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兰州市举行第二届跨境电商节 12月17日,以《浪潮之巅数字陇商》为主题的2021兰州市第二届跨境电商节在兰州凯悦酒店举行。据介绍,2021年1至11月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5.68亿元,同比增长51.9%。 据介绍,兰州市于2018年7月获批中国(兰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兰州综试区)。2021年1至11月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5.68亿元,同比增长51.9%,其中B2B出口额5.38亿元,同比增长45.76%,B2C进口2067.56万元,同比增长319.19%,B2C出口948.2万元。“兰州市建立健全‘六体系两平台’。与海关、税务、外汇等监管部门及相关企业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与拉卡拉、通联支付等机构对接,引进跨境电商第三方支付企业;对接浙商银行出台流水贷业务,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对接兰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快开展在线小额融资、在线金融借贷、在线保险等金融服务;鼓励建设银行开展‘跨境快贷出口贷及退税贷’业务。”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商务局还积极对接本地物流企业(EMS、顺丰等)为用户提供邮包、快件等相关物流服务,实现物流运作各环节全程可验可测可控。与市发改委、市大数据局协调联动,对接信用中国网站、兰州市信用查询系统、海关信用查询体系,建立了兰州跨境电商企业信用查询体系,实现了跨境电商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截至11月,兰州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已入驻企业189家;兰州高新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已入驻企业43家,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跨境电商大学生(双创)产业园已入驻企业20家。 “我们还邀请优秀行业领域嘉宾分别就《跨境电商年度经营战略规划》《品牌营销,助力买家高质量增长》《如何借力工具实现业绩翻倍增长》等做主题分享,以此来赋能本地跨境电商企业。”阿里巴巴国际站甘青宁区域总经理王子华告诉记者,阿里巴巴国际站作为第三方服务平台引导兰州市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B2B业务,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2020年有17家企业通过国际站实现跨境电商出口3.385亿元。2021年1至11月有11家企业通过国际站实现跨境电商出口4.28亿元。
近日,青海省海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年来海东两级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情况,并发布八大典型案例。据悉,2019年以来,海东法院共受理一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5999件,审结5474件,占民事案件总数的14.18%,案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据介绍,除案件数量上升外,该市民间借贷纠纷还呈现借贷形式不规范、民营企业涉足民间借贷现象突出、“高利贷”案件时有发生、刑民案件交叉问题较突出、网络平台借贷等新类型案件苗头初现等特点。
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等全过程。社会资本与生态保护修复深度互融、良性互促。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意义重大。中央财政在“十三五”期间投入500亿元开展了一系列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并取得了重大成效。但长期以来,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欠账多、资金压力大,社会资本参与的呼声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需求,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全社会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共建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共同体”的必要之举。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作用突出。两者深度融合,有利于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创新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优势互补和节约成本;有利于形成因修复后环境改善而带动资本投资、产业发展、生态就业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目前,可供借鉴的融合途径方式多种:社会资本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以及公益参与等;融合模式种类众多:以生态修复改善环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建、生态修复结合城市建设发展、生态修复融合脱贫攻坚、生态修复带动资源再生利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业发展等;典型案例也形式多样:河南辉县市五龙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内蒙古乌梁素海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浙江温州“海上花园”建设等。 两者的深度互融与良性互促,需要用制度来规范,用机制来引导,用实践来创新。各级政府要用政策法规、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财税支持、资源利用、金融扶持、科技创新、信用奖惩等建立全方位互融的规章制度。全社会要形成“谁保护、谁受益,谁修复、谁受益”的市场化、多元化良性互促机制。只有既做好顶层设计,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能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切实造福亿万人民。
记者从那曲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今年以来,那曲市市场监管系统立足市场监管职能,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任务,向制度建设聚焦,在狠抓落实上持续发力,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和优化服务一体推进,不断深化营商环境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为节约群众办事时间,提高登记效率,那曲市持续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全流程、无纸化、零见面”的登记新模式,新设企业全程电子化使用率达97%以上。同时,深化企业名称登记改革,实现企业名称网上查询、网上申报。截至11月底,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共计37942户、注册资金467.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16%、27.75%。 为进一步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截至11月底,全市受理各类消费投诉共计279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约175084.5元。同时,加强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归集,依法实行失信联合惩戒,累计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57667户,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163户,拦截失信被执行人561名,达到了“失信受限、守信受益”的信用监管效果。 截至目前,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累计立案查处市场领域违法违规案件83起,结案83起,案值473.55万元,罚没金额89.59万元;加大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力度,完成“7·20”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审查工作,该案涉及投资金额达280.86万元,返利金额92.15万元,营造了纯净、有序的市场消费环境。 除此以外,那曲市持续巩固“农超对接”成果,以培育那曲区域品牌为目标,在全区率先开展“特色农畜产品进超市”活动,目前累计对接4家大型超市和11个县(区)20家企业、农牧民合作组织,展销包括糌粑、酸奶、拉拉和牦牛肉干等40余种产品,直接帮扶14家扶贫企业,间接带动3000余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截至目前销售额达200余万元。
近日,南通市召开政务诚信工作推进会暨《江苏省社会信用条例》宣贯会,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各部门政务诚信建设。 近年来,南通市高度重视政务诚信建设工作,政务诚信重视程度和认知水平不断提升,政务诚信建设创新举措频现。今年,全市创新开展政务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各地政府(园区管委会)、部门和公职人员政务诚信承诺全覆盖、全公示;南通市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开标模式、事业单位评价服务、医疗卫生行业“信用+综合监管”省级试点、建立全省首家企业信用纠纷非诉讼服务中心等案例,先后入选江苏省政务诚信建设创新案例集,在全省推广。 围绕即将于明年正式实施的《江苏省社会信用条例》,会议重点解读了《条例》出台的必要性、制定过程、主要内容,着重讲解了《条例》中有关信用状况认定、加强信用主体权益保护等内容。下一步,南通市各部门将认真学习《条例》,推动政务诚信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同时,加强社会信用管理,规范社会信用服务,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提高社会诚信水平。
近日,各地警方破获多起用户恶意利用商家和电商平台规则的漏洞“薅羊毛”构成诈骗的案件。 专门从事“薅羊毛”者通常会寻找商家的规则漏洞,然后组成团伙凭借人数优势集团作战,或利用软件程序“狂轰滥炸”。结果是,本该惠及广大普通消费者的优惠被其大量“劫走”,商家也没能收获真正的销量,消费者和商家双输,只有那些“薅羊毛”者赚得盆满钵满。 “薅羊毛”行为成本低,隐蔽性强,虽然单笔得手的收益可能不多,但是其出手时间短、频率高、数量大,因此每次行动的总体获利不是小数目,扩展到整个市场则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薅羊毛”者的存在扰乱了社会和经济秩序,其中更有部分行为涉嫌犯罪,值得警惕。 “薅羊毛”会对社会造成危害。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动能,诚信原则要求市场参加者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薅羊毛”摧毁了诚信这一基础,令市场经济中基于诚信的善意受到伤害,势必增加整体的交易和信用成本,影响全社会的福祉。少数人利用“薅羊毛”获利,这不仅不利于新业态良性发展,长此以往消费者也会受到不诚信的反噬。 “薅羊毛”行为的危害还不止于此。一些“薅羊毛”的策划组织者,以“无本套利”“快速致富”引诱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参与其中,利用他们的单纯无知,为其不法行为“火中取栗”,导致这些青少年轻则沾染上不劳而获的恶习,重则触犯法律,留下人生污点,令人气愤。 针对“薅羊毛”行为,有关部门的整治从未停止。今年5月,最高法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新兴互联网产业发展不规范、打法律擦边球问题,将加强对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保护,严厉打击网络刷单炒作信用、身份盗用、“薅羊毛”等网络灰黑产业。 鉴于“薅羊毛”所图无非利益,针对相关漏洞产生的原因,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建立起熔断合规机制,保证系统和网络安全,从源头堵死“薅羊毛”的机会。广大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也应保持警惕,不要因蝇头小利而受人蛊惑参与“薅羊毛”行为,维护自身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12月8日,全国信用监管工作座谈会在江西省鹰潭市召开。会议主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交流各地信用监管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2022年信用监管工作思路。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蒲淳出席会议并讲话。 蒲淳指出,信用监管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着力加强信用监管,制度化、法治化框架初步建立,组织化、体系化格局基本形成,智慧化、精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创新化、多元化引领成效显著,为市场注入了激励约束内生机制。 蒲淳强调,要不忘初心、认清大势,深刻把握信用监管本质和发展方向,围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目标,不断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推动市场监管方式改革创新,助力市场监管“长出牙齿”,实现以更有效的“管”促进更高水平的“放”,寓监管于服务之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蒲淳提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市场监管系统要站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的高度,着力做好“四个对接”。一是政治站位对接,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意识形态红线。二是制度建设对接,准确理解“十四五”规划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意图,各项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三是技术手段对接,加强技术基础体系建设和智慧监管体系、标准体系的衔接,形成监管合力。四是队伍能力对接,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总局信用监管司及各地信用监管条线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后,蒲淳前往鹰潭市市场监管局指挥中心、江西耐乐铜业有限公司调研信用监管、非公党建、知识产权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