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从省财政厅了解到,截至11月底,全省共建设一事一议村内道路5523.4公里,提前完成了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2024年度5500公里建设任务。 修好路,资金保障很关键。今年以来,省财政厅精心组织、综合施策,为全年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积极筹措资金方面,我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并在省级预算安排存在缺口时,组织符合政策要求的地区,通过提级论证方式将地方债券资金用于村内道路建设。截至目前,省财政多渠道筹集下达省以上村内道路建设奖补资金7.6亿元。 今年初,我省下发《关于做好2024年村内道路建设工作的通知》,结合各地实际测算分配2024年村内道路建设目标计划,要求各市对年度目标任务实行项目化、清单化和工程化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 在组织实施方面,省财政厅督促各市指导所属县(市、区),通过招投标等程序确定项目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并按时完成路基改造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规范组织项目建设按计划施工。加强项目建设调度,从6月起每月对各市及所属县(市、区)一事一议村内道路项目建设及资金拨付情况进行调度,对个别工作推进较慢的地区进行实地督导,确保完成节点任务。 修好路,维护养护环节也要跟得上。我省建立了村内道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明确县(市、区)可结合实际,区别轻重缓急,安排省以上财政奖补资金(不超过10%),用于对以前年度村内道路破损路面的维修维护。
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数据显示,我省粮食产量达500.06亿斤,位居全国第十二;粮食单产为931.88斤/亩,位居全国第四、粮食主产省第二,亩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2.4斤;播种面积达5366.25万亩。 从全国来看,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同比增长1.6%,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今年我省粮食产量继续稳定在500亿斤以上,表明我省粮食主产省的地位持续巩固。 毫不松懈稳面积。我省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及时出台支持粮食生产一揽子政策,向农户发放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生产者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84.1亿元,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继续稳定在5300万亩以上,为夺取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力以赴降损失。今年汛期,我省局部地区降雨偏多,全省上下以汛为令,积极采取有力措施降低影响,第一时间筹措省级救灾资金1000万元、争取中央救灾资金1亿元,支持疏通沟渠、抢排积水、追施肥料、恢复生产。认真实施“一喷多促”项目,落实资金8310万元,组织喷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肥料药剂877.9万亩,促进作物灾后恢复、生长发育、灌浆成熟和产量提升。 全力以赴提单产。我省指导辽西地区和排水条件较好地区等未受灾地区,切实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提高单产水平,弥补受灾地区损失。同时,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各项举措,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16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1000万亩,耕地地力进一步提升。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县由2个增加到11个,阜新、朝阳等地涌现一批“吨粮田”,大豆300亩连片项目区实现亩产681.1斤,创造了东北地区大豆大面积实测高产纪录。此外,未受灾地块“以丰补歉”和众多工程项目的有力支撑,也为我省今年粮食单产水平继续稳定在较高水平创造了条件。
在事前事中事后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推动制度完善、纠正不规范行为、推动问题整改的同时,再以行政复议个案监督为行政执法全流程监督上一道“保险”……记者日前从省司法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注重将行政复议“被动”监督与行政执法监督“主动”监督职能结合一体推进,激发执法监督新效能,努力实现执法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持续筑牢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从2022年开始,我省由省司法厅牵头,连续3年开展全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办结了一批投诉举报案件,纠正了一批违法违规行为,处理了一批违纪违法人员,公布了一批典型案例,完善了一批执法制度,有力解决了行政执法不作为、乱作为和不规范、不公开等突出问题。并抓好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推动对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选择性执法、逐利执法等有关责任人的追责力度,巩固专项整治行动成果。围绕完善行政执法标准规范,省司法厅制定统一行政执法文书基本格式标准,全面梳理、制定、公布和动态调整行政许可、监管、执法事项清单,进一步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有效解决了“合法不合理”“同案不同罚”“同事不同办”等问题。 通过被动监督一案,实现主动监督一片。不久前,沈阳市大东区行政复议机构在一起不予撤销登记复议案件中,发现对实行申报承诺制注册登记的经营主体存在事后监管空白。“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我们启动相关程序,联合行政执法监督机构进行统一规范,实现了对执法共性问题的源头治理和整体预防。”该复议机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全省行政复议机构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执法漏洞、问题,及时告知相应行政执法部门。对行政争议发案量多、纠错率高的执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联合开展执法督查,形成督查合力,并通过行政复议建议书、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等方式倒逼改进执法工作,提升督查实效,实现了对行政行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监督检查,最大限度规范了执法行为。
12月9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李乐成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会议,传达学习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会议指出,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奋力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的举行,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省政府党组和全省政府系统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抓好政府系统党的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坚强保证。 会议强调,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全面推进政府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在省委领导下扎扎实实做好省政府各项工作。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旗帜鲜明讲政治,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政府系统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筑牢忠诚干净担当的思想根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保持拼抢争实的作风,坚决纠“四风”树新风,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常态化推进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要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完善制度机制,进一步强化落实机制。要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会议强调,要抓住年底冲刺关键节点,各项工作往前抢、往早抓、往实干,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今年顺利收官和明年良好开局。
近日,应急管理部通报了我省在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对标改造提升工作中先行先试的做法与积极成效。 我省是烟花爆竹的传统消费大省。今年以来,省应急厅会同省烟花爆竹协会,组织开展全省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对标改造提升核查验收工作,完成61个县(区)91家企业的安全核查验收,排查隐患问题973项。 核查验收开展过程中,省应急厅指导省烟花爆竹协会制定并下发活动实施方案,围绕国家、省级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协助企业实现安全经营全面提升。省烟花爆竹协会组织3个专家组,检查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储存设施、消防静电设施等内容,并提出整改意见。 下一步,省安委办将组织各地区按照《辽宁省烟花爆竹经营旺季安全监管及“打非”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强化属地监管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我省全面启动校园大宗食材电子化溯源管理,年底前,中小学校食堂、承包经营企业、校外供餐单位全部实现大宗食材电子化追溯。这是12月4日在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校园食材溯源管理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的。 我省积极探索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改革,今年9月,选定抚顺、丹东、阜新和盘锦作为试点地区,实施校园大宗食材电子化追溯管理。截至目前,试点地区357家学校食堂、19家校园供餐单位、1270家食材供应商应用“食安辽宁码”贯穿学校食堂进货查验全过程。 我省纳入校园大宗食材全过程追溯管理的主体,包括食用农产品生产者、收购者,供应校园重点食材(原料)的食品经营(配送)企业等食材供应商,向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和配送企业提供食材(原料)的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入场销售者、生鲜连锁品牌企业、大中型商超等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全省各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等。纳入追溯管理的类别品种包括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食用农产品,米、面、油、奶等预包装食品。 校园大宗食材电子化溯源管理不仅规范采购管理,例如学校食堂要建立相对固定的米、面、油、肉、蛋、奶等大宗食材供货企业目录,还要求学校食堂实现进货查验电子化,使用“食安辽宁”智慧监管系统,建立学校食堂自营电子台账和承包商电子台账,食用农产品销售者、食材供应商和学校食堂实行“亮码”销售、“扫码”进货,运用“食安辽宁码”贯穿学校食堂进货查验全过程。 我省计划到2025年6月底,全省各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采购的大宗食材全部实现“食安辽宁码”溯源管理,全省供应校园大宗食材的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大中型商超、配送企业等经营主体应用“食安辽宁”食品追溯系统,基本形成大宗食材从上市销售到校园食堂全链条溯源管理体系。
12月4日,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在沈阳举行发布会,追授潘非琼同志辽宁“时代楷模”称号。 潘非琼生前系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他从检26年,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恪守法治信仰,累计办理各类案件1300余件、接待群众600余次,创造了“零差错、零上访”的优异业绩,彰显法律的力度和人心的温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2022年12月17日,潘非琼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9岁。他曾荣立个人一等功,获各类荣誉称号20多项,被追授“全国模范检察官”“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潘非琼把对党的赤胆忠诚全部倾注在所热爱的检察事业上,一生忠诚为民、担当实干、清正廉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发布会通过视频短片、现场讲述等方式回顾了潘非琼的先进事迹,并向潘非琼家属颁发奖章和证书。 与会者纷纷表示,要向潘非琼同志学习,对党忠诚、服务大局,恪尽职守、精研实干,一心为公、为民造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12月5日是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近日,省金秋医院“菊香爱心团队”一行30人来到铁岭市西丰县明德满族乡,为当地百姓义诊。专家团队耐心细致的诊疗,获得百姓点赞:“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看上省城的专家号!” 据悉,这支爱心团队是由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医务工作者组成,十年来已累计深入医疗条件和设施不够完善的偏远乡村开展义诊活动130余次,诊治群众达7万余人次。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省委社会工作部获悉,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达734万余人、志愿团队3万余个,累计服务时长3180万余小时,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更好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有效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我省不断调整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倡导党政机关全面参与、领导干部带头参与、“两企三新”鼓励参与、企业商会推动参与、志愿群众常态参与,近期还出台了《辽宁省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工作职责。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社会工作部门聚焦百姓民生,把社会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将志愿服务工作与学雷锋活动深度融合,积极组织济困解难、扶弱助残、扶老爱幼、救灾援助、卫生健康、文化惠民等志愿服务。目前,全省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8+9+N”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即大力发展党员、青年、巾帼、社区工作者、职工、退役军人、学生、老年人8类队伍,涵盖文化文艺、科技、平安、应急、助残、卫生健康、法律、体育、生态环境9个领域,由先进模范、乡土(返乡)人才、“五老”人员、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群众性活动骨干组成的N类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同时,注重发挥行业党委作用,在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中建立志愿服务团队,广泛汇聚社会各方面力量。 壮大队伍的同时,也注重提升能力素质,我省围绕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广使用、志愿者实名注册、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出具等内容,面向全省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等开展培训,已累计培训各类志愿者骨干2.8万余人次。 在志愿服务发展历程中,全省涌现了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等一大批事迹突出、群众认可、影响广泛的先进典型群体,引领带动了更多人参与全省志愿服务工作,推动全省进一步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环境。下一步,我省将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加强医疗、学校等重点领域志愿服务工作,大力宣传推选志愿服务全省“四最”和全国“四个100”先进典型,同时聚焦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开展暖“新”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充分发挥各级志愿服务联合会、志愿服务基金会作用,拓宽社会募捐渠道,推动全省志愿服务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63个“强化企业服务提升减负成效”典型案例。其中,我省有三项经验上榜,分别为:省数据局(省营商局)的深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改革;省自然资源厅的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大连海关的全国首创出口锂电池循环包装监管新模式。 聚焦聚力解决惠企政策落实中的各类难题,省数据局(省营商局)连续三年持续开展“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改革,实现全省“免申即享”政策统一发布、统一支撑、统一管理,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匹配、精准推送、主动提醒,破解了政策落实周期长、效率低、送达率低、公信度低等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成为全国首创。 省自然资源厅的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成为全国典型案例,则是因为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事先定标准、政府优服务、企业重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的“标准地”出让制度体系,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开发区(园区)范围内统一按照“7+N”模式开展区域评估,制定并发布“5+X”控制指标标准,丰富配置方式,明确出让履约要求,优化项目审批服务,严格全过程监管,促进工业项目尽快落地达产,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聚焦企业诉求,大连海关依据法律法规和海关技术规范,首创“企业自检+逐批检验+抽查检验”的出口锂电池包装箱循环使用检验新模式,企业可重复使用经海关检验合格的塑料包装箱装运锂电池出口,实现了包装箱的重复使用,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及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助力新能源行业“双碳”政策落地。2023年试点企业累计循环234561箱次,按单箱成本200元计算,全年为企业节约包装成本4700余万元。
11月19日,从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二次会议上获悉,自我省开展见义勇为工作以来,共举办了19次大型省级见义勇为评选表彰活动,累计对各地涌现的382名见义勇为典型颁发省政府奖励抚慰金2960.4万元,并推动全省各市、县确认表彰4208名见义勇为典型,颁发奖励抚慰金8198.62万元,切实让见义勇为者有地位、有待遇、有保障。 近年来,我省见义勇为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法协调、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各方联动、高效有力的权益保护机制不断完善。为持续在全省营造更加浓厚的见义勇为社会氛围,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将进一步加强同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联动,用足用好政策法规,争取更多更优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形成政策、制度及工作部门的合力,为见义勇为伤残人员、牺牲者遗属提供更多关爱,为见义勇为人员及困难家庭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