农房12697户,现已竣工8907户,竣工率达70.2%。 葫芦岛市发生强降雨洪涝灾害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第一时间组建指导组、专家组前往受灾地区,制定全省灾后农房重建实施方案,指导重点受灾地区编制指导意见;协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检测单位160余人次赶赴建昌县、绥中县开展受损农房鉴定工作;帮助受灾地区协调施工队伍、小型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等,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用工、建材、质量、进度、统计等问题,保障施工进度,确保施工质量。葫芦岛市住建部门及其他受灾地区住建系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确保受灾农户住房安全为第一工作目标,日夜赶工,全力推进灾后受损农房恢复重建。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住建系统将持续加大灾后受损农房恢复重建工作力度,在保证施工质量前提下,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要求,指导受灾地区10月底前完成灾损农房恢复重建任务,确保受灾农户安全温暖过冬。
10月6日,走进沈阳各大家电卖场,顾客排队结账的场景较为常见,家电销售“新”潮澎湃。“我们在政府以旧换新补贴20%的基础上,联合商家额外加码补贴,多重补贴整体最高省50%,助力家电焕新升级。”苏宁易购辽宁区域总经理姜维说,今年国庆假期,辽宁苏宁门店到店客流较往期有大幅增加,产品销售量、销售额也有明显提升。 在全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驱动下,我省家电市场消费潜力正加快释放。10月6日,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国庆假期前5天,全省商务部门抢抓节日消费契机,以消费品以旧换新为抓手,以“乐购辽宁 惠享美好”为主题开展百余项重点促消费活动,消费市场持续火热。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推行以来,截至10月5日,辽宁已有超过22万名消费者参与了以旧换新补贴活动,享受汽车、家电补贴近10亿元;助力1500余家企业实现销售额90多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助企惠民政策成效初显。10月1日至5日,全省重点监测的160余家重点商贸流通企业销售保持良好态势,恢复至2023年同期的102.9%。其中,体育和娱乐用品、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文化办公用品分别增长55.5%、45.5%、27.8%。 今年国庆假期,我省积极开展汽车、家电等展示展销配套活动,深入推动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活动全面开展,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最高2万元,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最高1.3万元,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最高2000元,让真金白银的优惠直达消费者,加速释放消费潜能。沈阳市举办2024中国·沈阳国际汽车展览会, “汽车、摩托车、房车、购物、娱乐、体验”六大板块全面发力,打造吃、喝、玩、乐、购、游等一站式消费场景;大连市举办“庆国庆·大连新能源汽车展”,歌舞表演、公益市集等20余场活动轮番登场,多角度满足消费者需求。
日前,国家数据局在重庆召开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现场推进会,会上发布了《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经典案例集》。我省《沈阳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与《大连市多源数据融合应用 赋能城市治理“一网统管”》两个案例成功入选。 辽宁两个案例,聚焦城市治理智能平台建设方向,通过深度整合多源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有效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为我省乃至全国各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沈阳市作为全国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构建了“1+1+5+N”的运行体系,即1个监测预警中心、1个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以及燃气、消防、危化、交通、建筑5个高风险领域和N个行业领域的同步监测预警系统,集成多源数据,实现了对城市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测、预警和快速处置。截至目前,平台共接收报警信息305万余条,发布预警信息7817条,督办处置风险2208次,成功化解140起安全风险。大连市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平台,构建了“1+M+12+X”市区(县)两级联动体系。依靠AI智能发现城市事件,定位“城市问题”,联动多部门协同处置,事件发现效率提升20%,处置效率提升50%,市民体验改善率提升21%,汛期日常隐患巡查效率提升37%,资源调度及协同决策效率提升56%。
开栏的话1949—2024。75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中国,正阔步行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 在这部波澜壮阔的恢宏史诗中,“辽宁篇章”同样厚重而精彩。今起,《辽宁日报》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系统盘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各行业、各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敬请关注。 辽宁,“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千个“第一”,铸就辉煌。 75年的风雨历程,辽宁在创新之路上披荆斩棘、攻坚不停。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辽宁以“共和国长子”的担当,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踏着科技革命的大潮,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这背后,离不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 今年,第六届“科学探索奖”揭晓,辽宁3位科学家上榜;202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公布,辽宁27人获资助。同样是今年,“国和一号”屏蔽电机主泵、“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17.5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等一批“大国重器”相继问世,为科技强国持续贡献着辽宁智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锚定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总目标,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省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基础研究成效卓越。新中国成立之初,辽宁仅有几家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不到200人。而今天,我省已建成国家级各类科研平台40个,获批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以全新体制机制组建4家辽宁实验室,两院院士达61人。金属材料、航空发动机、工业自动化等25个学科和专业研究在全国乃至世界举足轻重;金属纳米结构材料、国产止裂钢等重大创新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大连先进光源”“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战略科技实现突破。聚焦“国之所需,我之所能”,辽宁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突破了一批“从0到1”的重大科学难题。“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写入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国产首艘航母、航母舰载机、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碳化硅复合材料助力“嫦娥五号”和“天问一号”探测宇宙;国内首套第三代海上通信网络装备打破外国垄断……进入新世纪以来,辽宁共有419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科技只有“落地”,方能形成生产力。近年来,辽宁推动科技与产业“双螺旋”融合发展,加快构建“1(总平台)+N(区域)+X(重点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推动建设36家中试基地,培育400多家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化、市场化对接路演活动。2023年,辽宁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55.5%,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08.3亿元,同比增长30.8%。今年,聚焦2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20个省重点实验室群,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企业发展壮大。作为计划经济进入较早、退出较晚的省份之一,辽宁科技企业一度面临群体数量少、个头小的问题。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是创新“主力军”,也是推动科技与产业结合的突破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辽宁举全省之力向企业汇聚创新资源。目前共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600个,汇聚200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开展协同创新。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年度增长56%,总量达到33484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度增长16%,总量达到12875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5339家。十月稻田、微控飞轮、大连融科储能接连成为独角兽企业。 七十五载,时光流转。新起点、新征程,辽宁攀“高”而上、向“新”而行,全面振兴的引擎更加强劲、动能更加澎湃。 记者感言 七十五载,辽宁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辽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基点,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建设,科技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进入新时代,辽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创新平台、项目、人才、资金等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努力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胜势。75年的历史与实践证明,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辽宁一定会行稳致远,未来可期。
今年主汛期以来,我省遭遇多轮强降雨天气,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多一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十分严峻。 面临极端天气的巨大挑战,省自然资源厅严格落实各项地质灾害防范举措。启动地质灾害三级防御响应1次、四级防御响应5次,与省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5次,各级相关自然资源部门配合当地政府转移受威胁人员12481人次,全省无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无重大经济财产损失,取得汛期阶段性胜利。 为做好地质灾害防范,省自然资源厅要求各级自然资源部门有力有序有效做好地质灾害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支撑等工作,重点围绕地质灾害隐患点,公路、铁路沿线,旅游景区,中小学校舍等区域,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核查,分类确定措施。对已发现的隐患点推进“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工作,建立“省级预警到县、市级预警到乡”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新体系,确保预警信息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对于地质灾害预警区域内受威胁群众,推广基层实践中的“三个紧急撤离”经验和“四个一律”经验。
进入主汛期以来,我省发生最强区域性强降水过程,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多一倍。来自省河库中心(省水文局)的统计显示,全省33条河流的50个水文(水位)站出现超警戒以上洪水,辽河、浑河、太子河及鸭绿江等多条河流洪水并发、重发,鸭绿江流域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第一位洪水,最大3日降水量排历史第一位。 河道行洪安全,是防汛工作极为重要的一环。省河库中心组织开展了69条重点河流行洪能力分析和防汛特征水位成果复核确定工作,对1200余个河道防汛薄弱环节进行现场调查,为科学调度和转移避险提供了精准支撑。派员持续检查指导辽河、浑河、太子河、东辽河、蒲河等河流巡堤查险工作,确保河道险情早发现、早处置。截至目前,全省96121人次巡查河道堤防25794公里,保障了超警超保河道行洪安全。 水库方面,为确保水库安全度汛,全省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守,开展水库最高水位和纳雨能力分析14万座次,及时向相关地区推送计算分析成果,督促做好预泄腾库。下发强降雨防御警示一市一单64期,要求针对抗雨能力不足、病险、超平临汛限水库进行重点防御。向全省水库防汛责任人和库管员发送履职提醒短信1.68万余条,超过10万人次巡查全省水库10万座次,降雨期间每小时加报一次,累计加报4.7万余次。点对点电话、视频调度重点水库1300余座次。 为及时精准施策洪峰,水文部门一方面预置测验人员和监测设备,紧跟洪水演进,加密测报频次;另一方面抽调技术力量建立应急监测队小组,奔赴重点地区开展应急监测和保障200余次。主汛期以来,全省累计出动监测人员2545人次,抢测洪峰258场次,人工观测水位7892次,施测流量1546次,报送监测信息6070条,为洪水预报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河库部门强化“四预”措施落实。主汛期间,有效运用自主研发的河库联合预报调度系统,将气象部门未来3日逐小时网格降水预报成果,自动接入河库联合预报调度系统,实现水文模型与气象预报降水无缝衔接,提升防洪“四预”能力。基于该系统滚动开展69条河流100处水文站、37座大型水库、76座中型水库洪水预报及1278个防洪薄弱环节风险分析,自动生成清单第一时间递交防汛指挥部门,洪水预见期较以往提前了24小时至7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