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从省应急厅了解到,为指导新任领导干部迅速开展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提升履职能力,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近期,省委组织部、省应急厅、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分别举办了全省县(市、区)安全生产分管领导同志专题培训班和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2023年度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处置”专题研讨班。 据了解,两次培训均坚持以教育培训促提升、以专题训练补短板、以实践锻炼壮筋骨、以履职管理强保障,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在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中提能力、增动力、激活力。参训学员表示,培训的学习课程丰富全面、科学合理,教学案例生动具体,尤其是模拟演练课程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指挥、如何应对、如何处置进行了系统推演,对提升基层领导干部应急处突能力特别有用。回到工作岗位后,将学以致用,坚决履行好落实好地方政府领导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督促企业落实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提升安全素质与能力意愿,确保全省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今年,我省将通过实施项目建设、开展贴息贷款、组织人才培训等措施,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日前,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2023年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上述任务目标。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方面,优先扶持在2023年乡村振兴示范带内的国家、省、市、县级示范社,省、市、县级示范家庭农场。支持粮油生产类示范家庭农场开展技术装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信贷,果蔬种植及养殖产业能人牵动型示范社开展冷链仓储、加工运输、市场营销,示范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优质绿色高效技术示范推广、农产品快速检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 打造发展一批规模化高产示范主体,我省将聚焦大豆、玉米等重要粮油作物,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集成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对落实单产提升主推技术、实现单产提升目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当奖补支持。同时通过开展设施农业贷款贴息,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设施农业建设,进一步优化全省现代化设施农业空间布局,为经营主体注入“源头活水”。 在高素质农民培育方面,主要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以及高素质农民的培育。 通过理论学习、政策解答、实用技术宣读、互动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全省农村实用人才的能力水平。按照一个月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名导师帮扶指导的“四个一”模式,培育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围绕支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支撑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专业人员、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支持小农户将“耕、种、防、收”等关键环节委托给服务组织,发展服务带动型适度规模经营。
山水塑形,绿韵为裳。大美辽宁的婀娜身姿,吸引着八方来客。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辽宁省委、省政府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 今日的辽宁,天蓝、地绿、水清,生态环境更加秀美宜居,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绿色发展的底色愈发鲜明 绿苇红滩、鸥鸟翔集,盘锦红海滩风景廊道上,专程前来“打卡”的游人络绎不绝。 这里,拥有“天下奇观”红海滩和世界上植被类型保持完好的最大芦苇荡,还是丹顶鹤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全球黑嘴鸥最大种群繁殖地、斑海豹重要产仔地,每年有超百万只候鸟迁徙至此停歇繁殖。 “湿地面积还在不断增加。”盘锦市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生态修复科负责人孙大志介绍,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退养还湿”工程,盘锦湿地焕发生机,生态功能全面恢复。在总面积800平方公里的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的各类野生动物已达478种。2022年,盘锦市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在辽宁,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共识。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省把深化工业治理放在重中之重,不断推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碳达峰和绿色低碳转型。2022年以来,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24家企业累计完成重点改造项目397个,扼住了污染的源头。 铁岭莲花湖湿地,被称为辽河的“净水器”,这里建有占地484公顷的人工湿地系统。“我们这儿每天都会接收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数万吨污水,这部分污水进入湿地系统后,大部分水中污染物被过滤掉。自莲花湖而出,进入辽河干流北部的出境水质可达到Ⅲ类标准。”公园负责人杨帆介绍。 污染源少了,“净水器”多了,辽河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推进,曾经遭受污染的母亲河辽河,实现华丽“蝶变”,达到良好水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我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2年,全省平均优良天数为329天,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0%,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5项污染物浓度同比下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高水平。 ——2022年,全河流水质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高水平。17座水库和56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整体保持良好。今年1月至7月,全省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84%,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 ——全省植被生态质量各项指标明显向好,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近5年提升约5个百分点,近3年植被覆盖度持续高于58%。 生态文明建设捷报频传。盘锦市大洼区、双台子区、盘山县和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等七地进入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行列。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沈阳市棋盘山地区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沈阳、大连、盘锦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工厂变公园,矿坑变赛道。在辽宁,绿色工厂和绿色矿山越来越多。生产、生活、生态一体融合,处处生机盎然。 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沙窝子里种水稻、养螃蟹,这在彰武县已经不算新鲜事。 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的彰武县,曾是我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风沙危险带和主要的沙尘发源地。70多年来,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彰武人创造了沙地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也实践积累出“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的系统治沙模式。 战黄沙,锁黄龙。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我省坚决扛起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累计投入资金29.5亿元,完成造林面积4224.2万亩,在辽宁、内蒙古边界构筑起千余公里的阻沙林带,为提升三北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作为。我省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2021年,我省划定“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绿色标尺”指导各地绿色发展。今年7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公共查询平台正式上线。使用者只要输入坐标,就可即时查询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符合性,帮助建筑单位优化项目选址选线。 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我省依法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核发与登记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核发排污许可证10580家,其中重点管理3474家;登记管理超10万家。 加强入河湖排污口监管。目前,我省已为近万个入河排污口建立档案,逐一开展“查、测、溯、治”,累计整治完成入河入海排污口8000余个,建立健全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辽河、浑河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干流及一级支流入河排污口和沿渤海城市入海排污口整治。”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工作人员陶冶表示。 完善水质监测体系。24个省级预警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试运行。 推进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条例等20余部地方性法规,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建立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一项项务实举措,为推进美丽辽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你看,妈妈洗衣做饭的污水都先流到这里,处理后再流入浑河时,会变得非常清澈。”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前,沈阳市民高博拿着手机和女儿一起观看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制作的“云参观”视频,探索沈阳南部污水处理厂“水世界”,帮助她了解污水经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后达标排放的全过程。绿色生活的种子已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对于驻扎在护林一线30多年的守林人——抚顺市大伙房实验林场场长杨希恒来说,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更是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我们新引进了美国红枫树种,它的特点是树干高大,秋季树体呈现红色,今年共栽种110亩,有1万多株,现在看成活率非常高。”杨希恒第一时间和记者分享喜悦。 关注生态,践行绿色。在辽宁,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正成为人人崇尚的社会新风尚。2022年以来,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7%,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0.4%。 在乡村,绿色生活同样人人可享。“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家门口的环境大大改观。”朝阳市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村民王俊忠说,如今大家环保热情高涨,看到垃圾都会随手捡起。 8月15日被设为全国生态日,这对践行绿色生活多年的沈阳退休职工姜艳华来说是件无比高兴的事儿。她积极跟网友分享垃圾分类、旧物利用等知识,倡导节约意识、宣传绿色生活,“希望更多普通人能和我一样,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加入到绿色低碳生活的行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向绿而行的辽宁,正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8月14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通报,由于我省降水已明显减弱或基本结束,省气象台于14日6时解除暴雨黄色预警;省防指于当日9时解除黄色预警,终止防汛Ⅲ级应急响应。 连日来受降雨影响,辽东部分河流出现明显涨水过程。12日8时至14日6时,辽东沿海流域面平均降水量为109.5毫米,其中丹东市爱河支流八道河龙湾水文站以上面平均降水量为182.5毫米。大洋河干流丹东市沙里寨水文站、支流鞍山市哨子河文家街水文站、爱河丹东市干流石城水文站、草河水文站等多站点出现超警戒水位,省内其他河流水势总体平稳。 水库水情方面,全省37座大型水库总蓄水量为186.23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多37.96亿立方米;全省76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为9.21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多1.86亿立方米。截至14日,全省共有7座水库超汛限,正在有序泄洪,无险情。 目前,我省接到洪涝灾情报告,受灾人口146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9.5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83.72万元,其他情况正在进一步统计核实中。
辽宁高质量发展的好环境吸引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好势头鼓舞人。连日来,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聚焦全国知名民企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高端峰会,以综述、侧记、视频等全媒体报道方式,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围绕我省出政策、优环境、搭平台,让更多民营企业落地生根、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报道。中央媒体关于高端峰会的集中报道在网上网下形成浓厚舆论氛围,产生强烈反响,充分彰显辽宁支持民企发展壮大的态度与决心。 其中,人民网刊发《全国知名民企汇聚辽宁》,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发展,辽宁省紧抓政策契机,与全国工商联共同举办了这场近年来辽宁面向民营企业的规模最大的峰会,梳理出34条产业链,400余个重点招商项目,吸引民营企业携手促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 新华社报道提到,总额634亿元的24个民营企业投资项目,8月3日在沈阳集中签约,投资方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海南等十多个省(市)的企业。峰会签约项目达到147个,总投资额1435亿元,辽宁将持续跟踪项目的落地建设、开工达产、见效获利、创新发展等方面情况,以全方位的服务,推动企业在辽宁发展壮大。 央广网关注高端峰会的先进制造业、农业产业、新能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冶金新材料产业等专题活动,认为这些推介辽宁、宣传辽宁、促进合作的平台让各方面得以充分了解辽宁振兴发展的雄厚优势、重大商机、美好前景,激发了广大民营企业家投资辽宁、创新创业的热情。 经济日报在报道中表示,辽宁积极搭建银企融资对接平台,鼓励央企带地企、民企,并于近期举办全国知名民企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高端峰会,为民间投资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创造更多机会。 山海关不住,投资到辽宁。中央媒体在报道中认为,辽宁产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大国重器集成,产业底蕴和创新资源深厚;区位优势突出,科教资源富集,产业工人素质高……辽宁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真正自己人,让民企在辽宁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发展顺心、生活舒心。
7月31日,从省卫生健康委获悉,为切实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近日,省卫生健康委认真梳理群众关心的就医问题,组织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编制《办事不找关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全面系统推进“办事不找关系”改革,争创“清风辽宁政务窗口”,推动“办事不找关系、用权不图好处”成为常态。 《指南》包括医院权力事项清单、办事不找关系路径、合规办事业务指南、违规禁办事项清单、容缺办理事项清单五方面内容,其中合规办事业务指南部分涵盖挂号、就诊、检查化验、住院、手术等11项服务细则,同时畅通监督投诉渠道,营造风清气正、平稳有序的诊疗环境。 截至目前,全省320余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参与编制《指南》,共核定、公开医院权力事项2600余项,绘制了640余张路径图、地点表,明确了违规禁办和容缺办理事项1330余项。
辽宁经济增长要跑出加速度,必须让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开足马力、协同发力。今年以来,我省成立全省商务高质量发展新突破三年行动领导小组,主动作为,策划多种形式活动,丰富服务手段,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全省经济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上半年,全省商务重点指标稳中有进,延续恢复向好态势,招商引资较快增长,对外贸易平稳向好,消费市场持续恢复。 7月23日,在省政府新闻办2023年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上,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潘爽介绍上半年我省精心组织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施策扩大外贸进出口、全力以赴促进社会消费等情况。 招商引资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3.0%,增速高于省政府工作报告预定目标3个百分点。其中,到位内资同比增长17.1%;使用外资23.7亿美元。 潘爽表示,上半年全省招商引资工作呈现三大主要特点:一是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显著。全省到资1亿元以上项目888个,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5.2%,占到资总额的82.2%。其中,到资10亿元以上项目67个,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3.2%,占到资总额的34.5%。华晨宝马总投资100亿元的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全面动工,沈阳研发中心二期扩建项目正式启用;沙特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顺利开工。二是第二产业引领投资方向。第二产业到资同比增长37%,占全省总额的50.7%,较去年同期提高7.4个百分点。三是重点区域投资增长较快。我国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作为省外资金主要来源,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7.7%,占全省总额的74%。 数据向好,离不开全省商务战线的不懈努力。 面向重点国别和地区招商成效显著。今年以来,我省赴德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推进重点项目120个。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举办经贸合作交流会;在沈阳和大连分别举办在辽日资、在辽美资、在辽德资企业座谈会,举办韩国企业家走进辽宁经贸合作对接会。 巩固拓展招商合作平台。今年以来,我省相继举办上海市浙江商会投资合作对接会、长三角招商引资促进周、京津冀招商引资促进周等大型招商活动。长三角招商周签约项目183个,签约金额568.7亿元;京津冀招商周推动各市签约项目142个,签约金额1722.9亿元。 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进资。2022年全省共2917个500万元以上重点签约项目落地开工,落地率达72.6%;2023年确定全省招商引资重点推进项目429个,签约总额8259.9亿元。截至6月末,已落地项目275个,落地率64.1%。 对外贸易平稳向好 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3883.4亿元,列全国第十位,较去年年底前进两位,同比增长1.4%。其中,出口1781亿元,增长5.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进口实现2102.5亿元。6月当月,进出口同比增长3.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 潘爽表示,上半年,全省外贸运行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外贸总体平稳向好。二季度,我省进出口逐月向好。从5月起,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环比持续实现正增长。6月当月,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为732.3亿元、336.3亿元、3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4.9%和2.6%,增速分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7个、13.2个和5.2个百分点。 二是重点商品出口保持增长。上半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930.6亿元,同比增长15.7%,拉动全省出口增长7.5个百分点。其中,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分别出口60.4亿元、20.3亿元、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4%、67.4%、30.9%,拉动全省出口增长2.2个百分点。 三是重点地市拉动作用显著。大连市为全省进出口作出突出贡献,上半年进出口2364.7亿元,同比增长4.4%,拉动全省增长2.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52.3亿元,同比增长10.2%,拉动全省增长5.8个百分点;进口1312.4亿元,占全省进口的62.4%,同比微增0.1%。 今年以来,我省综合施策扩大进出口,激发外贸发展潜能。 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今年以来,我省组织1200余家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现场及意向成交突破200亿元。累计举办20场业务政策宣讲会,培训企业超2000家。深耕重点国家和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84.4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对沙特进出口324.7亿元,同比增长24.3%;对俄罗斯进出口277.9亿元,同比增长100.2%。 多领域培育外贸新增长点。今年以来,我省组织指导各市开展RCEP政策培训超30次,受众超4000人次。推动从RCEP成员国集结的货物,以转口贸易方式,通过中欧班列发往欧洲,向RCEP国家出口实现791.9亿元,占全省出口的44.5%,同比增长17.9%。新培育海外仓6个,海外仓总数达到105个,分布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出口24.5亿元,同比增长123%。 多角度助企纾困。省商务厅建立外贸要素保障专班,实行“一对一”包保服务前百户重点企业。开展银企对接系列活动,举办政策宣讲30余次。会同辽宁信保服务外经贸保稳提质,上半年保障资金64.7亿美元,服务企业4157家。 消费市场持续恢复 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今年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852亿元,同比增长9.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九位,较一季度前移4个位次。6月当月,社零额实现911.4亿元,为2021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同比增长3.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 潘爽表示,上半年,全省消费市场运行呈现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全省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规模稳步增长。上半年,全省限上零售额实现1876.6亿元,同比增长9.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6月,限上零售额实现382.1亿元,规模为2019年以来最高水平,同比增长3.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实现305.5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较一季度提高8.9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实现289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较一季度提高8.6个百分点。 二是重点商品增势良好。石油及其制品类增长19.9%,金银珠宝类增长17.2%,汽车类增长14.9%,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42.7%,家居类增长5.7%。 三是批零住餐四大行业同步增长。全省限额以上住宿业零售额同比增长47.1%,限额以上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31.5%,复苏势头强劲;限额以上零售业和批发业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3%和3.1%。 四是各地消费市场持续恢复。上半年,全省14个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实现正增长。其中,8个市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市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丹东、营口、阜新、铁岭、盘锦、朝阳、辽阳7个市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今年以来,我省千方百计提振消费,持续开展促消费活动。上半年,全省累计开展促消费活动1200余项,省市联动发放消费券及补贴4.3亿元。 在打造新消费场景方面,我省创建20条省级夜经济示范街区,指导沈阳市推出十大城市消费场景。上半年,沈阳中街步行街客流量、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81.3%和82.4%。举办第三届电商直播节,带动网络零售额150亿元。累计认定省级、市级电商直播基地275家,培育电商主播13.6万余人。 潘爽表示,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开展好“擦亮辽字号”地工产品销售行活动,组织企业赴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地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举办绿色服饰消费节、“诚信兴商”商家和辽宁特色消费品评选活动。拓展零售、餐饮等重点行业以及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消费空间。全年预计举办促消费活动2100余项,形成全省50个新消费场景,带动销售额持续增长。
近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公布。我省提出,要依托辽宁区位、产业和要素优势,高水平参与中日韩经贸合作和东北亚区域合作,全面开拓RCEP成员国市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引领辽宁全面振兴。 《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我省将加强与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链合作,拉紧经济纽带;巩固提升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经贸关系,推进标志性项目;进一步夯实与我国港澳台地区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交流,打造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枢纽,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到2025年,辽宁对外开放新前沿基本形成。其中,全省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1万亿元,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超1.5万家,与东北亚国家贸易额突破2500亿元。全省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1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排名全国前十;三年累计新设外商投资企业突破2000家。 为达成上述目标,我省还确立了深度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全面推动“一圈一带两区”开放发展,高质量拓展开放领域,统筹贸易、投资、通道、平台建设等四大主要任务。 在深度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方面,我省要打造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枢纽。积极参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大图们倡议等地区合作机制,发挥辽宁连接日韩、俄蒙和欧洲的区位优势,将辽宁打造成为货物、商品及大宗原材料的东北亚集疏运枢纽。对标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先进地区的创新举措,支持大连等城市复制推广贸易投资、人员往来和交通运输便利等政策,建设东北亚经贸合作先行区,打造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枢纽。 在高质量拓展开放领域方面,我省将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和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重点引进一批航空制造、新材料、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等领域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推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吸引日韩等信息技术企业在辽宁设立区域总部和创新基地。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培育沈阳、大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点引进国际知名品牌旗舰店、体验店,增加优质进口商品供应,将其打造成为东北亚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日韩商品国内消费打卡地。 在统筹贸易、投资、通道、平台建设方面,我省将大力开展“招商引贸、招航引货”,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在辽宁设立外贸公司。对达到一定进出口规模的新设立外贸企业给予开办费用支持。高水平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加强东北三省一区开放合作,推动东北海陆大通道提升战略能级,全力打造东北地区经济大动脉。推动各类开放平台提质增效,完成辽宁自贸试验区92项改革创新任务,以高水平制度创新推进标志性外资项目向自贸试验区集聚;将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打造成为辽宁对外开放的窗口,使之跻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展会行列。
今年以来,我省文化和旅游市场强劲复苏,主要旅游指标增长势头良好。据统计,前5个月,全省接待游客1.17亿人次,同比增长53.9%;实现旅游总收入652.4亿元,同比增长31.8%。预计上半年全省旅游接待人次数将达到1.5亿人次,同比增长45.5%;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818.4亿元,同比增长27.7%。 今年,我省制定实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工程项目;出台“引客入辽”新政策,帮助企业尽快恢复运营;制定实施文旅业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办事不找关系”系列新举措,全方位打造服务质量好、满意度高的文旅发展环境,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与此同时,我省持续加大文化和旅游市场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各地集中推出一系列文化、旅游、体育、商业等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展览展播、非遗购物、特产市集、乡村采摘、美食旅拍、冰雪温泉、赏花观鸟、消夏纳凉等众多文旅特色活动。 引导消费惠民举措频出。今年以来,我省推出助企纾困、促进消费系列新举措,其中惠民便民举措100余项,累计发放惠民消费券4300多万元,有效引导消费需求加速释放。“盘锦有礼”文创项目持续深化拓展,朝阳“后备箱”不断丰厚,鞍山“易鞍码”平台6000张文化惠民卡上线5小时售罄。 为进一步增强辽宁文旅市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我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全网推送、新闻发布、重点节事活动举办、客源地推广等方式,线上线下同步宣传推介辽宁之美、辽宁之好,推出兼顾“吃、住、行、游、购、娱”的系列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激发辽宁人游辽宁和外地游客来辽旅游的热情。“五一”假期,全省共接待游客1601.35万人次,同比增长140.8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29.25%。 为推进文旅产业振兴,我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项目投资建设,谋划了一批支撑公共文化服务升级、东北亚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大项目。各市根据本地区特点,着眼文旅服务更新、新业态培育、新动能转化等,比学赶超招商引资。上半年,全省文旅行业实现签约项目135个,项目总投资679亿元;全年计划总投资183亿元,已完成95亿元。
前不久,从海南返回沈阳的异地长居备案人员王女士因急症在沈阳就医,享受到了医保待遇。“我长期居住在海南,所以办理了异地长居备案,现在不必反复备案和取消,在海南和沈阳两地都可以进行医保直接结算。”王女士说。 这项服务是今年省医疗保障局创新推出的异地长居人员“两城一家”服务,即在我省办理异地长居备案人员,可在备案的就医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医保待遇。在就医地就医结算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起付标准、支付比例、最高支付限额等执行参保地本地就医待遇标准;备案有效期内返回参保地就医的,可在参保地享受医保直接结算服务,执行参保地本地就医待遇标准。 能够在就医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医保待遇,一直是异地长居备案人员的心愿,也是优化医保服务的难点所在。今年,省医保局针对参保群众在异地就医方面遇到的问题靶向施策,规范经办流程,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结算功能,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医保服务。 针对群众异地就医过程的难点堵点,我省不断完善异地就医政策,先后出台《辽宁省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办法(2022年版)》及《辽宁省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经办规程(2023年版)》,统一全省异地就医管理办法及经办规程,并逐年修订新版,改变异地就医政策“打补丁”“碎片化”现象。为解决异地就医转诊难、流程复杂的问题,我省各市定期组织定点医疗机构,制定并公布本地转诊病种目录及病情标准。我省参保人员病情符合目录及标准范围的,无需定点医疗机构出具转诊证明,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或其委托的定点医疗机构即可直接为其办理异地转诊就医备案。 同时,省医保局在四个方面推行“免申即享”政策,符合条件的我省参保人员无需申请备案,即可直接享受相关待遇。实现异地急诊抢救人员“免申即享”,制定全省基本医疗保险急危重病异地就医结算参考病种及关键标准,符合病种标准的我省参保人员异地急诊抢救时,无需申请备案,持社保卡或医保电子凭证住院即可享受直接结算;实现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免申即享”,我省参保的非急诊且未转诊的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在异地联网的定点医疗机构临时外出就医住院时,无需申请备案,持社保卡或医保电子凭证住院即可享受直接结算;实现女职工生育住院费用“免申即享”,参加我省生育保险的女职工,在省内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生育住院费用可以直接结算,无需申请备案,按参保地相应等级医疗机构的起付标准和支付比例直接结算生育住院医疗费;实现大学生异地住院“免申即享”,参加我省居民医保的大学生,在异地联网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时,无需备案审批,即时享受直接结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