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家和万事兴”2025年辽宁省百姓春晚在辽宁大剧院精彩上演。 本场晚会由省精神文明办、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中国广电辽宁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晚会以“欢乐吉祥、喜气洋洋”为总基调,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将家与国、“大家”与“小家”紧密交织,礼赞国家繁荣昌盛,歌颂辽宁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丰硕成果,激荡起决战决胜的昂扬斗志,展示辽宁人民奋力夺取三年行动全面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晚会节目彰显辽宁地域文化特色,融合歌舞、小品、武术、器乐、京剧、魔术、杂技、非遗等多种艺术形式,群众演员、少年儿童、网红、外国友人等欢聚百姓春晚舞台,展现辽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民族风情,让广大群众共享暖意融融的“文化年夜饭”。道德模范、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中国好人、辽宁好人及文明单位、机关干部、基层群众代表等共计1100余人观看演出。 晚会将于1月22日在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及辽宁广播电视台等各大主流平台首播。同时,中国广电辽宁公司将依托其海外合作渠道和平台,将此次晚会推向3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春节前进行海外播出。
1月10日,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发布辽宁居民消费价格变化情况(CPI)。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2月,我省CPI同比上涨0.2%,涨幅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同,列全国第13位。 去年12月,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呈“四涨四降”态势。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5.6%,衣着类价格上涨1.6%,教育文化娱乐类价格上涨0.8%,居住类价格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5%,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8%,医疗保健类价格下降0.8%,交通通信类价格下降1.6%。从环比价格看,衣着类、居住类、教育文化娱乐类、医疗保健类价格与上月持平,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1%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从全国范围遴选出的10个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和10个服务机构促进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推动大规模储能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案例获评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坚持“产、学、研、用”创新开发体制,形成基础和产业应用研发、材料基地、装备基地“三位一体”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自主研发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已完成包括100MW/400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在内的20余项商业化示范项目和多项专利实施许可,实现液流电池技术的国际输出和推广应用。 优秀案例体现了我省在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重点任务落地过程中的有益实践。省知识产权局将积极宣传推广案例,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开展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新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名单,大连星海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大连东港旅游度假区榜上有名。截至目前,我省共有4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大连星海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地处大连南部海滨,规划总面积约15.6平方公里,是国内闻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区。这里自然景观别具风格,东西为高坡台地,中部为开阔海滩,形成了海、滩、礁、山的多维空间。度假区主题鲜明,涵盖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亲海度假、五星级度假酒店以及海上游大连主题航线等优质度假资源,可满足多样化旅游度假需求。 大连东港旅游度假区北临黄海、南依南山,规划陆地面积4.5平方公里,拥有长达7公里的海岸线、华美的东港音乐喷泉、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国际会议中心、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东方水城等丰富的文商旅体业态,是集休闲观光、文化展示、海洋旅游、商务会展、高端娱乐、酒店住宿等于一体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12月24日,辽宁“最美人物”2024年度盛典在辽宁广播电视台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靳国卫出席。 2024年是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立攻坚之志、聚攻坚之力,这一年,一个个辽宁“最美人物”立足岗位、拼搏实干,踊跃投身振兴发展实践,用实际行动展现着辽宁人的奋进姿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辽宁故事。盛典设置担当、传承、守护、使命、腾飞五个篇章,通过情景讲述、播放事迹短片、现场采访、宣读致敬词、嘉宾点评等方式,带领观众进一步了解“最美人物”的故事,感悟他们的精神力量,凝聚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共识。 榜样力量鼓舞人心。持续营造向上向善浓厚氛围,2014年以来,我省开展辽宁“时代楷模”、“最美人物”等重大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共选树宣传辽宁“时代楷模”38人(群体)、辽宁“最美人物”638人(集体);7人(群体)获全国“时代楷模”称号,25人获全国“最美人物”称号。2024年,我省共选树宣传辽宁“时代楷模”4人(群体)、辽宁“最美人物”40人,2人获全国“最美人物”称号。
12月22日,两个清洁能源项目在朝阳市同步结出硕果:凌河远程合作首批48台醇氢电动商用车正式下线并交付使用,这将进一步推动当地醇氢汽车全产业链发展升级;当年签约当年建设,朝阳运达智慧能源风电装备零碳产业基地项目投产暨首台机组下线仪式举行,达产后明年可实现产值35亿元。朝阳市清洁能源之都建设迈出新步伐。 洽谈一批,落地一批,投产一批,运达产业基地等优质项目正在撑起朝阳市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最新统计显示,1月至11月,朝阳全市开复工项目134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52个、10亿元以上项目47个;建设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7.1%,其中亿元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增长26.2%。总投资52.6亿元的中国能建膨润土产业绿色转型与升级发展等700个新建项目顺利开工,华润雪花年产30万千升啤酒等647个续建项目加速推进。 把项目盘子“定下来”不轻松,把目标任务“拿下来”更不容易。今年以来,朝阳市以非常之策抓优项目服务,以非常之为抓细项目建设。 朝阳市委、市政府每月联合召开一次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听取全市项目建设总体情况、重大产业项目进展,明确时间表、任务图,强力推进项目加速落地建设。 与此同时,各方坚持协同发力,深化统筹调度。市、县两级负责同志始终坚持月调度、旬调度、周调度、日调度。朝阳市发展改革委依托省级重大项目管理平台,成立项目建设调度室,定期召开项目调度专题会议。同时,成立项目服务指导工作组,每月下旬实地调研,针对项目在要素保障、建设进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清单化梳理、点对点解决。 朝阳市还加强督查考核,对全市各县(市)区的项目建设和投资工作实绩进行排名,奖励先进、鞭策后进。 在朝阳县和龙城区,总投资达94.6亿元的辽宁朝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今年3月18日开工,目前正在加速建设之中。项目负责人林石洪介绍,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6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9.7亿元。这个“超级充电宝”将承担起辽宁省电网系统调峰、填谷等任务,并对缓解朝阳市电网调峰压力、优化能源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8月20日,中国能建膨润土产业绿色转型与升级发展项目在建平县启动,这一项目计划总投资52.6亿元,主要建设中国能建膨润土深加工产业园区、中国能建膨润土绿色新材料产业园区、膨润土物流园等。它不仅为建平县膨润土产业发展注入了央地合作的新动力,对于推动辽宁打造冶金新材料万亿级产业基地也具有重要意义。 朝阳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马玉民介绍,今年,朝阳市的项目呈现出四个鲜明特色。 重点项目投资支撑有力。朝阳市坚持紧抓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不断深化央地合作走深走实。16个项目纳入省级重大工程项目清单,总投资300亿元以上;8个项目纳入省级央地合作项目清单,总投资200亿元以上。 清洁能源项目破局成势。朝阳市围绕清洁能源产业,全力以赴延链补链强链,已建成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占全口径装机容量比例、清洁能源发电量三项数据均居全省前列。 项目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朝阳市将高质量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在工业领域深耕细作,做优存量、做活变量、做大增量。 民间投资活力不断增强。朝阳市持续加大对民间投资的引导与支持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释放民间投资的巨大潜力,让民营投资项目有质感、有后劲。
12月18日,中国改革(2024)年会在沈阳市举行,20余个省、100余个城市的改革部门负责人,部分地方领导、改革专家参会并开展交流探讨。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出席会议并致辞。省委常委、秘书长姜有为,沈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吕志成出席会议。 此次年会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辽宁省委改革办指导,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与沈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旨在总结推广地方改革实践经验,对于促进地方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沈阳市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注入了强劲动力。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要求,沈阳市将扛牢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围绕当好打造新时代“六地”排头兵,锚定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全面振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篇章。 会上发布了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并颁发证书,我省15项改革案例入选。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共有35个集群上榜,其中3个来自辽宁,分别为大盘绿色石化集群、沈大工业母机集群、沈阳航空集群。加之此前已获此殊荣的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目前,在已经选出的80个国家级集群中,我省共有4个入围,总数居全国第六位、东北地区首位。 近年来,我省积极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22个重点产业集群,有力促进了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质效加快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本次入选的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各具特色。其中,大盘绿色石化集群以大连市和盘锦市为主要载体,拥有国内最完整的石化全产业链条,是我国最重要的原油、化工产品加工,进出口贸易和储运以及航运中心。其原油生产能力合计超过2000万吨,居全国前列,是国内同时具备油田、管输俄油、海上进口油等多源头原油加工能力的集群。 沈大工业母机集群以沈阳市、大连市为核心,以守护产业安全战略需求为引领,以突破高端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等“卡脖子”技术为主攻方向。该集群由7位院士领衔,汇聚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金属研究所及中国机械总院等单位的40余位国家级专家,建有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载体60个。 沈阳航空集群拥有沈飞、黎明、沈飞民机、中国航发燃机等知名龙头企业以及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重要研发单位,产品涵盖了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民机大部件、通航和无人机等产品,已构建形成产品种类齐全、供应链体系健全、产业生态完整的航空产业集群。
“我们家参与气象服务对比试验,每亩增产100公斤,一亩地多挣了223元钱。”铁岭市昌图县盛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盛铁雍高兴地说,“对于我这种规模化种植的农民来说,如果我经营的地块全部按照气象服务模式种植,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不久前,由我省气象部门开展的水稻和玉米生产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完成测产,结果显示,水稻平均亩产提高114.1公斤,玉米每亩增产62公斤至76.3公斤。这是我省首次开展水稻生产气象服务对比试验,连续第二年开展玉米生产气象服务对比试验。 “气象服务区”与“农户自管区”地块使用相同的种子、化肥、农药、整地方式、播种深度和行间距等耕种方式,区别在于前者由气象部门提供精细化的专业气象服务,后者由农户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耕种管理。 一年之计在于春,适时抢“早”播种对春耕最为关键。“俗话说‘一早躲三灾’:旱灾、风灾、虫灾,试验中我们跟踪监测地块尺度的冻土、地温、墒情实况,进行玉米适播期预报,逐个地块研判确定最佳播种窗口,早播地块出苗率平均提高6.7%。”铁岭市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刘敏说。 今年,我省在营口市和盘锦市首次开展水稻生产气象服务对比试验。通过全生育期水稻长势、生物量、产量等观测,经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评估结果证明,气象服务对水稻产量提升具有明显贡献,有效提高了作物单产及经济收益。 今年的玉米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扩大试验空间尺度。试验区从2023年2市6组扩展为2024年5市12组,以加强试验代表性和结果可信性,选取沈阳、铁岭、锦州、阜新和朝阳开展试验,试验地块收获期产量高且粮质好。 冬闲人不闲,备耕已经早早开始。12月13日,参与玉米对比试验的铁岭县张庄玉米专业合作社经销部人声鼎沸。“开春你家啥时候种地,我家也跟着种。”“你家试验田种的啥种子,我也买。”散户们围着理事长赵玉国问个不停。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对比试验的示范效应已悄然显现。
12月15日,从省财政厅了解到,截至11月底,全省共建设一事一议村内道路5523.4公里,提前完成了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2024年度5500公里建设任务。 修好路,资金保障很关键。今年以来,省财政厅精心组织、综合施策,为全年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积极筹措资金方面,我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并在省级预算安排存在缺口时,组织符合政策要求的地区,通过提级论证方式将地方债券资金用于村内道路建设。截至目前,省财政多渠道筹集下达省以上村内道路建设奖补资金7.6亿元。 今年初,我省下发《关于做好2024年村内道路建设工作的通知》,结合各地实际测算分配2024年村内道路建设目标计划,要求各市对年度目标任务实行项目化、清单化和工程化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 在组织实施方面,省财政厅督促各市指导所属县(市、区),通过招投标等程序确定项目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并按时完成路基改造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规范组织项目建设按计划施工。加强项目建设调度,从6月起每月对各市及所属县(市、区)一事一议村内道路项目建设及资金拨付情况进行调度,对个别工作推进较慢的地区进行实地督导,确保完成节点任务。 修好路,维护养护环节也要跟得上。我省建立了村内道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明确县(市、区)可结合实际,区别轻重缓急,安排省以上财政奖补资金(不超过10%),用于对以前年度村内道路破损路面的维修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