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即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拟进一步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人员的惩戒力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杨合庆26日在记者会上介绍说,草案三次审议稿拟作如下主要修改: 一是在规定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增加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发挥审判、检察职能,依法防范、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规定,增加公安机关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能力建设的规定。 二是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人员的惩戒力度。包括:增加规定对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关联犯罪的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并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尚不构成犯罪人员的行政处罚力度;进一步明确电信网络诈骗分子除依法承担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外,造成他人损害的,还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防范。包括:增加规定加强对老年人、青少年等群体的宣传教育,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要求有关行业企业对本领域新出现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及时向用户作出提醒;规定公众举报电信网络诈骗的奖励制度。 四是完善涉诈异常情形处置的申诉制度,增加规定有关方面应当将处置原因、救济渠道等告知被处置的对象,并按照谁决定、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完善申诉渠道。 五是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履行反电信网络诈骗职责中,对于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此前,2021年10月常委会第31次会议和2022年6月常委会第35次会议对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进行了两次审议。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快速蔓延泛滥,严重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已成为主要犯罪、世界公害。记者12日从公安部获悉,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国际执法合作,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为世界各地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积累了成功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打击和治理并重,建立了一整套多部门参与的高效工作体系,并专门制定颁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公安机关针对此类犯罪的特点,进行专题研究,组建专门队伍,开展专案攻坚,运用专业技术,加强内外合力,部署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此类犯罪的多发势头,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多国警方提出,希望我公安机关分享打击治理工作的经验做法。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典型的跨国有组织犯罪,诈骗窝点往往设在他国和地区,针对受害国公民实施诈骗。为此,公安机关通过国际执法合作,与多国警方联手开展打击行动,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2019年与西班牙警方联合开展的“长城行动”,成为跨国执法合作的典范。今年3月至6月,我公安机关在国际刑警组织框架下,与76个成员国警方共同参与的反诈“曙光行动”,捣毁设在多国的诈骗窝点1770个,逮捕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拦截非法资金5000余万美元。 针对我国在境外从事诈骗活动人员,特别是这些人员绝大部分是被高薪诱惑、欺骗裹挟偷渡出境,不少人在犯罪窝点遭受绑架拘禁、殴打虐待,甚至被残害致死的情况,公安机关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国际执法合作对他们开展解救和教育劝返,并全力做好他们回国后的救助帮扶和就业安置工作。移民管理部门根据出境入境管理法明确规定,依法对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人员采取限制出境等措施。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特征,既是各国警方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各国政府打击治理的难题。合作打击跨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各国警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公安机关将认真贯彻落实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进一步加强国际执法合作,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绝不让此类犯罪蔓延发展,绝不让诈骗分子逍遥法外。
记者26日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记者会获悉,即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三次审议稿拟规定,对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关联犯罪的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并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据介绍,2022年6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有12390位公众提出了28406条意见,包括建议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人员的惩戒力度、加强追赃挽损工作、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鼓励群众举报奖励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杨合庆表示,草案三审稿充分吸收公众意见,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人员的惩戒力度。比如,进一步加大对尚不构成犯罪人员的行政处罚力度;进一步明确电信网络诈骗分子除依法承担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外,造成他人损害的,还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等。 草案三审稿还增加规定加强对老年人、青少年等群体的宣传教育,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要求有关行业企业对本领域新出现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及时向用户作出提醒;规定公众举报电信网络诈骗的奖励制度。
原标题:公安部组织指挥对刷单类电诈及相关黑灰产犯罪团伙集中收网 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100余名 缴获作案工具3000余个 为深入推进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近日,公安部组织指挥广东、河南、湖南等30个省区市公安机关同步开展为期一周的集中收网行动,成功打掉一批刷单类电信网络诈骗及提供返利收款、推广引流等服务的黑灰产犯罪团伙,共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100余名,缴获手机、电脑等作案工具3000余个(台)。 今年以来,刷单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发案数和资金损失均占全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40%,已成为当前危害最突出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公安机关工作中发现,为增强诈骗活动迷惑性、提高引流成功率,犯罪分子不断变换作案手法,引流方式从单一发布兼职广告向利用网络色情、免费领取礼品等多种方式转变,诈骗手法从传统购买商品、点赞返利向“做任务式”刷单、投资理财刷单演变。其中,“做任务式”刷单诈骗最为突出,犯罪分子通常打着“免费做任务得佣金”的幌子,吸引受害人尝试“做任务”,并在前期以小额返利骗取受害人信任,随后逐步诱导受害人下载诈骗App进行垫资充值,在受害人提现时以“任务未完成”“卡单”等为由拒不支付受害人本金和佣金,甚至诱骗其追加投入更多资金,最终导致受害人血本无归。 公安部对此高度重视,组织工作专班,聚焦犯罪链条和关键环节,实施全链条打击。经缜密细致侦查工作,公安机关逐步查清刷单类电信网络诈骗的新情况新特点,梳理出一批违法犯罪线索。同时,顺线深挖出大量为刷单诈骗提供推广引流、返利收款、转账洗钱等非法服务的黑灰产犯罪团伙,涉案金额9100余万元。在掌握相关犯罪事实和证据基础上,公安部组织对刷单诈骗及相关黑灰产犯罪团伙开展集中收网,狠狠打击了不法分子嚣张气焰。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按照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动员部署会要求,紧盯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不间断发起集群战役,分批次组织区域会战,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同时,公安机关提醒广大群众切实增强防范意识,不要轻信所谓的“兼职刷单”,不要点击、下载未知来源的网址链接和App,谨防上当受骗。
原标题:工信部部署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 坚持以技管网切实提升防范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召开2022年信息通信行业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电视电话会议,传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部署要求,总结2021年信息通信行业反诈工作情况,部署2022年工作。 会议指出,2021年以来,信息通信行业组织开展了“断卡行动2.0”“打猫(池)行动”等系列工作,创新推出了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和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等便民服务,拦截涉诈电话20亿次、短信21亿条,发送预警信息1.7亿条,排查涉诈高风险电话卡9700多万张,处置涉案域名网址104万个。 会议强调,2022年,信息通信行业要把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作为民心守护、技术屏障、众志成城和久久为功工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树牢系统观念、坚持齐抓共管,坚持以技管网、提升防范能力,聚焦重点难点、挤压犯罪空间,压紧压实责任、优化改进考核,用心用情用力推进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福建法院打击治理涉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工作情况。据悉,2021年以来,福建法院审结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案件7825件12573人,涉案金额达16.2亿元,最大限度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福建法院以健全工作机制为抓手,强化打击整治合力。福建高院成立专项调研组,开展完善新型网络犯罪审判机制研究,形成具有较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规范;全省法院均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配齐配强专业审判力量,不断提高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并依托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同时,全省法院立足司法审判核心职能,坚决贯彻依法严惩方针,严格依照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切实把好事实关、证据关和法律适用关,依法从严、全面、深入开展“断卡行动”。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需要以社会综合治理为延伸,铲除其滋生的土壤。福建法院强化源头治理、综合整治,推动司法办案与专项整治有效衔接,形成打击、预防、治理并举的工作机制。今年,福建高院组织全省27家法院对77件案件103名被告人进行集中宣判并发布典型案例,对犯罪分子形成强有力的高压震慑。 此外,全省法院还以追赃挽损为重点,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用好用足追缴、没收、退赃退赔和判处财产刑的法律规定,最大限度剥夺再犯能力。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紧急支付、追赃返还,对已审结的案件进行全面摸排,做好涉案财物清运、财产变现、资金归集、清退等工作。2021年以来,为被害人挽回经济损失近1.4亿元。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多发高发态势,才能更好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为有效提升打击治理能力,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重提出要做好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构建严密防范体系、加强行业监管源头治理等五个方面的工作。《意见》是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重要规范性文件,为做好今后一段时期打击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截至今年4月,一年来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9.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3.4万名;国家反诈中心直接推送全国预警指令4067万条,各地利用公安大数据产出预警线索4170万条,成功避免6178万名群众受骗;工信部组织三大运营商升级启动“断卡行动2.0”,先后清理高危电话卡7769万张、行业卡1931万张……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全国公安机关重拳打击涉诈犯罪生态系统,筑牢技术反诈防护网,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滋生土壤,强力挤压涉诈犯罪生存空间,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但也要看到,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依然高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随着打击治理工作不断深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一方面,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诈骗手法加速迭代变化。有的诈骗集团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共享屏幕等,不断更新升级犯罪工具,有的则紧跟社会热点,随时变化诈骗手法和“话术”,迷惑性强。另一方面,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出明显的跨国有组织犯罪特征。面对这些新变化、新特点,必须坚持全链条纵深打击,健全涉诈资金查处机制,强化法律支撑,加强国际执法司法合作,不断提升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打击效能。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齐抓共管、形成合力。2021年,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在“资金链”治理方面主动作为,协助公安机关阻断诈骗资金转移通道,金融系统识别拦截资金能力明显上升;工信部联合公安机关重拳清理诈骗作案工具,打击“猫池”窝点2219个,缴获设备6807台;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有力法律武器。落实《意见》要求,进一步明确金融、电信、互联网行业的监管责任,推动相关行业强化源头治理,强化属地管控综合治理,就能合力挤压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空间。 电信网络诈骗是可防性犯罪,事后打击不如事先防范。《意见》从强化技术反制、预警劝阻、宣传教育等三个方面,全面落实“防范为先”理念。强化金融、电信、互联网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反制和预警监测能力,建立完善预警劝阻专门系统,同时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反诈宣传教育体系,才能构建严密防范体系,为群众织牢织密防护网。 惩治电信网络诈骗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一刻也不容懈怠。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推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向深走实,就一定能不断提升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效能,牢牢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建立健全信用惩戒制度,将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违法犯罪人员纳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等举措。 记者了解到,《意见》强调,要坚持打防结合、防范为先,强化预警劝阻,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加强行业监管,强化属地管控,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多发高发态势,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意见》要求,要加强行业监管源头治理并提出建立健全行业安全评估和准入制度;加强电信行业监管,严格落实电话用户实名制;加强互联网行业监管;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用户三级责任制;建立健全信用惩戒制度,将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违法犯罪人员纳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等举措。 此外,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意见》进行解读时表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必须把行业治理作为重要内容,金融、电信、互联网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治理,让电信网络诈骗无处生根。《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行业安全评估和准入制度,不符合安全评估和准入条件的,禁止从业;要建立行业风险监测机制,提升风险识别拦截能力,及时采取管控措施;要建立实施电话用户在网积分管理和行业黑名单制度,对频繁应用于涉诈领域的高风险业务进行清理整顿;要严格落实网络账号实名登记等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及时发现、处置异常网络账号和网络黑灰产业信息;要建立健全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用户三级责任制,建立电信网络诈骗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制度,加强行业监管源头治理。 《意见》还提出,要强化宣传教育,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反诈宣传教育体系,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形成全社会反诈的浓厚氛围。金融、电信、互联网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全面落实行业监管主体责任,各地要强化落实属地责任,全面提升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能力水平。
赵克志在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深化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 坚决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赵克志11日在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多发高发态势,坚决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赵克志要求,要保持高压态势,持续推进专项打击行动,依法从重从快惩处犯罪,全链条重拳打击涉诈犯罪生态系统。要筑牢预警劝阻“防火墙”,加固资金拦截“防洪堤”,增强识诈防诈“免疫力”,全方位织密织牢技术反诈防护网络。要深化源头治理,全领域坚决铲除涉诈犯罪滋生土壤。要强化出境人员管理,全环节大幅压减出境作案人员。要加强金融行业、电信行业、互联网行业监管,全维度强力挤压涉诈犯罪生存空间。要发挥制度优势,全社会广泛凝聚打击治理整体合力。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公安部副部长杜航伟介绍,自去年6月至今实现立案数连续9个月同比下降,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依法严打严惩成效显著,有力震慑违法犯罪。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深入开展“云剑”“长城”“断卡”“断流”“5.10”等专项行动,统筹指挥各地一体作战、整体打击,先后组织开展150次全国集群战役,有力打击震慑犯罪。一年来,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9.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3.4万名,同比分别上升28.5%和76.6%,打击战果创历史新高。公安部会同国家移民局组织开展“断流”专案行动,打掉非法出境团伙1.2万个,抓获偷渡犯罪嫌疑人5.1万名。会同最高法、最高检、工信部、人民银行和三大运营商持续推进“断卡”行动,打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4.2万个,查处犯罪嫌疑人44万名,惩戒失信人员20万名,惩处营业网点、机构4.1万个。 二是预警防范效果突出,坚决守护群众财产安全。国务院联席办会同各成员单位,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与防范治理深度融合,全力构筑防止群众被骗的“防火墙”。公安部指导各地建立分级联动劝阻机制,推动“厦门经验”在全国落地生效。一年来,国家反诈中心直接推送全国预警指令4067万条,各地利用公安大数据产出预警线索4170万条,成功避免6178万名群众受骗。会同相关部门加大技术反制力度,升级优化拦截系统,建立快速动态封堵机制,完善止付冻结工作机制,成功拦截诈骗电话19.5亿次、短信21.4亿条,封堵涉诈域名网址210.6万个,紧急止付涉案资金3291亿元。 三是压紧压实属地责任,源头管控成效明显。公安部依托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实行涉诈重点地区约谈警示、红黄牌警告和挂牌整治制度,对17个重点城市进行红黄牌警告,与中央政法委共同集中约谈20个重点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压紧压实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推动把管控治理工作纳入平安建设重要内容,强力推进源头管控和教育劝返等工作,从境外教育劝返涉诈人员21万名,赴境外针对我国内实施犯罪的人员大幅减少。公安部会同国家移民局严格落实出境管控措施,严密证件签发管理,加强重点方向口岸拦查劝阻,有效切断边境偷渡通道,阻止了大批涉诈人员企图出境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四是行业治理齐抓共管,合力挤压犯罪空间。中央政法委将信息网络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纳入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进行部署。全国人大法工委加快推进《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立法工作,为加强行业监管、源头治理提供法律支撑。工信部组织三大运营商升级启动“断卡行动2.0”,先后清理高危电话卡7769万张、行业卡1931万张。人民银行深入开展“资金链”治理工作,拒绝可疑交易1.3亿笔。中央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工信部加强网络巡查监测和网络生态治理,集中整治互联网行业涉诈突出问题,通过规范行业管理,有效堵塞了一批监管方面的漏洞,挤压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空间。 五是反诈宣传氛围浓厚,全社会参与共筑防线。公安部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打击成效,公布典型案例,揭露诈骗手法,震慑违法犯罪。国家反诈中心开通官方政务号,累计发布视频4300多条、播放30亿次。持续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受理群众举报线索1466万条,向群众预警2.3亿次。会同中宣部组织开展“全民反诈宣传月”活动,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反诈宣传体系,组织开展反诈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的“五进活动”。中央网信办、外交部、教育部、司法部、工信部、人民银行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各自行业领域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切实提升群众防骗识骗能力,努力营造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的浓厚氛围。 杜航伟表示,下一步,各地区各部门要持续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保持严打高压,不断巩固和深化打击治理成效,坚决打赢这场反诈人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