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持续巩固、潜力持续释放,成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8210亿元,增长19.9%,进口2760亿元,增长5.7%,继续保持了好的发展势头,有效助力了我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走进沈阳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监管仓库,五花八门的跨境商品正有序通过分拣线,伴随着扫码枪的嘀嘀声,一件件完成装箱、打包、信息录入等工序的包裹被分装上车,准备出仓。 在不远处的沈阳综合保税区海关查验场地,沈阳海关所属辽中海关监管一科王毅和同事们带着查验设备和执法记录仪在此进行查验工作。从事海关工作三年,王毅对查验流程已经轻车熟路,但他仍不敢有一丝松懈,对待每一件查验商品,都仔细核对着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成分配料等信息,并进行商品取样。待录入查验结果,并签字确认后,这些商品将很快到达消费者手中。 据了解,查验的这批商品均通过跨境电商网购保税模式进口,消费者日常网购时,显示由保税仓发货的商品,即是通过这种模式(也称为保税备货模式)。 依托保税备货模式,电商企业从海外进口的商品可以利用批量报关的方式存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到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下单付款后,商品会以快递包裹的形式从保税仓配送到消费者手中。 每年“6·18”“双十一”等电商大促,保税仓几乎都处于爆仓的状态。高峰时期,王毅和他的同事们在接单、派单、查验等重点环节进一步提高衔接度,并针对跨境商品进出区监管要求,设置专项工作小组,实施“7×24”小时全方位的通关服务,做到“购物狂欢节”通关“不打烊”,确保跨境商品第一时间送到消费者手中。 商品漂洋过海来到国内后,海关会按照跨境电商布控指令,在商品入仓前抽取需要检测的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以进口奶粉为例,实验室在收到样品后会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亚硝酸盐、硝酸盐等项目开展全面专业的检测,如果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对于不同的商品,海关检测的重点也会相应调整。 近年来,沈阳海关保税备货模式跨境电商进口仓储业务不断扩容增量,进口货值增幅显著。保税进口的跨境电商货物具有采购成本低、物流速度快、售后服务便捷等优势,在沈阳已经实现了同城“次日达”。今年上半年,沈阳海关监管保税备货模式跨境电商进口商品86万票,同比增长28.9%。
为全力营造公平诚信交易的市场环境,保证计量器具数据准确、计价公正。近日,咸阳市长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执法人员和长武县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专业人员,对巨家镇和亭口镇内超市、集贸市场的蔬菜摊点、瓜果摊点、肉类摊点等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强制检定,加强流动摊点管理,查处不合格电子秤,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检定人员对合格的电子秤粘贴合格标识,并对存在误差的电子秤进行调试及校正,对不合格的计量器具要求商家立即停止使用。在检定过程中,工作人员还提醒各经营户购买有计量器具许可证编号、标志的计量器具,并向市民宣传计量知识,讲解防范计量器具作弊的方法,增强消费者计量意识,得到了广大商户的积极配合和市民的大力支持。 据统计,此次共检定计量器具225件(台),现场调试及校正6台,检查定量包装商品163包(袋),进一步净化了市场经营秩序。 “此次计量检定工作有效地震慑了计量作弊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对辖区内其他农贸市场进行检查,努力营造诚信计量、公平规范的市场交易氛围。”长武县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检验所负责人任录平表示。
宁夏回族自治区税务局党委高度重视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措施》,从精细政策宣传、简化税费办理、公平公正执法、快速响应诉求、个性化服务、助企纾困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助力民营企业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政策宣传突出“细”字。及时修订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税务局支持“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汇编(2023版)》,精准对接民营企业政策所需。灵活运用电子税务局、微信、征纳互动、“获得”等多平台、多渠道推送“税费红利账”。搭建“宁夏大企业税费服务平台”及时推送税费政策信息,提供专业辅导。 税费办理突出“简”字。聚焦民营企业反映突出的异地办事难点堵点,发挥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枢纽作用,实现异地电子缴税、开具税收完税证明等9项税费业务“跨省通办”。将6项税务行政许可事项压缩至1项,13项涉税资料纳入容缺办理范围,对12项税费资料取消报送,将22项税费资料改为留存备查,增加6项告知承诺制税务证明事项。加强登记业务协同,简化变更登记操作流程,实现变更登记信息自动同步。 执法方式突出“公”字。实施科学精确执法,做到“无风险不打扰、有违法要追究、全过程强智控”。创新执法方式,对一般纳税人登记等6项涉税事项运用说服教育、提示提醒等非强制性执法方式,提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优化新设立纳税人纳税信用复评机制,纳入纳税信用管理时间不满一个评价年度但已满12个月的纳税人可在2023年3月或9月提出纳税信用复评申请,并提供自我查询服务。加强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信息动态管理,积极开展信用修复工作,征纳双方同力提升民营企业A级、B级纳税信用等级比例,擦亮宁夏民营企业“商誉铭牌”。 涉税诉求突出“快”字。建立由税务部门主导,纳税人缴费人、税收志愿者、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税费服务需求有效收集、快速响应和及时反馈的“税诉通”服务模式,实现民营企业与税务部门良性互动。聘任30余名民营企业家作为“税收营商环境体验师”,改进服务措施。与各地工商联深化志愿服务合作,结合产业优势和行业集群,探索在不同产业园区建立不同特色的“税费流动工作室”,帮助民营小微企业懂政策、得实惠。 个性服务突出“优”字。建立“牵头人+专业团队”模式和运作机制,汇聚区、市、县三级服务管理团队力量,组建农产品加工、轻工纺织等9个重点行业管理团队和税收经济分析团队,畅通民营企业信息通道。 助企纾困突出“实”字。加大对“六新六特六优”等重点产业税收支持力度,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发挥税收大数据作用,运用“全国纳税人供应链查询”功能,帮助民营企业畅通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企业与供应端、销售端的有效衔接。探索实施税务与金融部门“银税互动”数据直连,建立“税银企三方合作、信息共享、协同推进”合作机制,与18家签约金融机构推出“税易贷”等10余种服务产品,为7200余户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0.18亿元,安全高效助力民营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今年,张掖市聚焦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构建“金融+信用”服务体系,着力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金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加强银企对接,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市县两级召开政银企对接会75场次,各银行机构与658户企业对接融资需求463.57亿元,授信163.57亿元,发放贷款32.18亿元。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全市3.28万户企业入驻甘肃信易贷平台,银行通过平台累计对接发放贷款575笔100.72亿元。6月底,全市银行机构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27.85亿元,同比增长29.57%。 突出信用赋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推广“富民贷”“种植贷”“惠农易贷”“科技贷”等20多种信贷产品,有效提高了企业融资获得率和信用贷款发放比例。建行张掖分行积极推广“税易贷”产品,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160笔7683万元。甘肃金控张掖融资担保公司联合农合机构创新开展“总对总”批量业务,为小微企业发放免抵押担保贷款163笔4.9亿元。6月底,全市各银行机构企业信用贷款余额85.74亿元,同比增长56%。 实施正向激励,增强企业诚信意识。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守信典型,公开曝光企业失信行为,市场主体诚信意识不断增强。制定出台金融守信企业评定工作方案,组织金融机构在营业场所积极宣传金融守信企业信贷优惠政策,并对讲诚信、守信用的中小微企业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引导更多企业树立诚信意识。张掖农商银行为20户金融守信企业授牌,增加贷款授信1.39亿元,并将贷款利率降低1个百分点。 全力化解风险,保障金融安全运行。深入开展金融领域不良资产清收处置专项行动,压实各方责任,全力化解银行信贷风险。6月底,全市银行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1.22个百分点。认真贯彻落实《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全市非法集资、金融诈骗案件持续减少。积极开展金融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日前,我区启动2023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工作,集中受理时间是7月25日至9月15日,地点设在德州市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中心,首贷采取现场办理模式,同时针对续贷开通远程服务。 8月2日,西南交通大学研一新生李丽(化名)成功申请到了15000元助学贷款,“研究生学费相对较高,申请到助学贷款可极大地缓解家庭负担,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顺利完成学业。”李丽家住抬头寺镇,早年因为一场车祸,父母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她不出10分钟就办完了相关手续。 德州市2023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规定于8月1日至9月12日集中办理。为科学高效推进办理工作,我区提早部署谋划,提前一周就开始办理该项业务,并且将办理时间延长至9月15日。“为让更多家庭知晓这项惠民政策,我们采取多项宣传措施,包括印发宣传资料、设置宣传栏、公示办理流程示意图等。”天衢新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侯文芝介绍,针对现场首贷办理,全区实行了“5+2”“白+黑”工作模式,即全天候随时接听学生咨询电话。 而针对助学贷款续贷业务,中心开设了远程办理服务,学生不用前往办理窗口,只需登录系统,上传续贷声明,按照操作流程,即可轻松完成续贷手续,既便捷又高效。此外,还设立了“主任接待日”,在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与师生、家长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办理疑问,并及时解答诉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 据悉,生源地贷款为信用贷款,学生和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等)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本专科生每人每年不超过12000元,研究生每人每年不超过16000元。贷款优先用于支付学生在校期间学费和住宿费,超出部分可用于弥补日常生活费。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区教体卫生事业发展部部长韩立敏介绍,多年来,我区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严格落实各学段学生资助政策,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奖、贷、助、补、免、勤”全方位资助体系,成千上万家庭困难学生从中受益。 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今,我区已累计为2559人次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共计发放1884.2万元。
“你们的服务真好,不仅耐心引导,还特别照顾我们老年人,陪着我们办事,太周到了!”近日,94岁高龄的李奶奶来到香坊区综合政务服务大厅办事,在了解到李奶奶想办理医保业务后,工作人员告诉老人该业务不在本层办理,帮助老人拎东西,引导其乘坐无障碍电梯来到社保经办中心,全程手递手跟办,很快完成了相关业务的办理。 为进一步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提高政府诚信行政水平,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公平诚信的社会氛围,香坊区出台了《香坊区2023年政务诚信承诺工作实施方案》《香坊区诚信大厅行为准则》,号召各级各类政务服务大厅积极开展“诚信进大厅”活动,组织入驻窗口部门进行政务诚信承诺,不断提升惠企利民水平,持续助推优化营商环境。 以便民服务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服务环境,增强工作人员的诚信意识,香坊区政务服务大厅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专题学习,提升服务效能,树立诚信守礼观念;为解决企业和群众“工作时间没空办”“休息时间没处办”的难题,区政务服务大厅推出了更暖心的延时服务,让更多的群众可以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同时,考虑到老年人及特殊群体的需求,区政务服务大厅还备有轮椅、老花镜、医药箱等便民物品…… 以“证照联销”审批改革减少企业跑动次数。今年以来,香坊区在企业全生命周期“办好一件事”改革上持续发力,由区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牵头,实现在不同业态企业线上线下可办审批事项、集成办理的基础上,实施“证照联销”审批改革。香坊区政务服务大厅设立设立全省首个“证照联销”办理窗口,通过减环节、减材料优化整合企业注销流程,实现了企业退出多种证照注销一表申请、一次办结,减少企业办事的跑动次数,助推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以银行入驻推广“信易贷”解决企业融资难。为切实强化信用服务市场经济,解决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贷款难的问题,香坊区政务服务大厅多措并举开展“信易贷”平台宣传推广活动。一是积极宣传“信易贷”平台。区政务服务大厅通过设置展板、发放“信易贷”宣传手册等方式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拓展融资渠道,解答群众关于“信易贷”平台注册等疑问,促进信用真正走进群众心中。二是引导银行入驻大厅。香坊区政务服务大厅引导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哈尔滨联合农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哈尔滨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通过线上银企对接、线下服务等方式,帮助中小微企业依靠良好信用破解融资难题,彻底打破“不了解信易贷”“不知道信易贷注册渠道和流程”的壁垒,深入推广“信易贷”平台落地生效。截至目前,各相关部门归集各类信用信息13426条,已通过全国“信易贷”平台累计授信15.64亿元。 以宣传“码上诚信”助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为加快“码上诚信”推广应用进度,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营商环境,香坊区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码上诚信”受理窗口,积极引导新增市场主体申请赋码,为自主申请注册“码上诚信”的企业提供全程帮办服务,手把手协助注册。同时,“码上诚信”窗口前摆放着宣传手册和办理流程图,大厅LED屏幕循环播放“码上诚信”宣传片及标语,让前来办理业务的企业进一步了解到“码上诚信”的功能及其重要性。2023年1月至今,香坊区4799家市场主体通过“码上诚信”微信小程序申请赋码。 以开设信用修复专窗提升企业诚信建设水平。香坊区政务服务大厅“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忧”,开展“手把手、贴心式”信用修复服务,在全市率先开设了信用修复窗口,安排专人为企业提供线下信用修复咨询受理、信用知识宣传讲解等服务,使企业“少跑路、提信心、谋发展”。同时,精心制作了《香坊区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服务指南》,详细说明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方式、渠道和流程,方便办事企业取阅查询,为企业信用修复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向前来咨询办理信用修复的企业积极宣传推广线上修复平台,帮助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卸下“失信”枷锁,提升诚信水平。截至目前,香坊区累计服务89家企业完成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 以搭建“信易+”应用场景使守信者获益。香坊区政务服务大厅扎实推进“信易批”落地应用,将“信用”嵌入审批服务流程,实现让信用信息“多跑路”,让诚信主体“少跑腿”。一是创建“信易批”应用场景,让守信主体“一路绿灯”。区政务服务大厅行政审批部门推行以信用承诺制为基础的“极简审批”模式,让守信主体“一路绿灯”,享受全程代办、绿色通道和优先办理等服务,极大方便了企业群众。二是规范“信易批”服务标准,让业务办理“一次办好”。香坊区制定“信易批”服务流程,建立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程序。守信主体在签订告知承诺书后,当场审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实现“最多跑一次”。三是实施“信易批”信用核查,让信用审批“逢办必查”。在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时,区政务服务大厅审批部门依托信用中国网站核查市场主体信用状况,实现行政审批信用核查“逢批必查、逢办必查”。 下一步,香坊区政务服务大厅将继续以办事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兑现政务诚信承诺,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奋力谱写香坊区营商环境新篇章。
近年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积极发挥信用建设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在行政审批、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专项资金补助申请、行政执法、科技项目申报等业务场景中,江苏广泛推进信用承诺制应用,大幅节约了企业和群众的办事成本。 今年上半年,全省试点应用信用承诺制4万余件,其中行政审批类信用承诺制应用1.7万余件,公共资源交易类信用承诺制应用1万余件,专项资金申请类信用承诺制应用203件,主动公示类信用承诺制应用8906件,行政执法类信用承诺制应用4430件,修复类信用承诺制应用6688件。 实施证明事项告知承诺 多踩油门少踩刹车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对于办理道路客运站经营、超限运输、网约车经营等6大类许可事项需要提供的部分证明材料,行政相对人可以选择承诺方式免于提交。 “我们的许可证有效期明天就到期了,能否帮忙尽快办?公司还有几十辆出租汽车等着开工。”江苏省泰州市中兴客运出租汽车有限公司的业务员桑诚,急匆匆地来到市交通运输局政务服务窗口,申请办理巡游出租汽车经营延续许可。 令他惊喜的是,由于该公司上年度信用状况好,工作人员向他推荐了信用承诺制,原本需要4个工作日办好的手续,现在只需填写一张信用承诺书,便可实现“即办即批”。 不仅如此,对信用评定等级为“好”或者列入守信激励名单的道路运输经营者,江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信用便利化措施。这些企业在办理经营条件年度审验、巡游出租汽车延续经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延续经营、城市公共汽车客运延续经营等审批事项时,只要签订信用承诺书,承诺符合审批条件、愿按约定提交相关材料,承担违诺责任,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就可予以办理,并在一定期限做好跟踪核验。 此外,江苏交通运输部门还出台了重点大型物件生产企业公路超限运输许可信用承诺审批制度实施方案,将信用良好、起运货物量大的重点大型物件生产企业作为信用承诺服务对象,推出三类件“先核再勘,勘验后置”,二类件降低车货抽查比例等服务措施;建立一对一联络机制,对跨省急件难件提供定制服务,帮助协调省级公路超限运输审批机构加快办理;开展批量化审批,对于固定路线,装载方式、装载物品相同且不需要采取加固、改造措施的批量运输任务,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批量审批服务,让诚信守法的市场主体快速通过、一路畅行。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实现“承诺—践诺”监管闭环 市场主体作出承诺后能否确保履行承诺,是影响信用承诺制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江苏省交通运输部门积极探索健全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协同工作机制,强化信用履行情况核查抽查,持续完善“承诺—践诺”监管闭环制度。 常州交通运输局对按照信用承诺制办理的行政许可相对人强化监督检查,行政审批部门定期向执法部门移交“信用承诺制”工作台账。在承诺期限到期前,执法部门对行政许可相对人的承诺内容是否践诺进行核查,针对虚假承诺、恶意违诺行为加强治理,进一步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管理链条,杜绝利用信用承诺便利措施“钻空子”“绕道走”的违法现象。 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将全市交通建设项目统一纳入考核范围。加强对中标单位的履约监管,由建设单位按季度对中标的从业单位履约情况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信用记录,对履约考核评价结果进行抽查核查,确保履约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此外,对建设单位现场管理机构(项目指挥部)实施记分管理,对在一个周期内累积记分达到一定分值的,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2023年7月19日,宿迁市获得全国首批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授牌,为全省首个且唯一获评地区。创建以来,该市紧扣“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创新探索出“宽领域、多维度、全流程、全链条”的创建之路。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快递业务量、快递业务收入4项指标年业务量分别突破2200亿元、600亿元、5.6亿件、32亿元,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相关做法获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专题推介,并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立足产城融合,开展覆盖城乡的宽领域创建。一是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强基工程,建成5G基站6432个,实现市、县城区和重点镇5G网络全覆盖;进一步将快递物流体系向镇村基层延伸,健全城乡快递物流配送网络,成功入选“中国快递示范城市”,2022年全市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5.69 亿件,排名全国第42位。二是扎实推进电商园区建设。围绕产业集聚、规模倍增,加快推进电商载体平台全面覆盖,先后培育国家电商示范基地1个、省级电商示范基地4个,并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率先在全省实现国家级、省级“电商县”全覆盖。三是系统推进淘宝镇村建设。开展“一村一品一店”“支部+电商”等行动,持续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目前,全市共有淘宝镇33个、淘宝村134个,农资绿植销售规模全网第一,农村电商带动就业超过40万人。 着眼农业强市,开展培治一体的多维度创建。一是培育农业电商集聚区。在14个省级乡镇电商特色产业园(街)区基础上,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电商集聚区,创成省级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3个、数量全省第一,形成农资绿植、生态水产、家具家居、食品饮料等农村电商产业集群,年网络销售额超过20亿元。二是培育农产品公共品牌。着力打造宿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宿有千香”,采取“农户+基地+平台+品牌”模式,对所有品牌内农产品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目前累计授权企业达67家、开发产品220余款,该品牌产品销售额突破20亿元。三是开展农村电商综合治理。研究制定《宿迁市网络市场信用评价管理工作规范》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网络交易监管,并在投诉较多的花木电商领域,制定“电商诚信经营村规民约”,为每件快递张贴“诚信标签”,探索出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电商治理模式。目前,已对2.3万户农村花木电商主体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累计张贴花木快递“诚信标签”超5亿张,跨部门联合查办花木种苗领域案件80余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9人。 坚持信息赋能,开展涵盖“放管服”的全流程创建。一是推进“互联网+审批”。开发建设集群注册系统,破解自然人网店和灵活就业者规模化办照办证难题,开发“全链通”、电子印章管理系统,实现电商企业开办“一次办、掌上办”,推行政务服务“超级管理员”,为网络市场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帮办服务,推动网络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全市现有电商企业2.68万家,网店数量超10万个。二是开展“互联网+监管”。出台网络市场经营主体信用承诺实施方案,2020-2022年分3个阶段开展电商主体信用承诺引导工作;与阿里巴巴建立常态化网络市场违法线索协查存证机制,与京东联合建立电商电子营业执照区块链应用协同监管机制,与美团、奇虎360等合作探索“互联网+大数据”监管实践,与第三方网络平台协同处置跨区域网络违法线索800余条。三是强化“互联网+服务”。全市22家政府部门、28家商业银行共同搭建“小微企业网上金融特色街区”,为包括网店在内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宿易贷、信易贷等快捷融资产品,并与京东合作搭建宿迁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发展。2022年,在列省监测的33项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标中,该市12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电商营商环境指数排名全国第18位。 突出强链补链,开展贯穿市场的全链条创建。一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根据“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抓好“龙头带动、百企智造、千企上云、万企联网”四大工程。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增省级智能工厂6个、星级“上云”企业340户、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6个。二是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出台促进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发展的20余份政策性文件,连续举办四届“运河品牌电商”大会,签约电商项目148个、协议总投资2400亿元;建设市大数据交易平台,在全省首批探索为两家数据交易中心颁发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开展数据确权。截至2022年底,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总指数 87.77、居全省第二,产业数字化发展指数93.38、居全省第一。三是推动业态模式创新。着力打造苏北跨境电商发展新高地,建成3个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和1个省级公共海外仓,2022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40亿元;大力发展直播电商新业态,全市现有电商主播5900人、全省第三,年开展直播活动 90万场次、全省第二。