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就能赚钱,步数越多赚得越多。”多款自称能用“步数兑换现金”的软件,在社交平台上走红,吸引大批用户注册和使用。近日,一款名为“趣步”的软件就因涉嫌网络传销、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所属开发商被立案调查。对此,法律界人士提醒,用户面对此类“带有层级模式”软件时,应该提高警惕,谨防其中存在传销骗局。 软件因涉嫌网络传销被查 不久前,一网友向有关部门反映,“在玩一个叫‘趣步’的软件,每天走路还可以赚取‘糖果’积分,用积分可以兑换一些日用品”。该网友称,但最近从朋友处获悉,该软件可能涉嫌传销及诈骗。相关部门在网友的留言帖下回复说,“趣步”公司及“趣步”项目涉嫌网络传销、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长沙市工商局经开区已立案调查。回复中还提到,“奉劝咨询人及其亲朋不要参与‘趣步’项目,不要对‘糖果’进行炒作”。 近日,记者从长沙市工商局经开区分局了解到,目前,该案正在调查中,尚未公布最终结果。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手机商城上检索“趣步”,已无法直接下载到该软件。 靠拉人头缴费注册“变现” 小冉(化名)告诉记者,她的妈妈就是“趣步”早前注册的一名用户。软件平台的交易筹码是“糖果”,步数可以兑换糖果,攒够一定数目的“糖果”则可以兑换现金,或者在一些进驻平台的商家那里,用“现金+糖果”的方式进行消费。此外,新用户注册进行实名认证时,需要提供身份证号等信息,还需缴纳1元钱。 尽管“糖果”的最终用途是用来兑换现金,但小冉说,妈妈和朋友们被“等级晋升得到的好处更多”诱惑,希望得到更多的“糖果”,以此实现“利滚利”。由此,滋生了用户之间以现金进行交易、买卖“糖果”的市场,“为了拉新用户注册,我妈妈还和其他玩‘趣步’的人,自掏腰包买了波波球这类小礼物,在超市、商场门口这些人多的地方,不断地拉新用户。”小冉算了一笔账,妈妈自从接触这款软件后,只兑换过一个“糖果”,获得20多元。 有平台设置“分级模式”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趣步”这样打着“步数兑换现金”旗号的软件不在少数。但“步数兑换”只是吸引用户进驻的由头,注册使用后,平台方会介绍更多让“步数”翻倍的方法。 其中一个平台在“活动规则”中向用户介绍,不管你实际上是否在运动,打开软件后“每秒自动增加步数,点击收取即可收取步数”,收取的“步数”可以兑换平台的“运动币”,“20000步=1运动币”,而1000枚运动币才可兑换1元钱。换言之:假设一天“走”两万步,需要近3年时间才可兑换1元钱。但是,平台上强调,“邀请好友助力,每秒可以翻倍增加步数,邀请越多,翻倍越多”。此外,“等级越高,可存储的最大步数越多”。 也有平台直接将“邀请层级”和所能获得的奖励展示给用户看:通过分享二维码邀请到下级用户A时,可获平台一次性奖励1888枚金币,而当用户A再邀请用户B后,B则成为你的二级用户,你还可以获得188枚金币。 除了“利诱”用户不断邀请新用户,平台上潜藏着不少虚假广告和变现陷阱。 专家提醒谨防卷入传销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告诉北青报记者,传销主要有两个构成要件:其一是组织要件,即发展人员,组成网络,俗称“发展下线”,下线还可以再发展下线,以此组成上下线的人际网络,形成传销的“人员链”。其二是计酬要件,以参加者本人直接和间接发展的下线人数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以参加者本人直接和间接发展的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形成传销的“金钱链”。 赵占领律师指出,判断披着“互联网+”外衣的“新模式”是否属于传销,可看其是否具备以下主要特征:是否需要交纳或变相交纳入门费;是否分层级,直接或间接发展下线;是否根据下线获利,上线从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下线的人员数量或销售业绩中计提报酬或“返佣”。 此外,具体到这类打着“走路就能赚钱”“跑步就能赚钱”“看新闻能赚钱”旗号的软件,赵占领律师表示,需要用户辨别是否是“带有层级的模式”,“更应该提高警惕,防止其中存在传销骗局,甚至非法集资等情况。”
在电商网站上只要花几元钱,就能给朋友圈来一次“精装修”,打造各种“高端人设”。近日,记者调查发现,用来在朋友圈里秀高端、晒品味、炫财富的图片和短视频,在网上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在朋友圈打造“高端人设”悄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购”景点“买”定位 打造“高端人设” 在某电商网站输入关键词“朋友圈”,“朋友圈打造”“朋友圈定位全球”这样的推荐内容就会自动弹出。点开相关页面可以看到,店家销售的商品主要是各种用来在朋友圈打造“人设”的图片、文本和视频素材包,价位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 部分店家每周提供10张展示图,每个月会定期提供2至4个热门网红打卡地的图片。图库内容包括网红餐厅、酒吧、咖啡馆、演唱会、艺术展等,照片拍摄角度和滤镜都很专业。店家推介说:“有了这些照片,文艺青年的形象就稳了。” 除了卖“景点”,部分电商还能出售“定位”。无论是欧洲的国家还是马尔代夫,全球各地都可定位,售价10元、9元、7元不等,最低仅需1元。有商家介绍,“代发朋友圈,任何地方都可以,不需要密码,但文案要自己准备。” 除了秀品味、晒生活,在朋友圈里成为“富人”也只需要动动手指头。豪车超跑的小视频素材几元就可以打包购买,豪宅别墅的素材也只要10元左右。还有店家称,6.6元可以购买50个豪车短视频素材,如果想把自己的声音植入视频,单条需要收费8元。 为了让朋友圈更加真实,网络上售卖的虚假“人设”素材内容也是五花八门:花60元购买相关软件就可以实现全球定位功能,加上全球热门景点旅行小视频和图片素材包,即可在朋友圈里“环游世界”;提供自己的照片和名字,花50元,商家就可以生成一条名人明星为你祝福“打CALL”的视频。 购买人群主要是微商从业者、有虚荣心的网友等 据了解,购买人群主要是微商从业者、有虚荣心的网友以及抱有吸引异性心理的年轻人。微商从业者打造高端朋友圈,主要是为了塑造通过加入微商“走上人生巅峰”的形象,让潜在的消费者对微商的生活方式产生认同,从而对产品产生信任,还可以吸引朋友圈里感到“心动”的好友入伙。 此外,还有一些网友出于虚荣心购买素材。很多人想在社交朋友圈营造出高品质的生活状态,求关注、求点赞。在不少电商网站上,出售朋友圈照片和短视频素材的同时,商家还会附带教男生、女生通过打造朋友圈吸引异性的攻略和教程。 “东拼西凑”涉嫌侵权 商家“免责声明”并不免责 记者看到,这些在电商网站上售卖的朋友圈素材,大部分素材都是卖家通过网络渠道整合搜集的。法律人士指出,这种“盗图”行为存在一定法律风险。从网络下载的图片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特别是一些使用他人头像的图片,还会侵犯他人的肖像权、隐私权。 不少店家在商品详情里发布免责声明。主要内容包括素材标价为收集费用,不是素材本身价值,版权为原作者所有。素材为个人交流学习所用,不能商用。最终解释权归卖家所有等。不过,专家认为,并不是商家发布免责声明就能真的免责。而对于利用素材图片打造高端形象吸引客户、吸引异性的行为,一旦构成欺诈要件的,还可能涉及犯罪。 群控外挂包装“神器” 上百万账号被处罚 朋友圈“精装修”的乱象,特别是定位“被售卖”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腾讯方面的注意。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电商提供的所谓“修改定位”的服务中,有一类是利用群控技术开发的外挂,通常被包装成“微营销”神器。具体表现为通过虚拟定位、批量打招呼等方式,实现批量添加好友、自动化批量发朋友圈、一键点赞、一键评论等功能。 腾讯方面表示,今年以来,针对微信外挂软件,一直在加强打击、重点治理,近期也进行了专项清理。截至2019上半年,共计对上百万明确使用外挂的账号,进行了短期或永久限制处理。未来,对于所有经用户投诉、并被核实确认有使用外挂行为的账号,腾讯根据违规程度将按照阶梯性处罚原则,进行限制功能和限制登录等处罚。对于多次违规者,将加重处罚。
“十秒卖出上万件产品,几小时销售额就上亿元………”当前,各大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网红”凭借强大的“带货”能力,成为各路商家不断追捧的“宠儿”。今日,山西省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此类市场背后存在众多乱象,存在三大“陷阱”,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等方式购物时一定要谨慎。 虚假宣传泛滥,产品质量不过关 在多个短视频、直播平台上可以看到,一些天花乱坠的夸张宣传,主要集中在化妆品、日用品、食品等领域。很多人都曾购买过“网红”力荐的“爆款”,但是产品到手后才发现,不少产品是“三无”或高仿产品,甚至在使用后引起身体不适。此外,消费者应该了解网络新型知识,代写代发“种草”内容的团队,会根据商家需求,编造带有亲身体验感的宣传软文或视频,误导消费者。 直播数据造假成灾,暗藏灰色产业链 如果在QQ群中搜索“刷数据”“直播”等关键词,会出现大量针对各大网络平台刷数据的群组。刷粉丝量、评论量、转发量等数据的广告铺天盖地,多位发布类似广告的群成员都宣称,除可提升“转赞评”等各项数据外,还可“代开淘宝直播间、推抖音热门、改销量、处理中差评、升等级”,收费从几元至上万元不等,同时还能够帮助在直播间显示“某某进入直播间”等全流程造假。 付款方式随意,退换货维权难 购买一些“网红”推荐的产品时,有商家要求消费者直接通过个人微信和支付宝支付,让退换货与维权非常艰难。在有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不少主播在其主页简介中直接标注微信号,并在号码前添加“V”等字样,将顾客引流到微信下单购买产品。而通过微信等方式私下交易,一旦产生纠纷,后期退换货无法保障,投诉维权将面临困难。部分商家通过短视频等方式卖出一批劣质产品后便会将产品下架,以防消费者“找上门”,同样给维权造成困难。 山西省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等方式购物时一定要谨慎;各大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应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核机制,规范自身平台支付和订单跟踪系统,约束平台商家建立完备的售后机制;建议相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网上巡查机制、网上“带货”信用体系等,通过在全网开展各类数据打假行动,净化消费环境。
退保,一直以来都令保险公司颇为头疼。然而,2018年和2019年,正如业内人士预计,部分保险产品迎来退保高峰期。保险业在进行风险防控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瞄准了其中的“商机”,向不知情的保险消费者实施诈骗行为。 不法分子的基本操作手法如下: 第一步,通过非法渠道掌握了投保人姓名、电话、身份证号以及所购买的保险产品等信息后,拨打投保人电话,自称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 第二步,称投保人所购买的保险产品已有多名客户投诉,保险公司存在欺诈行为;或称投保人所购买的保险已经被监管部门叫停,若继续持有或者投保人自己办理退保手续将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第三步,谎称自己有办法为投保人办理全额退保,诱导投保人致电保险公司客服电话将联系电话更改为自己的电话,全权委托自己办理退保手续。 第四步,办理全额退保后要收取约30%的费用,或鼓动投保人退保后将款项办理自己推荐的所谓“升级产品”,有的“升级产品”甚至涉嫌违法。 为此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提醒广大保险消费者须提高警惕,防范风险。 联系电话是当前保险公司与投保人联系的主要方式,将投保人联系电话更改为其他人电话,“其他人”极有可能冒充本人向保险公司办理保险合同的变更等事宜,造成保险消费者经济上的损失。对此,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建议:不要将联系电话更改为非本人电话,不要随意委托他人办理保险合同变更手续,以免自身利益受到非法损害。 不法分子劝诱保险消费者退保,是为了获取非法的经济利益,不管是收取退保手续费,还是鼓动退保后购买所谓“升级产品”,都会导致保险消费者相应的经济损失,甚至让保险消费者落入违法活动的陷阱。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建议:保险消费者要结合自身实际的风险保障需求和财务支付能力,谨慎办理退保。 那么,投保客户应如何防范退保骗局呢?保险业内人士建议,不要轻易出示保单和身份证件给他人,或交由他人代为办理退保手续,谨防不法分子借机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继续行骗。 另外,面对高息理财诱惑,建议保险消费者不要轻易“退保理财”。 对于退保骗局,投保消费者应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短期内理财保险退保损失大,不是万不得已,尽量不要中途退保,以免造成经济损失。如遇可疑邀约时,可通过各保险公司官方网站、客服电话等正式渠道查人员、查产品、查地址,核实销售人员是不是保险公司正式销售人员、所售产品是不是保险公司正规产品、所留地址是不是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地址。如遇“退保理财”骗局时,建议留存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深圳一家上市企业愿意出50万元收购你的‘新疆化妆品’网络关键词。”2018年8月的一天,新疆的唐先生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开出了惊人的价格,但本以为“天上掉馅饼”的他,却被步步诱骗损失数万元。据检察日报报道,近日,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对一起“网络关键词”诈骗案中的苗某、刘某、朱某、陈某等16人以涉嫌诈骗罪提起公诉。 对于“网络关键词”诈骗,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其实“网络关键词”是继IP地址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资源名称,用户在浏览器输入关键词,就可以直接访问目标网站。说的直白点,一个“网络关键词”背后,往往对应着一定的搜索曝光度,这一点它具备了诈骗价值。 在此次案例中,“网络关键词”的收购方,以及负责代理交易的中介,都是一帮人,他们通过虚假的营业执照合伙做局,让唐先生支付莫须有的代理交易费用。根据报道,该犯罪团伙的分工相当明确,可见相关的诈骗产业链已十分成熟。 不过这种诈骗模式其实并不新鲜。比如大家可能对“网络关键词”不太熟悉,但对抢注商标或者域名一定不陌生。 以网络域名为例,一些短小精悍、简单易记的域名,通常会有一定的交易价值,过去围绕域名交易的骗术同样层出不穷,针对域名持有者的诈骗,和本案如出一辙,其手法正是虚构买家,骗取注册维护费或交易手续费。 从网络域名诈骗到“网络关键词”诈骗,形式、手法在更新,但内核未变。而这些骗局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不管是网络域名还是“网络关键词”的持有者,都缺少相关的互联网知识,对该领域比较生疏,不清楚如何注册、管理和转让。 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受害者容易被诈骗分子许诺的高额回报冲昏头脑,认为由他们代理转让“网络关键词”可以大幅变现,结果却步步上套,掉进陷阱。 但即便如此,将类似的诈骗简单归因于受害者的贪心,并不合适。首先,如前所述,从域名诈骗到“网络关键词”诈骗,骗术在逐步升级,光靠教育受害者提高警惕远远不够。 比如此案涉及的受害者就有30余人,而去年江苏省侦破的一起诈骗案件,嫌疑人达到132名,受害者更是多达1500余人。显然,在精密的团伙分工之下,普通人很容易被极具针对性的话术误导,进而上当受骗。对此必须有更系统的治理。 再者,“网络关键词”诈骗时有上演,也跟这一领域缺少统一规范的经营模式,以及系统规范的管理途径有关。比如,“网络关键词”诈骗作为一种互联网新兴骗局,对其的行为认定以及管辖权限,都存在着一些模糊地带。那么在缺少权威的交易市场的前提下,难免会有诈骗团伙钻空子,冒充中介代理平台来忽悠注册、交易。 所以,面对这类有一定专业门槛的新型骗局,除了提醒网络用户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外,监管层面必须进一步升级。之前就有不少专家提议,可以像域名管理制度那样,尝试建立关键词管理体系,保障交易市场的公开透明,消除信息不对称。类似应对手段,应早日提上议程。
为切实维护广大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银保监会及各地银保监局曾发布《关于防范利用保险消费投诉进行诈骗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切勿轻信高收益承诺中了“退保理财”“代理退保”诈骗的圈套。 近期,平安人寿东莞中心支公司(以下简称“东莞平安人寿”)收到保险消费者反映,一些不法分子在窃取其保单相关信息后,拨打保险消费者电话,以承诺帮保险消费者办理全额退保为名,怂恿或冒充保险消费者向监管部门投诉,并向消费者收取高额手续费或诱导消费者购买所谓“高收益”产品。 东莞平安人寿介绍,不法分子为谋取利益制造的骗局,其主要操作手法如下:一、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自称是金融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二、称投保人所购买保险产品已有多名客户投诉,保险公司存在欺诈行为;或称投保人所购买的保险已经被监管叫停,诱骗投保人若继续持有或者自己办理退保手续将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三、不法分子谎称为投保人办理全额退保,诱导投保人通过保险公司客服电话,或网络在线等方式修改联系电话全权委托不法分子办理退保手续。四、不法分子协助投保人办理退保后要收取较高比例的费用,或鼓动投保人另行购买所谓“升级产品”的理财产品,有的“升级产品”甚至涉嫌违法。 “保险消费者就保单问题需向保险公司咨询反映情况的,请直接联系保险公司询问协商解决,平安人寿客户服务热线为95511,切莫让不法分子非法代为投诉并从中牟利。”为切实维护广大保险消费的合法权益,东莞平安人寿表示,一旦发现有不法分子冒充保险消费者向监管部门投诉的,将按规定终止投诉处理程序,并将有关线索移交公安机关。 有关“退保”风险,东莞平安人寿提示保险消费者如下:首先要谨慎办理退保。不法分子劝诱保险消费者退保,是为了获取非法的经济利益,不管是收取退保手续费,还是鼓动退保后购买所谓“升级产品”,都会导致保险消费者相应的经济损失,甚至让保险消费者落入违法活动的陷阱。其次,要正确认识保险功能,建议保险消费者谨慎退保,以免失去保险保障。此外,勿受高息理财诱惑。建议保险消费者不要轻信“退保理财”,做到“三拒绝”:拒绝相信高息“理财”和以保险公司名义承诺的高额回报;拒绝被赠送礼品、“先返息”等诱饵打动;拒绝与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签订投资理财协议以及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出具收据等。 同时,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如遇可疑邀约时,可通过各保险公司官方网站、客服电话等正式渠道查人员、查产品、查地址,核实销售人员是不是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所售产品是不是保险公司产品、所留地址是不是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地址;如遇“退保理财”骗局时,建议留存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家庭养老负担越来越重,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这让收入条件一般的老人陷入养老恐慌,迫切寻求养老保障。 而老年人普遍对集资诈骗认知不足,当一些机构打着“养老”名义,采取欺骗诱导、虚假违规宣传等方式,诱骗其将养老钱投入所谓的高额回报项目后,不少老年人最终血本无归。 非法集资找准老人软肋屡屡得手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7)》显示,超过95.5%的调查对象目前或计划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养老投资理财,30.3%的调查对象有上当受骗的经历且部分人受骗金额较高。 记者获悉,养老领域的非法集资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以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公寓”、提供“养老服务”名义吸收资金。 个别机构在明显超出床位供给能力的情况下,承诺还本付息,以办理“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等名义,向会员收取高额会员费、保证金或者为会员卡充值,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2018年11月,安徽黄山市黄山区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借助养老机构进行集资诈骗的案件:当地一家名为黄山孝为先的养老机构以发展养生会员、养老服务、借款等方式,在芜湖、铜陵、合肥、安庆、池州等地吸收资金。 许以7%到40%不等的高额利息,和投资人签订会员制养老、养老入住、借款等各种形式的合同。至案发时,该企业已向近1300人集资,其中大部分是老人。该案涉及资金6565余万元,其中有3000余万元无法归还受害人。 二是以销售“老年产品”等名义吸收资金。 多地曝出以销售老年保健品、收藏品、推销老人旅游项目等为噱头的集资诈骗案件,个别案件甚至带有传销性质。 2018年9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老人在银行销售经理诱导下购买所谓专为老年人设计的“理财产品”,最终近千万元巨款血本无归的案件。老人受骗2年后方知是非法集资,案发时该项目已经集资4400多万元。 以上两类非法集资都找准了老人的软肋进行精准围猎。首先,上当受骗的老人大多数是收入水平一般的工薪阶层,其子女也无力提供高水平的养老。 其次,绝大多数老人不和子女同住,因此对非法集资的认知和警惕性不足,但迫切想通过高回报的投资解决自己的养老困难,不给子女添麻烦。非法集资诈骗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类老人的养老需求,最终骗光老人一生的积蓄。 上有“帽子”下有“路子”,骗老型非法集资欺骗性极强 为了能蒙蔽更多老人,近年来这些非法集资的手段越来越“高明”。 一是投小钱骗大钱、拉虎皮做大旗,有的甚至戴上国家战略政策、政府招商引资项目、上市公司的“帽子”,掩盖其非法集资的本质。 江西南昌一家名为“天地自然”的养老机构承诺,老人把钱投进养老山庄,不但可以在山庄吃饭、购物、就医、参与旅游团,每年还能给老人6%到14%的返利。 就在2018年4月26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李国建突然消失,公司银行账户的钱也被卷走,所剩无几。目前报案的老人已达2000多人,涉案金额3亿多元。 二是选择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营销套路,在社区、银行、超市、菜市场、公园等地精准锁定老年客户。 2018年5月,上海警方破获一起涉案金额高达3亿余元的非法集资案件,共有8000余名群众被骗,其中八成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犯罪团伙先从中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和中老年人共同爱好入手,如组织饮早茶、旅游、派送小礼物等。 此外,还以支付佣金为诱饵,与养生保健公司等机构业务员串通,把中老年顾客介绍到非法集资人处,或直接在中老年人群体中雇佣职业说客。 构建预警体系,扎紧养老“钱袋子” 首先, 有关部门要严加审核养老项目的资质,特别是现在各地基层政府都在上马养老项目,有些非法集资容易钻空子,戴上政府招商引资的“帽子”。 安徽省民政厅福慈处处长胡前义说,为了鼓励养老机构发展,政府对于民办养老机构都会给予一定的床位建设费、运营补贴,但是目前对于投资方的资质审核不足,有些投资方不具备运营养老机构的能力,有的甚至虚构供养能力,以此为诱饵对外吸纳集资。 2018年6月初,合肥一家公司就打着投资养老床位的名义非法集资,经查,该公司确实在安庆天柱山建有养老中心,但是根本没有多余的床位可供投资购买。 民政部门建议,各地养老项目应设定严格的准入门槛,甚至可以设置一定的风险保证金,并且要将投资人的信用情况备案。一旦发现有相关风险,可以及时封存账户,尽最大可能保障老人的养老钱。 其次, 多起案件都是以预存会员卡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涉及养老项目会员卡管理的相关法律,亟待出台并完善。 重庆市律协投资并购专业委员会主任蒋利众分析认为,我国尚未出台针对养老会员卡等高额预付费或高额保证金会员卡的法律规范,养老会员卡与非法集资仅有“一步之遥”: 发行养老会员卡无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并且养老会员卡都是向不特定的公众销售,具备一定的利诱性。 因此,建议对拟发养老会员卡的主体设立准入制度,制定资质要求,确保发卡主体具备履约能力;对发卡产品实行备案制,并在政府主管部门官方网站上公示。对产品违规行为进行投诉;对发卡企业建立网上诚信档案;对发卡主体收取的巨额预付费或保证金,由第三方银行对其使用范围进行监管,保证用于主营业务。 第三, 针对非法集资锁定老人的营销套路,派出所、社区等基层机构要加强防范和宣传。上海华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许峰分析,养老机构进入社区、商超时,应该有一定的资质审核程序,并且要到工商、金融等主管部门进行备案,以堵住非法集资机构落地的“路子”。 第四, 针对“坑老”非法集资的新特点,进行重点高压打击。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旅游城市“扎堆”注册、摊子铺得大、运营时间长、受害人数众多,成为坑老非法集资的新特点。仅在安徽黄山市,近年就发生了黄山孝为先养老机构、老妈乐返利类等非法集资案件。 受访人士建议,要在相关区域进行重点排查和打击,建立网上舆情预警系统,一旦有一地发生“爆点”,多地执法部门可以同时调查,不容非法集资的骗局做大做久。
近日,记者发现有人打着“为失信人员购买机票”的旗号,在网络上大肆宣传,称其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避免失信人员在购票、安检时被拦截。律师指出,此类人员的行为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经营罪以及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失信的“老赖”被限制高消费,如乘坐民航飞机、高铁出行,相比其他交通方式费用较高,所以也在针对失信人的“限高令”范围之内。这对一些“老赖”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从而倒逼一些“老赖”不得不尽快履行判决、尽快偿还债务。“限高令”对“老赖”财产执行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倒逼效应。 但从媒体报道来看,一些“黄牛”在网络上频频活动,声称可以避免“老赖”购票、安检被拦截,他们打出的广告还处处表现出对失信人员处境的“关怀”。据这些“黄牛”称,加收数百元不等的手续费,就能帮“老赖”成功购买到飞机票或高铁票。记者使用法院公开信息的一名失信人员的个人信息,通过“黄牛”,确实购买到了一张机票。 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是对“老赖”形成一种约束效力,由此倒逼他们履约。而代“老赖”买飞机票的“黄牛党们”,却让“老赖”可以轻松摆脱这样的约束,摘下了套在“老赖”头上的“紧箍咒”,从而影响了执法效率,让本就难解的老赖财产执行难问题变得更加难解、更加严重。对于“老赖”来说,这将让他们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所以,这种做法是一种“助纣为虐”,也是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严重破坏。 代“老赖”买机票,涉嫌了“几宗罪”:“黄牛”如果修改、篡改了民航系统中的数据,可能会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代“老赖”买机票,还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帮助失信人不履行判决和裁定,也构成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对于“老赖”来说,让人代买票乘机,也是拒不履行判决和裁定的违法行为。这种践踏法律底线、帮助失信人“逃出生天”的不法交易,亟待予以遏制。 要让“老赖”履行判决,要提高法院的执法效率,破解“执行难”问题,就要避免这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法现象。要打击代“老赖”买机票逃避处罚的“黄牛党”,对买卖双方都要予以相应惩处,斩断背后的利益链。这样才能筑牢法律防线,让“老赖”无处可赖,从而维护法律尊严,有利于构建法治社会,有利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9月26日,江苏省消保委根据近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消费特点和消费纠纷重点,发出谨防“低价团”等多条消费提示。 江苏省消保委建议,选择跟团游的游客应认清旅行社资质,仔细审阅旅游合同和行程,谨防“低价团”“体验游”等消费陷阱。选择自驾游应仔细检查车况,以及相关证件、保险是否齐全有效,确保行驶安全。租车自驾应注意租车企业是否具有汽车租赁许可证,尽量选择信用免押金方式,提车前仔细检查车况,了解清楚所租车辆保险范围。 江苏省消保委介绍,一些景点在假期出现客流激增或限流等情况,有的游客为节约时间、快速进入景区,会从“黄牛”手中购买门票,从而发生无法进入景区且合法权益无从保障的纠纷。江苏省消保委建议,消费者应选择正规票务代理商或正规网站进行购票,提前向景区咨询了解国庆假日是否有使用时间或其他限制条件。 据悉,长三角区域内很多景区已执行年龄与身高兼顾的免票政策,带娃出游的游客买票时多留意公示栏或询问工作人员,出行前带好孩子的身份证或其他证明文件,以备景区查询需要。 江苏省消保委提示,国庆长假期间,如遇消费纠纷,应留存好相关凭证,及时拨打12315投诉电话,或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郑重提醒投资者警惕冒用该协会名义虚假审批私募基金违法行为。此前,该协会接到举报,有不法分子冒用协会名义和公章,虚假制作《关于准予盈圣创投5年封闭运作战略配售灵活配置混合型非证券类投资基金(LOFI)注册的批复》,诱导和欺骗广大投资者。 该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私募基金行业秩序,该协会对此违法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并将采取相关法律措施。 业内专家介绍,投资者在投资私募产品时应该擦亮眼睛,防止掉入“假私募”“伪私募”背后的几大圈套。 套路一,公开募集。通过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短信、微信、博客、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没有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 套路二,保本保息。虚构或夸大投资项目,以投资标的大股东个人担保、投资标的关联机构担保等方式,承诺给予投资者保本、承诺给予投资者固定收益、承诺定期付息等。 套路三,名基实贷。没有主动的风险管理,约定由基金管理人关联方、投资标的大股东或关联方溢价回购,从而达到变相从事放贷业务的目的。 套路四,未到协会备案。以私募基金名义宣传、募集,但并未到基金业协会办理产品备案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