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昆明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已完成技术建设,今年昆明市将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工作,为信用联合奖惩和信用惠民便企打下基础。 据介绍,昆明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项目是以“1个打造、4大中心、5种联接、N项应用”为基础的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1个打造”是指打造一个“信用+”应用体系。“4大中心”是指信用共享交换中心、政务监管中心、信用公共服务中心、信用数据分析中心。“5种联接”是指平台面向企业(公众)、行业商协会、信用服务机构、政府各信源单位、上下级平台。“N项应用”是指联合奖惩、信用档案、信易+等应用场景。平台将个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数据库信息进行整合与汇聚,并根据权限面向社会及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数据服务。 目前,昆明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已完成技术建设,采用基于“政务云”的大数据架构,完成了公共信用平台的信用信息资源管理、信用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开放平台等建设,完成了平台标准规范制定,启动了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建设,建立了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自然人3大数据库,同时,新版“信用中国(云南昆明)”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线。 昆明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昆明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即将开展大规模信用信息归集,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自然人信用信息、企业法人信用信息、非企业法人信用信息3个维度,推动全市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为全市范围内的信用联合奖惩和信用惠民便企打下基础。同时,各信源单位要明确专人或技术团队,通过前置机、数据接口、文件传送、数据直报等方式向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数据。
7月2日,湖北省8部门联合开展2019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网剑行动),时间从7月开始至11月底。网上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安全食品及假药劣药行为,将受严厉打击,对严重网络失信行为的企业、个人列入严重失信名录,实施联合惩戒。 此次行动中,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省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商务厅、武汉海关、省邮政管理局、省通信管理局等8部门将以食品(含保健食品)、药品、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家具家装、家庭日用品、儿童用品、服装鞋帽以及劳动防护安全帽等社会反映集中、关系健康安全的消费品为重点,依法开展网络交易商品质量抽检,加强流通销售餐饮环节食品等商品抽查,加强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依法查处利用互联网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依规处置互联网侵权假冒有害信息。 同时,严厉打击网络虚假宣传、刷单炒信、违规促销、违法搭售、不正当竞争、价格违法等行为;重点打击假借“微商”名义实施的传销违法犯罪活动和以“虚拟货币”“金融互助”“爱心慈善”“旅游互助”等为幌子实施的网络传销违法犯罪活动,严惩以“电子商务”“网络直销”“网络营销”等名义从事的网络传销活动。
6月30日,郑州警方召开全市公安机关交通秩序综合整治提升工作动员部署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全市将从7月3日起开展城市交通秩序集中整治工作。会上,郑州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李珂表示,这次综合整治行动涵盖郑州全市所有区域,坚持“治标治本相结合,先治标后治本”的原则,对全市道路交通秩序环境整治进行提升。 重点路段至少配备一台拖车,专治乱停乱放 针对机动车违停治理,郑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张保在会上介绍,相关部门将加大力度拖移路内违法停放的机动车。重点区域主要路段上至少配备一辆拖车,对不听劝阻的车辆、占压盲道、高峰期间占压主干道、长期占压公共车位的僵尸车坚决予以拖移。车主领取违法车辆时,还要同时接受“三教育一采集”。此外,公安交警部门要配合辖区政府做好迁移重点区域沿线吸引路边违法停车的商户工作,从重处罚此类违法停车行为。 针对目前郑州泊位紧张的现状,市交警支队将配合城管部门科学布置停车位,增加路内停车泊位。 非机动车的乱停乱放也是此次整治重点。会议要求,做好非机动车停放“退路进院”工作。重点区域内所有单位员工的非机动车停车场由本单位解决,不得在道路上停放,非机动车停车位只做社会车辆临时停放使用。做好共享单车严管示范路“禁停区”治理工作。 多次交通违法将录入郑州市信用平台 市交警支队联合各相关分局交管巡防大队,对在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易发时段和点段开展集中行动,严查闯红灯、随意横穿马路、逆行、违法载人、随意翻越道路隔离设施、不按车道行驶、上高架等交通乱象。对查扣的人员一律采取“三教育一采集”并依法进行处罚。 拦车乞讨、发广告的也注意了,对于这些乱象较多的区域,公安交管部门将部署警力,对此违法行为一律采取“三教育一采集”,并通知辖区分局治安部门到场进行依法从严从重处罚。 市公安局将对“三教育一采集”数据库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将多次交通违法行为人信息共享给发改部门,录入郑州市信用平台,并计入市民个人信用积分,由相关单位实施联合惩戒。
开展政务区块链技术应用,主要是利用区块链技术信息安全、数据溯源、可信共识等特性,打通其壁垒,促进信息共享互认,最大限度减少办事企业群众重复提交证照和证明材料、窗口工作人员反复审核的成本,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办事企业群众满意度。 3月6日,重庆市新注册登记营业执照全部加入政务区块链,并发出了第一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营业执照,这是我市实施“全渝通办”、探索政务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取得的又一阶段性成果。 谈及政务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初衷,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杨建权介绍,当前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在业务规范标准、数据开放共享、法律法规支撑等诸多方面仍面临一些瓶颈亟待破解,特别是政务服务的信息壁垒、环节壁垒、层级壁垒、监管壁垒和信任壁垒依然存在。 杨建权解释,开展政务区块链技术应用,主要是利用区块链技术信息安全、数据溯源、可信共识等特性,打通其壁垒,促进信息共享互认,最大限度减少办事企业群众重复提交证照和证明材料、窗口工作人员反复审核的成本,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办事企业群众满意度。 据悉,近年来,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决策部署,以实现政务服务“全渝通办”为目标,围绕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和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积极推动政务服务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政务服务更加便捷化、智能化。 据了解,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重庆一直在探索中前行,这得益于重庆市委、市政府对区块链技术应用发展的高度重视。201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促进区块链产业健康发展。 2018年11月,重庆率先在全国开展省级层面的政务区块链创新应用,统筹建立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助推电子证照、电子材料、电子档案、电子签章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共享互认,并先期在企业开办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逐步向政务服务其他领域拓展,为全国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经过3个多月的技术攻坚,目前重庆区块链技术在助力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一些领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效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企业开办事项中,全市所有电子营业执照通过区块链集成市场监管、税务、公安、银行等部门信息,实现数据保密传输、参与多方共享、信息同步更新、记录不可篡改等行政管理和服务要求,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高了企业开办整体效率。 而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中,通过区块链构建横跨立项、规划、施工、验收四大阶段的全流程审批服务,实现申请材料、审批过程和审批结果的电子化、可溯源、可信共享及全程安全加密,大大缩减了审批时限,同时通过技术上的创新,可实现提前预审、容缺受理、提前告知材料准备和审批结果,极大地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增强了企业群众办事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这一幕幕生动的应用场景,离不开背后强大的区块链技术支撑。蚂蚁区块链产品资深总监李杰力介绍,近年来,区块链从概念走向应用,引领着多个行业的变革和创新,尤其是在政务服务领域,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应用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建设电子证照数据库,有效解决政府、企业、公民之间的证件查验难题,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互认,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区块链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是政府治理理念创新、审批服务程序重构、政府治理模式的重大改革”杨建权介绍,下一步重庆还将围绕推进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布局完善区块链底层基础设施和通用服务平台(BaaS),加快建立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机制,建立完善区块链人才引进和培育相关政策,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区块链技术研究应用,推动形成联盟链和公有链,实现政府部门、市场主体、老百姓三方之间信息互通、信用融合、相互监督,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老百姓的社会信用度,促进公开透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全国第37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由青海省委宣传部、省消费者协会联合举办的“信用让消费更放心”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来自省内外的消费领域专家齐聚高原,共话“信用”建设,引导消费者放心消费。 此次论坛的主题以中消协发布的“信用让消费更放心”年主题为主,旨在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快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倡导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自觉完善诚信经营行为,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鼓励引导消费者依法主张自身权益,积极行使监督权,主动参与消费后评价,形成让消费者敢监督、愿监督、能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积极发挥消费者协会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职能作用,推动调查体验、比较试验等评价信息及消费维权,助力建立消费领域信息体系。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公保扎西介绍,信用是一个企业吸引顾客、赢得市场最有用的法宝之一;也是消费选择最有效的催化剂。消费领域假冒伪劣、虚假宣传、支付风险、信息泄露、霸王条款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经营者信用缺失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监督权等还得不到充分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信心和消费者满意度,制约着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为此,希望通过聆听消费领域专家专家学者的讲解,引导消费者放心消费。 “就青海而言,我觉得重点要集中于公民诚信、市场诚信和媒体诚信三个方面。据统计,2018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达到603.23万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260万人,如何提高乡村常住人口的消费质量,是青海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中之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李双元说。 针对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李双元认为,最基本的还是要加强诚信宣传教育,按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实在在的把宣传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做细做实。同时,要加大信用缺失惩罚力度。虽然惩罚力度在加大,但还是不能根除,这就要求必须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落到实处,让不遵循规则的行为主体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立表示,只有构建起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才能保证消费安全,也才能实现在产品消费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